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對學校體育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由此可見,在新時期高校體育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課余體育活動為載體,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全學生人格、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提高體育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課余體育競賽作為高校課余體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體育意識和養成良好體育習慣的主要途徑。本文通過對新時期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發展特征的歸納,對現階段課余體育競賽存在的弊端進行梳理,以此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旨在為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1新時期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發展特征
1.1課余體育競賽對大學生終身體育作用
更加彰顯新時期課余體育競賽以其內容的豐富性、組織的靈活性為大學生廣泛參與提供了舞臺。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在寬松和諧的運動氣氛中不斷提高參與運動的自律性,從而養成良好的終身體育習慣。同時,大學生參與課余體育競賽活動可以改善體質、提高技能、增進交流、協調人際關系、穩定情緒,還可以把課堂內學到的知識、技能在體育競賽中加以實踐和運用,有利于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1.2課余體育競賽更加常態化
新時期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開展將更加經常化和常態化,體育競賽活動將在體育管理部門的精心組織和策劃下,堅持執行內容豐富的競賽計劃,克服課余體育競賽的隨意性。同時,二級學院也相應制訂學院競賽計劃,并實施備案制度,以此形成班班、周周、月月有競賽活動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1.3課余體育競賽參與更加廣泛
隨著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程度不斷提高,健身意識的不斷增強,學校對課余體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到體育競賽中來,使課余體育成為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課余體育競賽將扭轉只是少數體育尖子和精英表演的舞臺,其他學生只能成為場外看客的被動局面,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技術水平的學生都將積極參與到課余體育競賽中來。
1.4課余體育競賽組織更加規范化與多樣化
新時期高校會制定出臺更加完善的課余體育競賽管理辦法,健全和規范競賽組織機構,大學生體育社團(協會)在體育競賽中的基礎性和主體性作用將更加凸顯,辦賽主體更加多樣性,學生體育社團(協會)的競賽活動將受重視和扶持,使其競賽活動內容豐富多彩,組織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1.5課余體育競賽內容更加突出健身性與娛樂性
新時期高校課余體育競賽內容將立足于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的結合點,著眼于學生的體育興趣、習慣和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課余體育競賽將打破“重競技、輕娛樂”的片面思想,有選擇地把適于學校學生健身的部分競技運動項目與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和民族性較強的大眾體育項目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具有學校特點的運動競賽內容體系。
2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開展現狀
2.1缺乏對課余體育競賽的足夠認識
目前,高校只關注高水平運動隊的校際之間的體育競賽,而對于面向廣大學生的校內課余體育競賽則重視不夠,只把校內課余體育競賽當作活躍校園文化氛圍的手段,沒有真正認識到課余體育競賽是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活動,達到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結果造成課余體育競賽缺乏有效的組織與管理,競賽隨意性大,即便是組織競賽活動也只是注重在技能方面的比拼,忽視競賽在促進鍛煉習慣的養成和綜合體育素養的提高,具體表現在競賽更加關注比賽結果,忽視競賽過程中對學生的規則意識、尊重對手、集體精神、頑強拼搏意志品質的培養,沒有發揮課余體育競賽的育人功能。
2.2缺乏對課余體育競賽有效的組織與管理
有效的組織管理對于高質量的體育競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有3/4的學校在體育部下設了專門負責體育競賽工作的組織機構——“群體中心”或“群體教研室”,由體育教師兼職負責體育競賽工作,在“競賽管理制度”和“競賽計劃”的調查中,有85%的學?!皼]有”或“有,不具體”,這說明高校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還存在規范化的問題,兼職教師受職務、教學和其他工作的影響,精力很難全身心投入。同時,管理制度和計劃的不健全必然帶來競賽活動開展的隨意性和松散性,這樣的課余體育競賽很難達到學生滿意的目標。
2.3缺乏對課余體育競賽的經費支持
課余體育競賽活動的開展涉及宣傳、編排、裁判、器材、獎品等各個方面,因此,體育競賽活動的開展離不開經費的支持。而目前高校對課余體育競賽經費投入總體明顯不足,根據調查有50%以上的高校課余競賽投入達不到生均1元,由學校層面投入的經費一年也只能維持2~3個競賽項目的開展,競賽經費可謂捉襟見肘。而由學生社團、協會自發組織的體育競賽一般由學生自發籌集資金,經費更是入不敷出,經費的不足必然導致競賽開展的規模、質量受到嚴重限制,不能取得預期效果。
2.4缺乏對課余體育競賽的專業化指導
體育競賽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體育教師的投入與指導,但是,目前課余體育競賽工作仍然屬于教師8小時之外的事,由于高校教師的工作特點,許多教師上完課就走,再加上體育教師之間的業務水平、敬業精神參差不齊,造成了體育教師對課余體育競賽的指導、裁判、培訓等活動投入時間較少,導致課余體育競賽專業化不夠強,競賽組織不夠嚴密,使課余體育競賽水平不能進一步提高。調查結果也顯示,有58.6%的學生認為課余體育競賽缺乏專業化的指導,競賽組織和裁判水平較低,多數比賽裁判是由學生擔任,影響比賽的公平性及學生參賽的積極性。
2.5缺乏課余體育競賽的場館設施
目前體育場館設施已成為課余體育競賽的瓶頸,雖然近年來高校體育場館設施有了長足發展,但是體育場館設施仍然是高校體育中最薄弱的環節,90%以上的高校人均場館面積要低于教育部《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中的規定要求,高?,F有的體育場館主要用于教學和運動隊訓練,很少能夠為學生體育競賽活動提供場館,多數課余體育競賽項目都只能在室外開展,嚴重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6缺乏課余體育競賽內容
目前,高校課余體育競賽受到傳統體育教育思想的影響,在項目設置上更加注重體育技能。日常課余體育競賽內容還是以傳統的校運會、三大球、三小球等競技類項目為主,競賽注重結果,過程注重技能與體能的比拼,競賽規則職業化。競賽項目不足,遠遠達不到大學生對競賽的趣味性、娛樂性和健身性的需求,導致許多普通學生不具有該項技術、技能,只能望洋興嘆,不能參與其中,參與者只是少數運動精英,廣大學生只能成為場外看客,極大地打擊了大多數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3新時期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發展對策
3.1轉變觀念,提高課余體育競賽
在高校體育中的地位高校體育作為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點,其目標就是要使學生增強體質、提高技能和養成終身體育習慣,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光靠每周一次90分鐘的體育課時間是很難實現的。因此,高校體育管理者和體育教師要轉變重課內輕課外的思想,要加強對學生課余體育的組織與管理。而作為課余體育的抓手體育競賽,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方面要建立鼓勵機制鼓勵學生廣泛參與,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體育競賽計劃、健全競賽組織、增加競賽經費投入、規范賽事運行,保障課余體育競賽的有序開展。同時,在課余體育競賽中注重對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將體育課中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從而提高綜合體育素養。
3.2健全組織機構,規范競賽活動的開展
健全組織機構對于課余體育競賽的開展具有關鍵性作用,新時期高校課余體育競賽將成為課余體育的龍頭和抓手的同時,高校要健全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機構,要在校體育運動委員會下設“課余體育競賽管理中心”,由體育部、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學生社團組織組成,配備1~2名專職體育教師和若干學生骨干,專門負責全校學生的體育競賽活動,具體任務制訂全校體育競賽計劃、指導學院競賽活動開展、協調場館設施、組織教師裁判、賽前宣傳、賽后總結、匯總比賽成績等,只有這樣高校課余體育競賽才能規范開展。
3.3制訂獎勵制度,促進競賽活動的開展
高校為調動全員參與、積極辦賽的主動性,要創立“年度體育競賽先進單位”獎項,每年評比一次,并在校運會上集中表揚,發揮典型作用,以此,鼓勵二級學院積極開展學院內部的體育競賽活動和積極參與校級各項體育賽事。同時,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管理部門要科學合理地制定“體育競賽先進單位”評比的量化指標體系,注重體育競賽開展的群眾性和參與度,淡化競賽成績,尤其注重二級學院競賽活動開展的規范化程度,從競賽計劃、競賽組織、項目設立、人員參與等方面進行量化考核,鼓勵開展趣味性、娛樂性的健身活動,使廣大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
3.4加大投入,保障課余體育競賽開展
要使課余體育競賽規范化、常態化,高校要對課余體育競賽的人、財、物力的投入與支持。一方面要對體育競賽派出專業體育教師,加強對競賽的組織與管理,提升課余體育競賽的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要協調體育教學、訓練及競賽開展的時間,為體育競賽提供必要的場館設施,保障其能夠順利開展。再者,更為重要的是經費上的支持,保障競賽的宣傳、裁判及必要的物質獎勵。同時,高校要對體育社團(協會)開展的競賽活動在經費、器材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并將體育教師指導社團(協會)的體育競賽工作折合成工作量,提高其參與課余體育競賽的積極性。
3.5拓展競賽內容,實施競賽項目多樣化
高校課余體育競賽項目要因地制宜、因校實際開展,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面向全體學生,只要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有利于體質、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團結協作、頑強精神的培養,所有的體育項目都可以在高校課余體育競賽中進行嘗試,不斷滿足大學生對體育的多元需求。再有,即使是同一項目,體育社團內部的競賽,也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要設置不同組別,實施聯賽升降級賽制,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3.6發揮體育社團的主體作用,提高辦賽自主性
重視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社團(協會)在課余體育競賽中的主體作用,體現學生辦賽的意愿,提高廣大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學生體育社團內部開展小型、多樣的體育競賽,社團內部體育競賽的宣傳、內容、形式、組織完全由社團成員集體協商而定,充分發揮社團在辦賽方面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學校競賽管理部門要協助社團建立管理制度,優化運行模式,放手讓學生自主開展競賽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王桂香,楊慈洲,張明.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組織管理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5(10):918—920.
[2]張懇,李龍.終身體育視域下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改革與發展[J].體育學刊,2009(7):75—77.
[3]胡靖平.學校體育競賽現狀與構想[J].上海體育科研,2003(1).
[4]王學文.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對策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3):125—126.
作者:張淑君;張勁松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