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音樂學特色專業建設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黑龍江高教研究雜志》2015年第六期
當前,我國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科建設出現長足穩健發展的良好局面。但不可忽視的是,絕大多數高校存在辦學模式趨同、專業方向一致、教學思路單一、缺乏特色等問題,既影響音樂學專業學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的進程,又影響民族藝術資源的保護、傳承與挖掘,還影響學生就業。在經濟與社會轉型時期,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特色化建設迫在眉睫。因而,從保護、傳承、挖掘我國民族藝術資源的角度,深入進行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索構建特色專業理論與路徑,具有重要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保護民族藝術資源與建設特色音樂學科的互動效應
廣義地講,特色是一個事物顯著區別于其他事物的風格,是其所屬事物獨有的品行。特色音樂學科,是高校在特定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在長期的音樂理論探索與反復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在教學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教學方法等方面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高水準、高質量、高標準,并產生良好效應的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優我特的專業。形成自身特色的路徑有很多,如依托優勢研究成果設立特色專業;依托優勢師資隊伍設立特色專業;依托地緣音樂藝術資源設立特色專業等。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高校大致可分為綜合與多科性大學、單科學院和應用性高等專科學校等三種類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發展迅速,至2014年7月我國高等學校總數已達2540多所,其中地方高校2240余所。而設置音樂學專業的就有400多所。研究發現,眾多的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普遍存在培養目標、學科設置、教材選用及教學方法雷同、辦學方向不夠明確,學科及專業設置特色不夠突出等問題。音樂學學科設置與辦學方式基本上仍沿襲以歐洲音樂為中心,民間音樂在學校教育中處于附屬地位的體制。導致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了解甚少、民族音樂傳承遭遇困境、學校辦學特色不鮮明、生源競爭激烈,學生出口窄小、就業難、專業不對口、學無所用的問題凸顯。大學音樂學專業設置不應當雷同,不同學校應有所區別,就如同企業和人一樣,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個性。事實上,大量的普通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在音樂學專業設置、辦學特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地緣優勢及特色潛力。
以瓊州學院為例,該校扎根于少數民族地區,常年致力于民族教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特別是黎族音樂文化對其影響深遠,其音樂學專業教師中有一部分是省內知名的黎族音樂編創、演唱與演奏人士。該校堅持開展民族文化研究,在研究與教授黎族文化理論和黎族民歌、樂器方面有著天時、地利的優勢。但是長期以來,該校音樂學專業定位仿照學術型、專業型大學,其結果是教學成果泛泛,理論研究平平。這也是眾多地方普通高校多數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前提是教育的多樣化,只有以教育的多樣化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多樣化。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高校音樂學特色專業設置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關系。定位于教學型的地方普通高校應以應用型教育為主,應根據社會需要和地緣及自身優勢,把民族音樂教育引進課堂,改革音樂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以創建音樂學專業的地方民族特色。立足于地緣優勢的應用型高等教育既可以培育本學校的專業特色,又可以構建適應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體系,避免了普通高校專業課程的雷同,有利于實現辦學特色化目標。蔡元培先生指出,欲知明日之社會,看今日之校園。高校既肩負著教書育人為國家輸送人才的使命,也肩負著促進民族音樂藝術文化傳承、保護與發掘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之中,有利于發掘、研究、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資源,溢出良好的社會效益與文化效應。
二、優化配置民族音樂資源,構建特色音樂學專業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和黎族文化的發源地,其特殊的文化環境、地理環境、生活習慣等,鍛造了黎族傳統音樂具有的獨特文化與民族性。黎族民歌曲調有近30種,黎族民間歌曲從其反映的題材與內容角度來看大致可分為六類:勞動歌、生活歌、情歌、時政歌、儀式歌、兒歌。黎族有5個方言區,各方言區因居住的地域不同又形成不同的土語,而每個土語的民歌所唱出來的曲調和唱腔風格也略有差異,形成若干支系。黎族特色的民族樂器主要有獨木鼓、叮咚、口弓、唎咧、嗶噠、口拜、鼻簫、灼吧等八大件,制作原料多是就地取材,手工制作。黎族民間存在大量的音樂人才,著名黎族歌手符其賢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演唱100多首黎族民歌;黎族樂手盧玉昌1980年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吹奏的“口拜”樂器連續20多分鐘不換氣,博得滿場喝彩;樂手黃會基吹奏的唎咧樂曲《相會在山蘭園》,從1984年至1992年先后應邀到新加坡、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演出,享譽國內外,這些都印證了海南黎族音樂文化的精深和鮮明的民族個性及其特色。
近年來,為振興地方民族音樂文化,推進黎族音樂可持續傳承發展,海南省政府和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組織力量收集、挖掘、整理了大量黎族民歌、器樂資料以及民間傳承人的影音資料;發現、培養了部分黎族音樂藝術人才;2002年、2007年分別出版了《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海南卷》。而且多年來海南省省內高校對于黎族音樂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且有規模化、系統化趨勢,但遺憾的是多限于理論研究而鮮于教學實踐。毋庸置疑,學校教育是文化普及與創新的重要途徑,它可以通過選擇文化、傳授文化、創造文化,進而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普通高校順應市場經濟和高校辦學及專業競爭的趨勢,創建教學特色、打造專業品牌、提升辦學層次,是應對時代變革的必要選擇。通過系統、深入的民族音樂藝術的挖掘,讓黎族音樂文化在海南地方高校音樂學專業課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就能形成新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特色,從而使黎族音樂文化在較高的層次上得以提升和發展;地方高校在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時又可彰顯專業特色建設的創新力,實現專業課程設置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教學特色,增進專業教學活力。
三、在發掘民族藝術資源視域下地方高校音樂學特色學科建設的路徑
只有把學科的特點、特長拓展成特色,才會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而這種特色不僅體現在目標確立上,還體現在教育者、教育對象、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教學成果等諸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音樂學教育基本是一個模式,教材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成果考核等基本大同小異。注入新的教學內容后,這一切都將出現根本性改觀,要讓師生認同這種改變,特別是要學生理解和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說,興趣是學習民族音樂的基本動力。確立民族音樂教育為專業特色的學校,在招生方面可適當向少數民族考生和有意民族音樂學習的考生傾斜。在教授民族音樂時,要首先啟迪學生的認同感,要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產生興趣,獲得音樂經驗。要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實行開放式教育。可以通過“聽賞—體驗—興趣”這一流程來操作,聽賞就是組織學生觀摩專業民族音樂藝人的演唱、演奏及音像作品,從音樂欣賞教學入手,把民族音樂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去;體驗就是教師示范及學生自己操作練習;興趣則是聽賞、體驗所要求達到的效果。通過這些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灌輸民族音樂知識的同時,努力提高學生民族音樂素質,進而達到教學目的。
(二)選訂或編創優秀民族音樂教材音樂教材是進行音樂教學的載體和保證,是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資源。目前,民族音樂教材資源并不平衡,一些邊緣民族的音樂教材較少,有些器樂教材基本難覓蹤影。音樂教材的選擇應堅持突出民族音樂的教育特色,體現特色的民族音樂觀。民族音樂教材的選訂不一定局限于出版部門,也可邀請專家學者或民族音樂表演家協助編寫教材。理論教材要注重與民族知識教育相結合,在相關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民族音樂更容易感染學生,為廣大學生所接受。專業教材要去粗取精,立足素材挖掘,搜集整理民間資料和鄉土教材,提煉精華。也可采用田野調查法,讓師生深入民間,通過采風、調研、訪談等拓展發現、發掘范圍,讓散落和湮滅在民間的民族音樂資源成為新教材的寶貴素材。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明白民族音樂是一切音樂創作源泉的道理,使學生從心理上崇拜民族音樂,提高對民族音樂的感情,為進一步實施民族音樂教育打下濃厚的情感基礎。提倡高校教師教學、科研并重,鼓勵專任教師編撰本專業民族音樂教材。
(三)提升教師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底蘊目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課程基本仿照專業藝術院校,課程設置都是以西方音樂理論、西方音樂輔以民族音樂作為學習基礎。多數教師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民族音樂的相關知識和相關技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音樂教育的全面開展。提升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首當其沖,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習提高,使自己具備三種素養,即基本音樂素養、民族音樂素養和民族音樂教育素養。對于一些由于教師原因影響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的學校,必要時可以外聘專業教師。對于確立開展民族音樂特色教育的學校,要及時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必要時可選派教師到國內專業音樂院校、地方文化藝術團體和民間教育機構進修、學習、深造,以適應教學需要。
(四)通過開門辦學鞏固辦學成果提升特色民族音樂教育要堅持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優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求使學生達到適應需求、通專結合、創新自立。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在注重音樂理論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實踐能力,要加強基礎訓練,要給學生更多自學和實踐的機會。這里不一定需要增加這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時間,但有必要拉長它們的學習期限,從而騰出足夠的課外時間來開展采風、調研、演出等實踐活動。通過這種方式改變過去只有通過教師教才能學到知識和技藝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實踐中使用學習到的東西,再通過自學獲取新的東西,進而創造新知識。專業教育要和開門辦學相結合,改變現存的音樂教育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局面:一是與地方文化部門及民間教育演藝機構合作,建立文化藝術基地,共同開展民族音樂藝術教育,共同培養民族音樂藝術的領軍人、傳承人。現代教育手段使民族音樂文化的書面傳承獲得了更大的可能,如果能與以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為目的地方文化部門及民間教育演藝機構結合起來,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二是與企業界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共同進行專業建設。校企合作既可以及時反饋、檢驗教學結果,又可以了解人才需求動向,增強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契合度。高等學校的專業特色教學除了一般性的校企合作還可以有更深層次的合作,如以企業命名或出資設立專業或建立獨立學院,這對普通高等學校探索教學改革、解決辦學經費不足、增加學生就業都是一個新路子。三是加強橫向聯系,通過與省內外高校文化藝術教育的合作交流,實現優質教育文化資源共享,交流開展民族音樂專業特色教育經驗。
普通地方高校專業特色應該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通過挖掘地緣民族音樂藝術資源,創立高校的音樂學專業教學特色,使其具有獨特性、優質性、穩定性和發展性,增強學校和專業教學的競爭力以及學生的知識實力,從而推進普通地方高校的教育創新和彰顯辦學特色。
作者:唐寧 單位:瓊州學院 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