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實踐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分層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有效學習,促進了學生發展,加強了師生情感交流。本文就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的意義、實施策略進行探究,通過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設計實踐實例分析,指出掌握分層特征,設計好教學任務是分層關鍵。
【關鍵詞】信息技術;分層教學;策略;實踐
當前初中學生學習知識量大,學習知識點深,作業負擔重,學生感嘆苦。究竟學生苦在什么方面?學生課業負擔重,究竟重在哪兒?這種苦主要呈現在:學習是被動接受,而不能自由選擇,學習過程不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重在機械重復的訓練,重在偏離自身實際的學習和練習。這主要源于教師不能因材施教、把握學生最近發展區;源于沒有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不能分層學習與自由選擇,缺乏自主學習;源于課堂演變為老師表演的場所,“主導”占據中心,“主體”淪為看客。
在信息技術中,實施分層教學探索,無疑是對教學的重新認識。課堂不應只是教師訓練學生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場所;課堂不只是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和活動的場所,更應該是學生根據自身實際學會選擇和學會主動建構學習的場所;課堂不能只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且更應該成為師生互動、交往的場所;課堂不只是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應當是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體驗情感、學會相處與溝通的場所。
二、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實施策略
當前我們的教學依舊充斥著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沒有自主、沒有選擇權利,一切以教師為中心、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師不注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不注意學生的需求,教學過程都要通過教師來實現。正是由于教師掌控學生這個環節,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保障,教師的主導地位得以無限擴大,學生親力親為的實踐往往被剝奪。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可以將“以人為本、分層學習、自主選擇”等理念引進我們的信息化技術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分層式”課堂的民主、和諧、輕松氣氛中,根據自己的發展需求,自主選擇。1.應構建良好的分層學習環境。分層教學的意義在創造學習條件,營造學習情境,創設學習樂園。高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不會厭倦,不會打瞌睡,不會做小動作,他們的注意力會全部集中在教學的內容上。但再好的學習情境,也不一定能激發學生全部的熱情,就如同各人的欣賞電影品味不同,有人喜歡喜劇,有人喜歡動作片,有人喜歡愛情片,這就要實施分層教學,讓有興趣愛好者一起,才能激發起學生最大的學習動機。2.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實施。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地尋找知識點,而不是被動地等待著教師耳提面命,那么,學生就能夠滿意地走出學校或課堂。但問題是,我們現在的教學總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習慣把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上,課堂教學經常上演的是獨角戲。因此,分層教學實施的首要思想是確立學生主體觀。這種學習主體性具體到教學過程中來,就是要求從內容到形式,從結構到活動,從方法到手段,學生要親自參加活動、親自體驗知識活動過程以及人類知識和智力的活動方式,進行實際操作,要求并促進左右腦密切配合、協同活動;教師處在指導者和促進者的地位,確保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和主體精神得到真正落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盡可能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一些能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問題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人需求及認知差異,因此,要對學生主體分層,因材施教,才能更有效地突出主體性。3.應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主要特征是操作性較強。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更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要基于豐富多彩的活動、行動、生活、體驗,而非基于單純機械的認知、理性、知識、記憶。杜威最早提出“教育基于行動”的理念,在分層教學中,也要注意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4.應加強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培養。在分層教學中,首先教師應該有寬容的精神。在教學中,少部分教師卻常常給些學生以眼色,并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在自己不當的教學評價中。最可怕的是教師對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對優秀的學生能夠“寬以待人”,而對其他學生則“斤斤計較”。對學生寬容,才會營造出一個和諧寬松的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才華。再次,教師應加強分層教學設計組織能力提升,分層教學最關鍵是組織工作,只有組織得力,學生分層學習才能落到實處,學生分層學習才能發揮實效,否則就會流于形式。
三、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設計實踐
依據信息技術課程分層教學實施策略,教師通過采用與學生的自我指導水平相契合的教學方法,是能夠達到教育目標的。學生自我指導水平可分為四個層次:層次1為依賴型學生;層次2為興趣型學生;層次3為參與型學生;層次4為自我學習型學生。這種分層方法,有別于那些簡單單一的以成績分層或者以優秀、中等、一般、較差的分層方式,這種分層方式,更提倡學生之間的團隊協作,每一個團隊中都可以加入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只需要掌握分層的特征,設計好項目任務,確定不同學習目標,讓參與的學生都可發揮其主體性。例如,在“WPS表格函數”單元教學時,面向依賴型學生提出“能夠掌握sum,average,max和min四個基礎函數”的教學目標,而面向參與型學生提出“還能夠學會使用rank,if,count函數等”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生屬自我學習型,在講解if函數的時候,這些學生還能學習嵌套的if,嵌套的層數也要根據學生差異進行設計。例如在教學演示練習階段,建立多個學習分層小組,小組中包含各個分層層次的學生,各層次內學生合理搭配,每個學習小組由3到4位同學構成,并任命參與型同學擔任小組長。各層次學生人數的比例一般以1:1為好,重新編排座位。考慮到依賴型學生各方面能力相對較差,編排座位時首先讓該同學坐在中間,與參與型同學同桌,這樣有利于參與型學生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帶動依賴型學生學習,使依賴型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受到啟發和幫助。而教師要以動態的觀點、發展的眼光觀察學生,隨時注意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堂作業等的完成情況變化,及時調整層次,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自我指導的學生,可以在項目任務中,明確要求其閱讀與自我學習與模擬演練;對于積極參與的學生,可以在教師電腦旁邊觀看教師演示;對于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在個人電腦上觀看教師演示過程;對于依賴性的學生,不作過多要求。教師首先將積極參與的學生指導完成,待這些學生消化完成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能后,對各小組成員進行指導和輔助。首先對自學的學生進行輔助,因為自學的學生,自學能力強,通常只需解決學習中的難點,當然,這個輔助工作也可以由老師來集中輔助。這些學生完成任務后,再分批指導有興趣的學生。
依賴型的學生,由小組長給予明確的指導,告訴他去做什么,如何做等。如果再細化設計方案,可以設計不同的題型,以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學習。學生平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自主選擇不同層次的練習內容(A、B、C檔,A為必做且要對,B為挑選著做,C為討論著做),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差異和接受能力,選擇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教師可以依據學習個人特征進行因材施教。學生也可以有不同的項目供自己選擇,如上機完成用“flash動畫”軟件繪制“閃閃的紅星”。包括以下幾個要求(1)繪制一個平面的紅色五角星。(2)填充漸變色使得五角星變成立體。(3)繪制動畫效果,讓五角星發出閃閃光芒。(4)能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完成閃閃的紅星的不同的光芒的制作。對于這四個梯度的問題,極少部分學生能完成第一個要求,大多數學生完成到2或者3,特別優秀的孩子就要完成到4。在整個指導過程中,教師要能為不同學生制定具體而明確的目標,設計好分層指導流程,制定嚴格的工作和小組紀律,并盡力使目標和紀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盡可能地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及時對學生取得的成績進行獎勵。在分層教學中,必須做到,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只有在平等、主動、自由的狀態下表現出天性和智慧;對問題回答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對回答不理想的學生給予信任和鼓勵;多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個別交流,態度和藹可親。教師多微笑和鼓勵,給學生以快樂,不讓一個學生掉隊,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健康的發展。結語:分層教學實施形式多樣,內涵豐富,不管什么形式的分層,其關注點是實施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學能力培養。教師作為分層教學實施的組織者,掌握分層特征,設計好教學任務是分層關鍵。
作者:姚宏 單位:蘇州高新區第一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