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和親跨文化傳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國際上對于中國本土文化的關注逐漸增強,如何在全球文化沖突和尋求文化身份認同的浪潮中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是新聞業(yè)界當前應當思考的課題。中國文化包含諸多素材,如中國文學、中國電影、中國武術(shù)文化、國學等,這些具有中國特色內(nèi)容的文化元素要想實現(xiàn)跨地域傳播,需要找尋到國際化和本土化之間的契合點,要以和而不同作為中國文化跨境傳播的文化訴求,重新塑造中國文化形象。
關鍵詞:
中國文化;跨地域傳播
在世界跨文化語境之下,中國在世界經(jīng)濟和文化中的格局已經(jīng)發(fā)生改變,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化進程中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中國幾百年來的文化內(nèi)容反映了中國的滄桑巨變,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受到東西方文化及意識形態(tài)差異的影響,對外傳播需要更為多元化,才能將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傳遞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建構(gòu)起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以實現(xiàn)有規(guī)模、有內(nèi)涵、有秩序、有審美、有情懷、有志趣的文化強國目標。
一、中國文化跨語境傳播的現(xiàn)狀及局限性
中國文化的跨語境傳播是有計劃、有意識的,它主要通過多語種的文化對外傳播活動、文化藝術(shù)團體的互訪交流等形式,建構(gòu)出較為真實的中國文化形象,諸如《中國文學》、《人民畫報》、《北京周報》等,它們對外傳播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使異域讀者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認知與了解。跨文化語境的傳播形式也日漸豐富,除了大量對外譯介文學之外,還通過各種途徑弘揚中國文化,例如承辦奧運、世博會、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等,繼《中國國家形象》之后又推出了另一部中國文化宣傳片《文化中國》,并在紐約時報廣場最大的屏幕“美國之鷹”上滾動播出。然而,中國的跨文化語境傳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對差別迥異的外國受眾,中國跨文化傳播也遭遇過滑鐵盧,這些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于以下方面:
1.文化傳播的理念與國際化的差距較大
中國在既往的文化傳播概念中,思想意識還停留在四大發(fā)明、琴棋書畫等傳統(tǒng)文化上,并沒有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創(chuàng)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文化理念展示于世,這種不能與時俱進的文化傳播觀念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使外國受眾對于中國的印象還定格在貧窮、動蕩、思想保守老套的時代,不利于外國受眾對新中國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認知和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亦可以用現(xiàn)代化的語言去呈現(xiàn),當代新儒家、著名學者霍韜晦教授提出性情文化一詞,來表達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精神即仁。文化理念的傳播若缺乏創(chuàng)新,則難以契合當代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需要。
2.跨文化傳播中政治性和文化性處理不當出現(xiàn)的問題
在既有的中國跨文化傳播中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代表了官方政治語言和立場,對文化的藝術(shù)性處理不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文化的傳播。
3.跨文化傳播體系還不夠健全
在中國跨文化傳播中,書刊出口和傳播的相關機構(gòu)不夠健全,對于西方出版商業(yè)規(guī)則也不夠熟悉和了解,在中國文化輸出的過程中沒有充分了解到西方出版業(yè)界編輯的想法,也沒有全面把握外國讀者對中國譯介的文學作品的反應和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化的跨語境傳播,除此之外,所暢銷的書籍幾乎都是言情小說、雞湯類,具有文化深度的作品不多。如何讓一些思想類的書籍貼近當代讀者的市場,應該是當今學者努力的方向。4.文化翻譯力量不夠強勁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對外翻譯隊伍是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由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專業(yè)程度要求很高,因而對于翻譯人員的要求也較高,難以尋找到合適的對外翻譯人才,一些翻譯人才的外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跨文化傳播的拓展,降低了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質(zhì)量。
二、跨文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塑造
1.增強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減少文化折扣
跨文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傳播需要成功的譯者,而一個成功的譯者不僅需要熟知中西兩種語言,他還要熟悉中西兩種不同文化的背景。跨文化傳播的譯者要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規(guī)避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盡量避免由于中西方生活方式、價值觀、歷史、政治和環(huán)境等方面的差異而造成文化價值折扣,同時還要注重翻譯過程中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和差異性,要選取與外國受眾心理和理解能力相適應的傳播方式,熟練地運用翻譯技巧和方法,使外國受眾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最大化地實現(xiàn)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價值。例如,中國著名作家白先勇在熟悉中西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大膽嘗試,將中國戲曲文學經(jīng)典《牡丹亭》改編為現(xiàn)代的、跨年代的昆曲《牡丹亭》,大大減少了文化折扣,充分展示出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shù)的文化魅力和價值,使外國受眾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的戲曲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給予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以極高的贊譽,并給予昆曲美學最高禮敬。
2.推進中國本土文化的自我傳播與他者文化傳播的相融
在中國文化跨語境傳播領域,本土文化的自我傳播與他者傳播缺乏溝通,甚至存在對峙狀態(tài),中國本土文化的自我傳播局限于社會主流話語系統(tǒng)中,鑒于此種狀況,我們有必要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進行完整建構(gòu),要由上而下、由內(nèi)而外,形成一種文化傳播的完整生態(tài)鏈,用平等的態(tài)度、開放的心理,實現(xiàn)中國本土文化傳播與他者文化傳播良好的互融,并在互融的前提下實現(xiàn)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塑。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還必須面對文化認同與文化改寫的問題,我們要學會對彼此文化的認同,并觀照自身對本土文化進行適度的文化改寫,理性地對自己的文化語境進行改造,如霍韜晦教授所提出的性情文化概念,實則無別于王陽明所提倡的良知、孟子的性善,以及孔子所說的仁,萬法不離其宗,這些名稱在本質(zhì)上都展現(xiàn)了一脈相承的中國文化核心內(nèi)涵,只是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詮釋,無阻于文化的代代相傳。霍先生的性情教育成功地在中國內(nèi)地、香港甚至海外華人世界,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開辦了幾所以性情教育為辦學理念的國際學校,并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和海外人士的支持,這就是文化對外傳播中的良好示范。
3.促進大眾媒介與小眾話語的滲透與融合
在中國文化跨語境傳播領域,目前主要依靠的還是社會主流話語體系,缺少外國民間的滲透和影響,這種主流話語體系過于單調(diào),難免會使中國對外文化傳播陷入邊緣化狀態(tài),因此我們要注重大眾媒介與小眾話語的滲透與融合,要將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方式多元化。在文學方面,可以多關注小眾文學,要重視和充分利用網(wǎng)絡、電子書刊、影視等傳播途徑,促進中國文學和影視的聯(lián)姻,其探索和嘗試者有美國的葛浩文、中國的張藝謀等人,他們將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劇本,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莫言、劉恒、蘇童、余華等的文學作品傳播。在電影方面,跨文化傳播領域可以采用以下具體策略,以實現(xiàn)其傳播功效:
(1)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契合
中國電影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進程中,要注重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契合,過于狹隘的民族視野會妨礙中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因而要找尋到中國電影中國際化的文化契合點,要把握本土性,挖掘可以為國外所理解的文化資本,包括膚色、服飾、飲食、建筑、生活習慣、民俗儀式、價值觀等,要表達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如文化反思及人文關懷、對人性張揚的贊美、親情等。在電影文化傳播的策略運用中,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陳凱歌的《無極》,周星馳的《功夫》等,都運用了這種雙重編碼的文化傳播策略,以中西合璧式的影像征服了世界。這些影片自覺運用了文化跨語境傳播的策略,如李安運用大量的電腦數(shù)碼技術(shù),表達出摩擦與再融合的文化主題,尋找到了文化和市場的契合點;張藝謀找尋到中國特色的武俠片是跨文化傳播的契合點,融入獨具中國特色的武俠文化內(nèi)核,并摻入國際化的天下、和平的思想元素,頗受國外受眾的歡迎;周星馳的《功夫》加入了日本漫畫風格的流行元素,具有卡通文化的傳播效果,這是在東方文化電影中巧妙地編入國際性符碼,實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跨語境傳播。
(2)和而不同的文化訴求
中國文化在電影界的傳播需要有寬廣的文化視野以及超人的文化智慧,要采用和而不同的文化傳播策略,在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同時,在與好萊塢的交流互動中,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普及。中國文化可以運用這種強有力的跨文化媒介,以本國文化為依托,吸納更為寬泛的社會文明成果,從而在和而不同的文化訴求下推進中國文化的跨語境交流與互動。
三、結(jié)語
總之,中國文化的跨語境交流與傳播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我們要突破自身文化傳播的局限性,拓寬文化傳播的視野,推行和而不同的對外傳播訴求,加大文化在他者語境下的傳播力度,提升中國文化以及其核心價值在世界文化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劉楊.論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
[2]王催春.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跨文化傳播的內(nèi)在語征與本體特質(zhì)[J].東南傳播.
[3]徐蓉.核心價值與國家形象建設[M].復旦大學出版社.
[4]王志偉.美國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外語界.
[5]羅維.論電影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形象”建構(gòu)[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6]李翔宇.公共外交的跨文化傳播方法[J].傳播與版權(quán).
[7]烏日嘎木拉.旅游宣傳的跨文化傳播策略——以呼倫貝爾市為例[J].新聞論壇.
[8]袁尚華.中國文化的開新者霍韜晦先生[M].法住出版社.
作者:蔡依靈 單位:復旦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