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日常生活視野下馬克思主義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教論壇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回歸日常生活世界是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選擇
(一)回歸日常生活世界能夠激發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積極情感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是人們在追求科學真理時心理認知的一種內在動力。馬克思說:“激情、熱情是人強烈地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2]”情感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情感能引起人愉快、高興、熱愛、亢奮等,使人充滿活力,積極投身于自己感興趣的各種活動。消極的情感會使人感到痛苦、煩躁、厭惡、憎恨等,不愿或無力從事正常的活動。列寧也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3]。”可見,在馬克思主義教育過程中,積極情感的觸動與激發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日常生活世界是一個人情感的最重要來源,日常需要、利益、訴求等決定了他的情感取向和心理傾向。只有當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既有理論上的認識和思想上的認同,又有情感上的體驗和心理上的觸動,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時,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被接受掌握,才能被內化并自覺實踐。事實上,本真的馬克思主義包含著豐富的生活情感內涵,而不像有些人所說的“不食人間煙火”,它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和現實關懷上。因此,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要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出發,從他們的利益與訴求出發,關心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學習,掌握他們的真實思想,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利益和訴求的契合度,找到最佳結合點,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積極情感,減少甚至避免消極情感的出現。
(二)回歸日常生活世界能夠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隱性教育的優勢隱性教育是指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隱性教育是以日常生活世界為平臺的教育,它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實現教育目的,在休閑逸致間滲透教育內容,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對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價值、道德、態度、情感等產生影響,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質上就是對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綜合因素形成與漸進發展的規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經濟工作、業務工作中去,與各項具體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融合各種教育因素及中介,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循序進行[5]。在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發揮隱性教育的優勢,克服顯性教育的計劃性、公開性、直接性與單一性等特點,防止受眾產生逆反心理與排斥心理,其教育效果會好于顯性教育。讓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立足生活、植根生活、融入生活,在學生日常生活世界里無意識中進行,在他們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有利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效性。
二、在日常生活世界實現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
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只有回到與學生緊密聯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去,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同時又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與他們在同一個語境下交流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概括,而不是書齋中的學問,她來自于人民大眾,又服務于人民大眾。深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意味著在保持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形而上”學科性質的同時,通過對日常生活世界的積極關注,使其兼備“形而下”的內涵和意蘊。脫離了生活世界的根基是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之一。消除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感,將其和當代大學生鮮活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真正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開放的時代,大學生的價值訴求和日常生活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征,這就要求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要與時俱進,積極走進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大學生提供了解和思考社會生活與人生課題的鑰匙。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生道理,只有將其延深至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指向學生的人生意義,與學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和心靈上的溝通,才易被學生接受和認同。而不是把脫離實際的說教和不相干的、實際上毫無用處的信息強加給青年學生。
(二)豐富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的生活語言表達任何理論要為人民群眾所掌握,都必須通俗化、大眾化。列寧指出:“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簡單明了,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面對新時期的大學生和平等的表達空間,要改變那種概念化、公式化、抽象化、粗糙化、說教式的語言表達,轉變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者角色話語的文化形象和敘述方式,遠離晦澀難懂和高深莫測,實現從精英式講述向大眾化語態轉變。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思想水平和接受習慣,運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和生動鮮活的事例,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地進行講述,這樣才容易為大學生所理解、接受和喜歡。這一點要善于學人物的話語方式,如同志論述過的“本本主義”“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三座大山”“三大法寶”“糖衣炮彈”“紙老虎”“放下包袱”等話語,鄧小平同志論述過的“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貓黑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等,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易于理解和傳播。一個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語行為除了語言學表達可領會以外,還要求交往過程的參與者準備達到理解,要求他們高揚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滿足。通俗化的馬克思主義本質并不是通俗,而是以通俗的形式體現高貴的內容,正所謂大俗即大雅,蘊涵著高貴的通俗。在保持角色話語時,善于運用人際關系話語,多一些貼近學生的平民風格語言,擯棄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口吻、生硬呆板的敘述方式和聱牙詰屈的詞語表達,做到從政治性的文件語言向日常性的大眾語言轉換,從抽象向具體轉化,從而切實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話語的吸引力、親和力、影響力和感染力,使主流價值觀與人生觀深入教育對象的心中,實現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標。
(三)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解讀生活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實踐,又必須回到實踐,還原于人類生活本身。因此,馬克思主義內在地蘊含了解讀生活的能力,只有能夠回到日常生活中去的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要融入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回答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困難,真正做到了解學生的需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解決學生之所求,讓理論掌握群眾,并自覺地轉化為現實的力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和改革的攻堅期,也是各種矛盾的凸顯期,其反映在高校領域主要是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增多、信仰迷茫、理想模糊、價值扭曲、功利性增大等。必須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威力,營造和諧的社會心理氛圍,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學生利益和訴求的契合度,塑造共同的正向社會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知、接受、認同的積極性,也才能做到真學和真信馬克思主義,并以之作為個體行動的精神支撐和行動導向。也只有提高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解讀現實生活的能力,才能保持高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鮮活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遺忘生活的理論遲早要被生活所遺忘,只有走進日常生活和面對現實世界的理論,才能真正進入大眾的視野,擊中大眾的心靈。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日常生活世界的回歸,既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獲得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大眾化過程中適應大學生生活與滿足大學生需要,進而規范、引領他們健康成長需要。
作者:楊宗興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