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結果與分析
(一)師范生對教育學重要性有較高的認識從表1中我們看到,80%以上的男女生都認為教育學對師范生來說是重要的,只有絕少部分學生認為教育學不重要,還有1成多的學生認為教育學的重要性一般,并不認為教育學對師范生來說很重要。從結果來看,師范生還是很認可教育學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師范生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此外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兩種統計方法的相伴概率中,一個值為0.338,另一個值為0.196,都大于給定值0.05,說明男女同學在對教育學的重要性認識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2。
(二)師范生對教育學的積極性不高從表2的統計數據來看,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教育學重要,但是從表3中所顯示的對教育學的態度比例來看,這個比例明顯不符合他們對教育學的主觀認識,在對教育學的態度方面,有7成左右的男女學生對教育學的態度只保持一般,并不是很積極,對教育學保持積極態度的男女生中,女生比男生高6個百分點,說明女生在對教育學方面,態度比男生要積極。造成這樣的結果一個可能方面是學生雖然對教育學寄予厚望,但是,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教育學的教學與學習并沒有達到他們預期的目標,或者說并不像他們所想像的那樣美好,因此態度一般了。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兩種統計方法的相伴概率中,一個值為0.603,另一個值為0.599,都大于給定值0.05,說明男女同學在對教育學的態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4。
(三)教育學教學重理論,輕實踐從表5所顯示的調查結果來看,當前的教育學課堂教學主要以理論講解為主和教學方法單一是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男女生在這兩個問題的選擇上比例相當,由于在校大學生沒有真正從教的機會,這種,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很難提起學生對教育學的興趣。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可能真的抽象了。此外,由于當前的教育學教師,缺少中小學教學實踐經驗,很難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講解,導致學生覺得教育學內容抽象難懂。據本人了解,我校上教育學課的教師,大部分是本科畢業后直接讀的碩士,沒有相關的教學經驗,因而沒能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進行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是造成學生對教育學不產生興趣的主要原因。
(四)對學習教育學的目的性認識存在誤區和偏差表6顯示了學生學習教育學的目的統計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教育學這門課的看法和認識存在較大的誤區。從統計情況來看,女生中有超過80%的人認為,學習教育學的目的是學會教學方法和技能,男生中有70%以上的人也是同樣的看法,另外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是為了拿到教師資格證而學習。女生中有近5成的學生認為是提高理論素養和掌握教育規律,男生中總共只有3成多點的學生這樣認為,這說明當前的師范生對學習教育學的目的認識上存在偏差。
(五)學生對教育學的滿意度不高從表7所顯示的男女生對教育學的滿意度情況來看,比例接近,但是滿意度較低,都只有2成左右,半數以上的學生選擇了一般,而有1成左右的學生對教育學不滿意。這說明我們的教育學課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除了上面提到的只講理論、學方法單一、以講授為主的情況之外,可能還有其它一些原因。當然,一門課能讓所有的學生滿意是不可能的,但是,不管怎么說,從滿意度來看,確實較低,這是我們教育學教師今后要進一步思考的。從卡方檢驗結果來看,兩種統計方法的相伴概率中,一個值為0.916,另一個值為0.915,都大于給定值0.05,說明男女同學在對教育學的滿意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8。
二、建議與對策
從整體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對教育學的滿意度不高,對學習教育學的態度不積極,這跟學生對學習教育學的重要性形成較大的反差,既然學生認為學習教育學很重要,但為什么又對學習教育學的積極性不高、滿意度不高呢?一個方面除了上面結果顯示的教師上課只注重理論、輕視實踐、教學方法單一之外,還有就是對教育學本身的認識存在誤區。因此,教育學這門課沒被學生看好,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教育學的認識存在偏差的問題,也有教師自身的原因,主要是沒講清楚這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學生只從書名上去認識這門學科,結果造成了認識偏差。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把握住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學生不喜歡教育學,對它不感興趣,覺得枯燥,這與教育學這門課本身的特點也不無關系。因為再有教育經驗,再懂教學的老師,也必須面對教育學這門學科的學科性質和特點的問題。因為教育學是一門理論學科,要把理論講清楚,又談何容易。但是學生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學生對教育學的不正確的認識,這同時與教師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教師并沒有讓學生明白這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學生在接受這門課之前,并沒有多大的心理準備。教育學是一門理論學科,但大多數的學生卻認為,學習教育學的目的是學到教學技能,從前面的問卷調查結果已顯示,70%以上的男生和80%以上的女生都認為,學教育學的目的是掌握教學方法與技能,這正好與教育學的目標相反。從開放式問卷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同學反映,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結合實踐,如對“你希望教育學課程能滿足你哪方面的需要”的回答中,大多數同學的回答是:“教學方法和技能”,“怎樣設計課堂教學,怎樣管理班級以及突發事件”、“希望在教學技能與教學設計方面有幫助”等等,從回答的內容來看,都是把教育學當成學科教學法課,或教學技能課,具有明顯的功利性特征。學生沒有認識到教育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有關于教育學的學科定位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較大的爭論,存在學科定位的不合理問題,如師范司召開的公共課教育學教材討論會簡報中提到,“與會代表一致認為,公共課教育學兼有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兩重性質,它既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又是一門很強的專業實踐課”。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從事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教育學一共只有54學時,在這些課時內,不可能讓師范生都能“解釋教育現象”,“掌握教育專業技能”,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并“熱愛教育事業”。我們認為高師公共教育學課程應是一門專業理論學科,應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培養學生關于教育科學的理論思維能力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提高教學技能、課堂管理技能的課,只能由相應的學科并到實踐中去解決。教育學不可能解決教育中的所有實踐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一開始上這門課的時候,必須講清楚教育學是一門教育理論課程,而不是技能課程。只有把學科定好了,教師和學生都知道學教育學的目的是什么,這樣,才不會誤導學生,也不會讓學生在學了這門課程后產生失落感。
(二)教育學教師要理解中小學的教學實踐,自身要懂教學當前教育學教學過程中一個較大的問題是,教師只管講理論,不能結合具體的實踐進行講解。如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駕馭教育學課給教育學教師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多數教師的教學不能從實踐入手,脫離基礎教育實際,教學過程紙上談兵,空洞乏味,缺乏生活氣息”是當前教育學課堂的一個真實寫照。因此針對教師課堂上只注重理論講解,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建議學校給教育學老師和學生一些時間,每個學期有一定的時間專門用于到中小學去聽課,不斷提高學生對教學的感性水平,即在上這門課之前,要在一個見習期,或邊上課邊見習。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才會更有效。同時針對教育學教師、教學法教師,長期以來沒有中小學的教學實踐經驗的特點,特別是剛畢業且沒有在中小學呆過的教師,必須到中小學教學一定年限。不管是哪個層次的畢業生,只要從事培養教師教學工作的,都應到中小學進行支教,理解中小學的教學實踐,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中小學教師的教師來。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教育學教師不懂教學,卻在上教育學課的時候講解怎么教學,這是一個很大的悖論,因此,教育學教師自己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不斷促進教育學教學的有效、高效。
(三)進行案例教學在調查過程中,有些學生提出了寶貴而又有建設性的建議,這證明我們的學生是希望學好教育學的。有很多學生提出,要結合具體案例進行教學,在案例中建構教育理論。當前國內一些學者也主張采用案例教學,通過案例教學,來提高教育學教學的有效性。雖然教育學是理論學科,理論的東西多少會有些晦澀難懂,但如果能結合案例進行教學,將會有一定的改觀。所謂案例教學,“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可界定為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一定意義上,它是與講授法相對立的”。通過創設生動的具體案例,使學生進入某種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探討,挖掘案例中隱藏的教育教學規律,從而提高學生創造性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雖然給教師帶來了更大的教學負擔,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理論素質與實踐水平,但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樣做是值得的。
(四)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精神從自己親身觀察來看,當前的大學生有畏難情緒。我們不能完全被上面的問卷調查結果所嚇倒,認為所有這些問題全部是教師無能造成的。不管是什么樣的學習,都要付出艱辛努力,任何學科都是如此。但是,由于社會的浮躁,很多學生不肯花時間來學習理論性的東西,只想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一些簡單的教學技能,這跟教育學的理論要求是不相融的,因為教師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最終還是一個目的,使學生理解教育的相關原理,所以,我們一定要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克服畏難情緒,只有真正理解了教育的相關原理,才能真正指導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不會盲目。
(五)建議改革評價方式教育學的評價方式,一直以來都是簡單的紙筆測驗,考試的內容以記住書本上的知識為主,不管學生是否理解,只要背住就能拿高分,這種考試不能真正有效的考查學生是否已搞懂了相關的理論。因此,教育學的評價方式有必要進行相應的改革,變知識的記憶為能力的考察。比如教育見習應占一定的比例,見習過后進行反思,寫出反思性報告占一定的比例。期末考試可以以課程論文+閉卷考試的形式進行,各占一定的比例。關鍵是考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不應是考查學生記住了多少知識。從畢業生反映的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反映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對他們的教學實踐不能起到指導作用。除了這些學科的理論知識可能沒能反映教育教學實踐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學生對他所學習的這些教育理論知識是一知半解,甚至可能一知半解都沒有。運用死記的一堆死知識去指導實踐,結果肯定是不行的。因此,一定改革評價方式,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為評價的目標,這樣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才會有其真正的價值。
作者:邵忠祥吳永忠單位:凱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