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思維方式轉變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科學論壇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從二元對立思維方式轉變為關系思維方式
二元對立思維方式,是指將割裂后的課程與教學各要素或不同維度簡單對立,形成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教師的二元對立思維主要有五種表現:一是將師生角色、作用與關系對立,認為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就是放棄教師主導作用,或堅持教師主導地位就不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二是將教與學的關系對立,認為過去是以教定學,現在就應以學定教,并過分強調自主學習;三是將獲取知識與發展能力對立,要么重視發展能力而忽略知識習得,要么重視掌握知識而忽略發展能力;四是將新舊教學范式對立,以為講授法等教學方式是落后的,以為合作探究的熱鬧課堂才是先進的;五是將教學過程與學習結果對立,以為重視過程就應忽略學習結果,或重視學習結果就是“應試教育”等等。教師的關系思維方式,是指不把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師與生、學與教、知識與能力、書本與實踐等看做對立的現象,也不以簡單消解一方來處理矛盾,而是從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聯系來深入理解它的存在狀態,從內外部關系上動態地把握深刻而豐富的教育現象。充分認識到關系是“本體的、完全的、無條件的存在,是關系者之間的存在”[4],“任何關系者都是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統一,他們是二元的,但不是兩分的。”比如,把教育改革看做多維溝通互動的事件;把教學工作看做團隊協作與共同幸福成長的過程;把知識與能力統一在教學活動中;不再注重靜態、狹隘、分裂化的學習結果,而是重視學習分享過程;確定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堅持為了“生學””而“師導”;進一步優化多元并存、尊重差異的教與學方法等。
二、從靜態思維方式轉變為動態思維方式
靜態思維方式,是一種從固定概念出發,循著固定程序達到確定性認識的思維過程,其特征是程序性、重復性、確定性和封閉性。如用僵硬的程序化思維方法看待教育教學中的內容和方法;崇尚套用他人已取得成功的固定教學模式,將別校或專家、名師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法套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不折不扣地執行預設性教學任務;缺乏對自己學生發展狀況、自己課堂情境的認識,更缺乏對課堂各種差異性和動態性變化的充分估計。教師動態思維方式,是指教師采用不確定性、非線性和復雜性思維來認識教與學現象,在教學中強調創造發展、重視對話、動態生成的一種思維方式。首先,堅持“創造性發展”,把自己從知識傳播機器中解放出來,把課程從知識權威中解放出來,讓師生在課堂教學的創造性發展過程中享有自身生命力量與價值。其次,提升對話品質。師生共同營造平等民主與相互尊重的對話環境,發揚主動溝通與問題解決的對話能力,創生充分信任、相互欣賞的對話品性,鼓勵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作,超越目標預定的要求,并將這種對話品質變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方式。第三,有效利用“不確定性”。在教學中不拘泥于固定不變的預設流程,重視在及時反饋中不斷創生新的教學目標和實施策略。
總之,教師采用系統思維方式理解教育教學現象、挖掘課程育人價值、處理學教關系,不僅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新生長點,能夠有效應對教育教學過程中日益增長的復雜性、變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預見性。要轉變教師的思維方式,需要強化多元化學習,把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作為推動教師思維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需要關注創新性實踐,把提升教師的實踐性能力作為教師思維方式轉變的主要體現;需要重視反思性課堂重建,把教學反思作為轉變思維方式的有效途徑;需要實施合作性教研,把建設教研組的合作文化作為教師思維方式轉變的孵化場。
作者:劉旭相單位:瀘州市納溪區教研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