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有效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英互譯教學發展現狀進行論述。首先分析目前在新媒體條件下的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現狀和意義,對提高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實效性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新媒體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表現力,不但具有美學、藝術的特點,還能夠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愉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使傳統教學的缺陷得到改善。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目前,新媒體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無論與傳統的報紙、廣播,還是與大眾傳媒都已經聯系得非常緊密,已經搭建成功了傳播網絡空間,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根本性的變化。而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同樣非常巨大,對大學的意識形態以及學習狀態產生很大影響,這給高校大學的英漢互譯教學帶來很多困難,教師必須加倍重視這方面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解決存在的問題。
一、新媒體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1.加快信息化進程隨著近些年我國對教育領域的關注度不斷增加,改革力度越來越大。目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朝著多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在大學開展英漢互譯的教學工作,是我國高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開展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進行改革,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提高翻譯教學的質量。
2.加快延伸化發展大學開展的英漢互譯教學最突出的特點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對理論和實踐都有一定要求。如果只是一味地在課堂進行教學,無法有效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通過應用新媒體軟件,為大學生提供海量的學習資源。在開展英漢互譯教學的時候,教師應當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不一樣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大量的信息,以便學生及時學習。通過多媒體設備記錄學生完成任務的成績,通過PPT展示學生的成績動態圖。教師應當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按照分析的最終結果對學生開展一對一的教育。
3.創建良好的氛圍新媒體教學中最突出的特點是表現力。新媒體教學不但具有美學、藝術的特點,還能夠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愉悅。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使傳統教學的缺陷得到徹底改善,通過豐富的視頻、圖片以及聲音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使學生可以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
二、新媒體的發展現狀
在新媒體環境中,大學英漢互譯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科目的教學方式相比較在形式上更加豐富。手機移動終端的快速發展給大學英漢互譯的教學工作帶來極大便利,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新媒體,不但對英漢互譯教學的內容及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大學英漢互譯實際進行教學中應用新媒體的過程還存在一些弊端:第一,新媒體環境對大學英漢互譯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水平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很多英漢互譯的教師年齡比較大,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差,無法充分認識到新媒體技術對教學的重要性,致使這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利用新媒體,對教學的最終效果有一定影響。第二,目前關于英漢翻譯的很多學習軟件存在問題,沒有充分開發海量的學習資源,大部分軟件內容是大學英語考試的題目,有很強的目的性。
三、完善教學的對策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現階段,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高校發展非常重要的工作。俗話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只有教師的教學理念及教學能力不斷提高,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更高效地指導學生學習。學校應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師定期進行培訓,尤其是對新媒體方面的知識加強重視,改變教師的傳統思維,讓教師充分掌握新媒體教學的方法。學校可以把教師的教學成果通過新媒體平臺展示出來,使教師充分感受到新媒體的重要性,對新媒體有更深入的了解。學校應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微博互動,加深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師生緊張的關系得到緩解。
2.完善教學設施雖然應用新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大學生提供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及內容的條件,但目前很多高校還沒有完善的多媒體設施。高校應對大學英漢互譯教學的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使新媒體教學課堂得以盡快實現,將教學需要的設備盡快完善起來。高校可以通過這些資源定期舉辦英漢互譯活動,如英漢筆譯大賽,口譯大賽等。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把一些比較好的翻譯作品利用平臺進行展示,將這些作品通過評選的方式,對票數最多的作品給予適當獎勵。這樣不但可以擴大活動的影響力,還能夠充分激發大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的興趣,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來。
3.創新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述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這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育方式的最大缺點是傳授方式單一、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滿堂灌”的教育方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差異,個別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而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通過新媒體平臺對學生的個人水平進行考察,根據大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使所有大學生都能學好自己的專業。
4.優化課堂生態環境要提高英漢互譯的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就應搭建生態化的課堂環境。而在建設大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時候,班級人數要盡可能保持在30人之內。也就是說,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沒有達到這一目標,這也是大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限制因素。教師應建立生態化的英漢互譯教學模式,盡量以10人為小組,口譯訓練可以基于不同的訓練內容,變換桌椅的擺放位置,建立不同的物理環境,如練習會議口譯的時候可以選擇圓形或者橢圓形的排座方式,與社會環境盡可能接近,從而優化教學效果。良好生態系統的最大特點是開放性,對自身與外部環境的循環比較關注。只有搭建完善的環境,才能使內外互動及交換得以實現。所以,英漢互譯教學過程應置于開放的生態環境中,將有限的課堂教學向無限的課外學習轉變。我們還可以通過網絡搭建教學虛擬社區,建立各種各樣的虛擬場所,模擬真實情景。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自由進入社區,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自己或者與小組成員進行英漢訓練。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英漢翻譯比賽。與此同時,對社會上的會議或者新聞會要及時了解,對整個活動內容進行觀察學習。總的來說,無論是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我們都應通過不同的形式使學生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提升英漢互譯的能力。
5.重視培養非智力因素大學英漢互譯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以主人的身份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英語態度。要使學生對自己的主體地位有充分認識,其中非智力因素(獲取知識的動機、意志力、自信心、興趣等)占據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開展大學英漢互譯的教學過程中融合口譯訓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采取多樣化的訓練形式,運用模擬現場的手段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性。對英漢翻譯的成果應當通過錄像的方式進行展示,通過觀看自己的翻譯錄像,學生產生直觀感受,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培養翻譯的成就感。
四、結束語
教育教育必須結合社會的實際需要,大學教師都應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通過新媒體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使大學生的英漢互譯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學校應盡快完善新媒體基礎設施,為學校后期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延林,晏心怡.試談漢外筆譯碩士生口譯能力的培養[J].現代語文,2016
[2]李向坤,田志偉,王爽.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優勢[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
[3]曲曉慧.新媒體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J].亞太教育,2015[4]王寶勤.淺析漢英對譯的誤區——對等翻譯[J].中國成人教育,2004藥管理雜志,2015
作者:王皓 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