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價值與生命教育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教育與文化雜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通過追溯教育和人類生活的價值原點探討生命教育的實質意義,比照現實的迫切需要彰顯生命教育對優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學校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場域,教師在生命教育中擔當著重要責任。劉慧教授主編的《生命教育導論》為教師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抓手。
關鍵詞:
教育;生命教育;需要;價值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促進生命的健康成長成為教育的重要目的,生命教育方興未艾。從教育基本理論和現實需要的角度,探討“真正的好教育離不開生命教育”,有助于我們理解生命教育的獨特價值,把握生命教育的精神實質,開辟生命教育的廣闊天地。學校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場域,教師在生命教育中擔當著重要責任。由劉慧教授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生命教育導論》是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而編寫的大學用書,系“高校小學教育專業卓越教師培養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校小學教育等相關專業師生使用,也可供從事生命教育的實踐工作者和理論研究者參考。
一、回到教育和人類生活的價值原點看真正的好教育與生命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好教育?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回到教育的價值這一基本理論問題,涉及教育與人、社會的關系。歷史上存在不同的觀點,各自側重教育培養人的內在價值與服務于國家、社會的外在價值。胡德海先生明確提出:教育應以促進個體發展為根本,以促進社會進步為導向。如果追根溯源,這一問題還涉及教育的起源及人類生活的內在價值。翟振明教授曾說道:“我們不是要學哪個制度,也不是要經濟自由主義,我們唯一的根基就是人類生活固有的內在價值。任何社會制度,任何現實的力量,都有背離人類基本內在價值的傾向,從而總要有一部分人擔當守護者的角色,這與古代、現代、后現代、東方、西方都沒有特殊的關系。我們的任務不是去順應一時的潮流,而是要守住和激活人類內在價值的永恒的源流,防止此起彼伏的潮流變成泛濫的洪災。”[1]那么,作為人類生活根基的固有價值是什么呢?教育的價值又何源于此?胡德海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發表了一篇題為《論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的文章,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以馬克思主義關于需要的觀點為依據,對教育的起源進行了系統論述,有助于我們正本清源,厘清以上問題。胡德海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概括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用以揭示社會基本規律和基本矛盾的歷史邏輯。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需要,三是需要與自然界的必然矛盾,四是矛盾的必然產物———生產,五是生產的一定方式即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展,五個環節相聯系運動構成了人類社會。“人的存在”是一個起碼的前提,“歷史邏輯”的真正起點是“人的需要”。總之,離開需要,人們為什么進行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活動就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必須用需要來解釋人們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及在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據此,教育作為人類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之一,當然也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什么呢?人的需要與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直接相關。“人的需要是人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客觀條件的依賴和要求。需要是生命的火焰,生產勞動等人類活動是為它加柴添薪。如果不是為了生命之火永不熄滅,那么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成為多余的了。”[2]歸根結底,人類固有的內在價值存在于對人類社會生活需要的滿足之中,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人類實踐活動都是從這一根基生發開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生命之火永不熄滅”。可以說,“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育本真的回歸。”通過以上梳理,至少可以說,“真正的好教育離不開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應該擔當人類固有價值的守護者,為“生命之火”熊熊燃燒加柴添薪。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用富有詩意的語言寫道: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這其中充滿著遵循生命智慧的生命律動和成長欣喜。
二、生命教育是現實的迫切需要
《生命教育導論》在緒論部分系統梳理了生命教育的誕生與發展,分析了引發和推動生命教育的各種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指出:“可以說引發我國生命教育的直接因素是學生自殺與意外傷亡傷害現象的增多,以及媒體對此現象的報道。”[3]本書前言如果讓我們周圍的人回想一下近5年來學生的自殺與意外傷亡傷害事件,匯集起來,不在少數,可謂觸目驚心。現實中這一例例殘酷的事件直擊教育中存在的生命“空場”現象,反映出教育最為缺失的是有關生命的認識、情感、行動、狀態與意義等內容,促使教育界把對生命的關懷刻不容緩地提上議事日程。2012年10月發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某中國籍學生自殺事件,令筆者唏噓不已。當時筆者的孩子正在準備去美國留學的SAT考試。作為一個母親,曾經當過15年的大學教師,當時又正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工作,怎能不動容?事隔三年,提及此事,仍然不能平靜。孟書子(好報微信公眾號專欄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評論與反思使筆者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摘錄如下。這個28歲的中國女孩2001年移居美國,獲得電機工程學學士學位后曾經在華爾街工作。201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的斯隆商學院就讀。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明年就畢業了。她在遺書中聲嘶力竭地向活著的人哭訴:“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4]……這是我們的教育帶給我們的印記。從教育的開始就被注入了競爭的思想,在一輪輪激烈的競爭中,我們對自己的定義變成了一個個數字。一個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了解自己深層次的欲望,了解自己的心結和恐懼,才能真的做到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義和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遵循生命,認識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畢生的功課。《生命教育導論》在《遵循生命》一章中也明確提出:“我是誰?”“我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必須先從認識自己開始。[3]6這只是生命教育回應現實需要的一個例子。生命教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在實踐中有著廣闊的天地。《生命教育導論》一書對生命教育的界定如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基點,借助生命資源,喚醒、培養人們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智慧,引導人們追求生命價值,活出生命意義的活動。”[3]13該書圍繞這一內涵,系統地、生動地闡釋了生命教育及相關主題。在現實中衡量教育優劣的標準是什么呢?生命教育的價值在其中占據怎樣的分量?朱永新教授在他題為《“真人秀”的真拷問———中英教育PK,中國真的贏了嗎?》的博文中給出了如下答案。“衡量教育水平的標準首先是看教師與學生能否擁有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謂幸福,就是讓師生雙方都能享受課堂、享受教育帶來的智慧挑戰,享受學校生活帶來的不斷成長。所謂完整,就是讓師生雙方在教育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自己,不斷成就自己,能把個性培育為特色,成為最好的自己。為此,學校就應該成為一個匯聚偉大事物的中心,就不能夠首先關注分數,關注考試,關注文化課程,而應該更關注心靈的成長,關注個性的舒展,并為之提供更豐富多元、更生動有趣、更透徹深邃的課程體系。”[5]“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一個國家和地區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業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勞動者。而所有類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礎是做人。新教育實驗為此提出,最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長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們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學是有人性的,財富是有汗水的,享樂是有道德的。”[5]朱永新教授對衡量教育優劣標準所做的如此生動而現實的寫照,其實是對教育促進人的發展、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兩大價值進行的淋漓盡致的詮釋和宣揚,同時也彰顯了生命教育在“好教育”的現實追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筆者甚至覺得,可以為新教育實驗的育人標準補充一條,明確表達這樣一層意思:真正的好教育培養出來的人,長大成人后無論從事什么,都能遵循生命智慧,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生命教育導論》為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抓手
《生命教育導論》從生命之“真”“善”“美”三個維度構建生命教育的體例框架。在編寫形式上通過三大板塊,系統呈現了生命教育結構中的各個主題。一是生命敘事,以名人經典生命故事引發生命教育主題;二是意義詮釋,在對各個主題的意義詮釋中呈現生命教育理論;三是實踐環節,包括問題思考、活動體驗、推薦讀物、生命感悟等專欄,引導學習者和讀者結合實際,對生命進行全方位思考和感悟,并努力踐行。這樣的呈現形式試圖將教材編寫與教學活動設計相結合,為教師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抓手。最后要說明的一點是,雖然本文只針對生命教育中有關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導論》一書卻超越了這一范圍。“在此所言的生命不僅指人類生命,而且指他類生命;不僅指類群生命,而且指個體生命。如果僅限于人類生命來理解生命價值,那么他類生命內在價值被忽視,即作為價值主體的權利被剝奪,必然只能淪為人類生命的工具。同理,如果僅限于類群的生命來理解生命價值,那么個體生命也就淪為了工具。也就是說,生命價值不僅包括整體生命價值,而且包括個體生命價值;不僅包括同類生命價值,而且包括他類生命價值;不僅包括自身生命價值,也包括他人生命價值。簡言之,生命價值指所有生命之價值,具有工具價值、內在價值與構成價值,并三者共在,而生命內在價值更為重要。”[3]77該書在第一章所強調指出的對生命的這種高度認識,貫穿全書相關章節。“我是誰”“我為什么活著”“怎樣成為最好的自己”,《生命教育導論》為廣大讀者立足生命、結合實際思考與感悟這些問題,開啟了一扇門。讓我們走進這扇門,遵循生命智慧,感受生命律動,探尋生命真諦,活出生命精彩。
參考文獻:
[1]翟振明.博雅教育與內在價值的終極性.[EB/OL]
[2]胡德海.論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
[3]劉慧,馬雪莉.生命教育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孟書子.認識自己[J].讀者,2015,(13).
[5]朱永新.“真人秀”的真拷問———中英教育PK,中國真的贏了嗎?[EB/OL]
作者:許潔英 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