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MTI翻譯工作坊運作模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黑龍江教育雜志》2015年第七期
一、翻譯工作坊的話語實踐共同體特征
對于翻譯工作坊來講,以小組為單位,按照一定的分工、職責、流程、規則等,通過翻譯實踐活動的參與,是一個給每位參與者合適的角色和真實的任務,共同完成翻譯任務、共同研究探討、共同提高的學習過程。
1.以翻譯工作坊為話語實踐共同體的行動載體。翻譯工作坊作為話語實踐共同體的載體,主要表現在所有成員之間擁有共同的平臺、共同的話語和共同的學習目標。翻譯工作坊為成員提供一個系統的學習、研討和發展的環境。翻譯工作坊不僅為成員配備良好的硬件設施,如專用教室、多媒體設施、網絡設施、翻譯實驗室、專業書籍和工具書等,還制定相應的軟件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勵約束機制和組織領導機制。
2.以情感認同為話語實踐共同體的維系紐帶。話語實踐共同體成員關系的確立使其成員產生情感上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這種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有利于形成一致的價值取向,進而提高其對團隊行為的參與度。通過團隊的建立,工作坊成員彼此學習、相互促進、通力合作。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話語實踐共同體使成員產生相同的認知情感,但是與此同時,情感認同也是維系話語實踐共同存在的關系紐帶,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其對歸屬感的需求,對自我提升的需求,進而激發成員的學習和工作潛能。
3.以翻譯成員參與協同合作為話語實踐共同體的運轉機制。話語實踐共同體是一個學習與研討的實踐系統,體現為翻譯成員參與、相互合作與資源共享。這種機制打破“教師講授,學生聽”的傳統局面,為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翻譯實踐創造最大空間。學生和教師的角色、身份也有所轉變,由過去的教授與聽從的關系轉變為對話與協作的關系。翻譯成員完成個人翻譯任務后,通過小組研討、同學互查、教師點評、業內專家指導、行業評審和客戶反饋等一系列環節來完成某一項翻譯任務。因此,翻譯工作坊是建立在話語實踐共同體基礎之上的一個協作系統。
4.以解決翻譯實踐問題和提高翻譯人員水平為話語實踐共同體的行動基礎。翻譯工作坊的目的是參與翻譯實踐、解決翻譯實踐問題。翻譯工作坊的所有成員都從事相同的專業學習和工作,有屬于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語言以及共同的任務。工作坊成員之間既可以通過相同的任務進行交流和學習,又可進行信息傳遞和共享。在這一過程中翻譯成員不斷地豐富自己、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實現了“在翻譯中學翻譯、在實踐中學翻譯、在研究中學翻譯”的宗旨。
二、翻譯工作坊的運作模式
針對mti翻譯實踐練習所設計的翻譯工作坊的運行模式主要是采取翻譯公司的運作模式,時間安排全部放在課余時間,其具體運作有兩種形式。
(一)常規的翻譯實踐練習常規翻譯實踐練習以完成每周的翻譯實踐練習任務為主。為達到MTI人才培養方案中翻譯實踐練習量的要求,翻譯工作坊采取“雙規”和“自由”的運作方式。首先,由學生自愿組成翻譯實踐小組,每個小組按照既定的管理制度、規則、流程等分配翻譯任務,并組織成員進行研討,制定術語表,統一翻譯時間。其次,成員自行完成翻譯任務,并在翻譯過程中記下翻譯中遇到的問題并提交小組討論。再次,成員在小組討論中解決成員之間能夠解決的問題,對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匯總,與其他翻譯小組共同協商。最后,各個小組將最終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交教師或專家進行解決。
(二)完成真實的翻譯任務該平臺的運作方式完全參照翻譯公司的運行模式,平時用于翻譯實踐練習,并隨時接受社會企事業單位的有償翻譯任務。翻譯管理完全基于翻譯項目的管理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平時訓練,戰時打仗”。該工作坊既是一個虛擬的訓練平臺,又是一個真實的操作職場。
三、翻譯工作坊的實踐共同體價值
首先,翻譯工作坊搭建了一個溝通平臺,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有效溝通。翻譯工作坊的實踐共同體意味著一個動態體系中的參與監控過程,參與者共享其對這個動態體系的理解。在這個共享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有效溝通。工作坊成員在同一身份認同基礎之上,形成換位思考,凝聚力得到加強。其次,翻譯工作坊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滿足了MTI學生的翻譯實踐訓練的需求。最后,具有實戰性,為學生進入翻譯職場提供真實鍛煉機會。
四、結語
翻譯工作坊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高校,后期被逐漸發展為一種翻譯教學模式,以注重實效為典型特征。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設置特定的翻譯情境,學生被組成不同小組,通過討論和與協作的方式完成相應翻譯任務。該模式自產生以來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的翻譯研究、教學和培訓者們。基于話語實踐共同體的MTI翻譯工作坊運作模式為學生創設實踐的場所和機會,學生成為工作坊活動的主體,使學生在個人翻譯和團隊協作過程中提高實際翻譯能力。
作者:佟敏強 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