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就業中高校責任的有限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教論壇雜志》2014年第七期
當前高等教育與就業之間呈現的不確定性關系以及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的變革是確立大學生就業中政府責任有限性的現實依據。一方面,現代高等教育與就業之間呈現的不確定性關系是大學生就業中高校責任有限性的第一個現實依據。在擴大高校招生規模以前,對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其就業基本不成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承擔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責任和難度是非常小的。但是,本世紀以來,隨著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不斷擴張,大學畢業生人數開始大大超出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職業崗位數量,再加上近年來國內經濟增速逐漸放緩,高等教育與就業關系的不確定性逐漸凸顯。對于大學生個體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后有兩種可能結果,有可能獲得比較滿意的工作崗位,也有可能相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現象,正是當前高等教育與就業之間關系由過去的確定性走向不確定性關系的一種現實反映。這一不確定關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會轉型、經濟結構和高校招生規模調整等政策原因外,還有企業的原因(如用人單位的用人歧視或誤區、就業市場的不規范化等)、學校的原因(如辦學水平低下、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等),也有個人的原因(如就業預期定位不恰當、自身能力不足等)。因此,在高等教育與個體就業越來越走向不確定關系的今天,一個合理的推論應當是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的全部責任和希望寄托在高校身上并不現實,比如高校擴招速度過快以及相應配套就業政策的缺失、用人單位出于成本考慮的就業歧視等問題等不是僅憑高校的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的變革是大學生就業中高校責任有限性的另一個現實依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發生了較大變化,先后歷經從“統包統分”到“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等幾個不同階段,最終發展到現在以“市場為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大學生就業制度。本質上,這種改革是政府權力的一種讓渡,在此過程中,高校的辦學自主權、用人單位的用人自主權、個體的自主擇業權,還有勞動力市場的人力資源調配權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本著權責相適應的原則,各方也應當同時承擔起促進大學生就業的責任。就政府而言,應當加強市場監管,增強調控功能,完善就業政策。就用人單位而言,由于用人自主權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如結合崗位特點及對人才需求的層次和能力要求理性選擇大學畢業生,遵守法律法規,注重保護大學畢業生的勞動權益等。就畢業生個體而言,應當轉變就業觀念,找準職業定位,提升就業技能。就高校而言,由于其辦學自主權得到提高,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既有一定的權利,也要承擔和過去不一樣的責任,如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和資源統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教育、提供各種就業服務以及組織派遣和接收等。因此,在我國當前的大學生就業機制體制下,對于高校而言,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只擁有“有限的權力”,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也只承擔“有限的責任”。這種責任的有限性充分體現了時代和改革的發展要求。
二、有限責任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范圍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中高校責任的有限性是其開展大學生就業工作時應當予以警醒的界限。比如,高校肩負畢業生推薦的職責,但不能承擔絕對的就業保證和就業承諾;高校肩負教育引導學生更新就業觀念職責,但不能禁止大學生自愿失業;高校肩負教育引導學生到基層、農村就業的職責,但不能強制他們選擇到不愿意去的地方或者工作崗位就業等。在有限責任視角下,當前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能夠作為的空間應當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教育教學改革要突出高等教育的發展性、多樣性以及特色性,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是實現大學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關鍵。從根本上來說,就業率、就業的滿意度,就業的適應性是由高校教育質量決定的。目前,在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上,社會對高校的主要詬病集中在其陳舊的教育模式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需求之間產生錯位。因此,高校必須要牢牢把握教學質量這一高等教育的生命線,以教學質量提高促進畢業生就業。教育教學改革一是要突出教育的發展性,主要是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及結構,整合優化課程和教學內容,處理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等;二是要突出教育的多樣性,在學校已經享有更大辦學自主權的形勢下,根據社會對不同人才類型的要求,高校應當從自身實際出發,培養理論型、研究型、操作型和實務型等不同規格和類型的學生;三是突出特色性,在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這一階段,高校只有找準定位,辦出具有品牌效應的特色專業和優勢專業,才能保證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教育要突出高等教育的適應性,滿足市場需求。為滿足市場需求、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高等教育還應當突出適應性,即教學目標、內容、方法以及手段等不僅能夠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的需求,而且還要同時滿足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通過卓有成效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更新就業觀念,解決大學生在職業理想、擇業心態、心理素質、人生價值取向、職業道德等方面出現偏差而導致的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對接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要求,要從只注重知識傳授的教育觀念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觀念轉變,突出對學生能力特別是就業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這些能力主要包括:策劃和運籌能力、收集和選擇信息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適應能力、表達能力,也包括目前大學生普遍缺失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再次,要通過建立健全就業工作體系突出高等教育的服務性,提高就業服務質量。高校具有三大功能,分別是培養人才、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高等教育也可以說是一種服務業。
因此,在職責和能力范圍內,高校應該為大學生提供各種就業服務。當然,在當前已經市場化的大學生就業機制下,這種就業服務并非是要求高校承擔就業保證、大包大攬,而是通過各種形式,配合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證部門以及用人單位等其他大學生就業服務主體,建立健全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包括就業教育與指導、就業政策支持、就業信息平臺搭建、就業勞動法律關系保護以及校園文化構建等在內的就業服務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構建高效就業服務體系這一過程中,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要從系統論原理出發,深入研究和分析就業服務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就業機會和就業質量的內在影響關系,從而改善、改進不同就業服務之間的協調關系,促進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質量不斷提高。
作者:黃振宣單位: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