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跳高運動員技術動作診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結果與分析
1.1步幅相關指標按照倒二步步長(cm)、倒一步步長(cm)、相對步長(%身高)的順序,六位隊員的數據為:陳驥(180、199、1.05)、黃海強(170、196、1.03)、李朋(160、238、1.28)、王臣(191、192、0.99)、張國偉(185、208、1.06)、張樹峰(157、162、0.86)。其中相對步長表示運動員助跑步長與身高的比值。賈薩斯•戴佩納研究認為世界優秀運動員最后一步平均步長為2.17±0.15m,相對步長為112.8%±7.76%。本次測試結果顯示,我國優秀跳高運動員最后一步步長和相對步長與世界優秀運動員差距較大,但其中李朋的最后一步步長和相對步長明顯大于世界優秀運動員,最后一步步長過大,破壞了助跑起跳的連貫性,加大了制動力,增技巧起跳負擔。
1.2擺動腿相關指標對擺動腿技術的研究選取的指標包括:重心投影點到擺動腿著地點的距離、擺動腿最大緩沖時膝角、擺動腿離地瞬間膝角、最后一步騰空時的最大髖角。根據生物力學的相關理論,身體后傾越大,重心投影點到擺動腿著地點的距離越大,所受地面的水平制動力也就越大,助跑的水平速度將受到的損失較大。本次研究顯示除張樹峰此距離較小外,其他運動員都較大,因此速度損失率也較大。閆之樸認為擺動腿蹬離瞬間,膝角為150°-160°,擺動腿蹬伸角度為50°-60°則為最佳,本次測試發現此數據中外優秀運動員存在差異,表明擺動腿膝關節蹬伸不積極。清和李國東的研究認為最后一步騰空髖角大表明擺動腿擺動積極。測試顯示黃海強最后一步騰空階段髖角與其他運動員存在明顯差距。建議運動員在擺動腿著地時減少身體后傾,減小速度損失率;加大擺動腿膝關節蹬伸幅度,保持速度。
1.3起跳腿相關指標踝關節雖屬小關節,但在起跳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踝關節蹬伸是最后唯一的力量來源,直接影響蹬伸速度。因此,踝關節的力量對跳高成績有重要影響。離地踝角小暴露踝關節爆發力和柔韌性較差。研究顯示,張國偉的與其他運動員有較大差距,建議張國偉加強踝關節爆發力和柔韌性素質練習。陳潔敏認為高水平運動員在起跳時膝角一般>170°,我國運動員平均膝角為166.4°。本研究顯示受測運動員該指標指標均大于170°,表明起跳時膝關節蹬伸比較充分。李國東研究顯示世界優秀運動員垂直加速距離通常為0.54±0.07m,與本次測試結果相吻合。張文勝研究認為起跳腿離地瞬間,我國優秀男子運動員重心向上垂直速度均值為4.52±0.17m/s,世界優秀運動員均值為4.38±0.083m/s。本次測試顯示王臣的起跳腿蹬離地面瞬間重心向上垂直速度與世界優秀運動員存較大差異。
1.4過桿指標按照起跳腿離地水平速度(m/s)、重心最高點距桿的垂直距離(m)的順序,六位隊員的數據為:陳驥(3.55、0.07)、黃海強(4.51、0.11)、李朋(5.03、0.10)、王臣(4.06、0.11)、張國偉(4.71、0.12)、張樹峰(4.48、0.07)。起跳結束時刻是起跳腿離地瞬間做斜上拋運動的開始時刻,此時的水平速度決定運動員的過桿速度。陳驥和王臣的起跳腿離地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較低,不能使運動員在過桿過程中身體重心的最高點出現在橫桿的正上方,運動員在過桿時有碰桿的危險。王琨認為中國運動員重心高點距桿的垂直距離為9.56±4.33cm,世界優秀水平為4.5±3.02cm。本次測試結果顯示,陳驥和張樹峰重心最高點距桿的垂直距離最小,優于國內平均水平,但與世界優秀運動員還存在2.5cm的差距;其他運動員差距較大,表明浪費了較多的彈跳高度,本研究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起跳點不適宜、頭部位置不正確、背弓不足,其中頭部位置不正確可能是自我保護意識較強引起的。
2結論
我國優秀跳高運動員最后一步步長和相對步長與世界優秀運動員差距較大,李朋的最后一步步長過大。除張樹峰外,我國運動員踏跳瞬間重心投影點距擺動腿著地點距離偏大。建議擺動腿著地時減少身體后傾。張國偉起跳腿離地踝角過小,建議其加強踝關節爆發力和柔韌性練習。王臣的起跳瞬間向上垂直速度較慢。我國運動員總體起跳耗時較長,建議進行下肢的爆發性力量練習。陳驥和王臣的起跳腿離地瞬間重心水平速度較低,陳驥和張樹峰重心最高點距桿的垂直距離最小。各運動員都在過桿技術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總之,對我國優秀跳高運動員起跳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旨在為跳高運動的高水平訓練量化建議。
作者:鞏磊孫穎慧王玉兵單位:齊魯師范學院青島輕工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