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稻作文化的現代化傳承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稻作文化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稻作文化相關文獻的研究基礎上,歸納分析了稻作文化的起源、傳播及演變形式,對稻作文化的現展實例進行了分析,總結了稻作文化的現代化傳承模式,為稻作文化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和展望。
關鍵詞:稻作文化;演變形式;現代化傳承模式
稻作物經由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到栽培稻的幾千年發展歷程,最終主要體現為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是指祖先在長期水稻耕作中累積的稻谷生產、農業技術經驗以及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民俗節日和民間文學。近年來稻作文化存在價值與日俱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稻作文化作為最接近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民俗藝術,樸實自然,使人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內心的精神信仰,得到一片凈土,懷舊釋然。在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快速發展,人口聚集,與傳統農業經濟相適應的稻作文化因缺乏合理的保護與開發而逐顯疲態,如何實現其現代化傳承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通過對稻作文化的發展形式深入研究,認為與現代文化融合實現傳統稻作文化的現代轉換,形成系統的現代化傳承模式,才能進行有效的保護,使其世代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1稻作文化的起源與傳播
水稻起源于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出土了大量野生稻植硅石和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栽培水稻的歷史推前了5000年,萬年縣因此成為現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遺存之一[1],而“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也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批準為全球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2]。丁穎[3]認為稻作起源起初推論為華南地區,具體起源地為云南省;柳子明等[4]“阿薩姆•云南”說的提出以及日本佐佐木高明[5]的照葉樹林文化帶概念都加以證實。但隨著長江中下游遺址稻作遺存的考古發掘,使得長江中下游說得到人們廣泛認同,并在1993年中日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6]。長江中下游史前稻作發現地占全國的73.7%[7],也說明長江中下游作為稻作起源中心并呈波浪式擴展[8]。稻作農業的傳播(圖1)是一種文化現象,因遷徙而引起稻種、栽培技術的直接傳播,其文化、習俗也進行了間接交流。稻作文化通過海路由長江中下游東傳至日本和朝鮮半島[9];南傳由云南西南部,經西藏傳入印度和緬甸[10]。稻作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使得壯族“那文化”廣泛分布于云南、泰國、緬甸和老撾等地,像菲律賓的“梯田文化”就是中國稻作文化傳播的產物。
2稻作文化的演變形式
稻作文化多種多樣的形式演變主要分為文物遺址、民俗生活和文學藝術,充分體現了稻作文化的延續性、歷史性、原創性、完整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稻作與人們的生活、文化、民俗宗教不斷地相互滲透,成就了稻作特色的文化形態。如嶺南壯族稻作農業的“那文化”和吳越稻作文化[11]有民族歷史、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展現。
2.1文物遺址
文物遺址作為稻作文化的載體,主要為稻谷遺存和稻作工具。如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湖南彭頭山遺址、江西萬年縣吊桶環遺址等均發現稻殼、碳化米及稻植硅石等稻谷遺存;在浦江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草鞋山遺址、興義市貓貓洞人古文化遺址等挖掘出了石磨盤、陶器、骨鏟、犁和鋤等文物。這不僅為稻作起源、分化和傳播等相關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更是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呈現。
2.2民俗
生活食是稻最實際的價值體現,米飯、米粉、米酒等美食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食俗文化。人們在長期的稻田農作實踐中總結了稻作技術和經驗,如“清明前后,撒谷種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都值得后人學習借鑒。2.3文學藝術文學藝術是稻作文化精神層面上的動態傳承。歌舞禮儀、戲劇和神話(如田峒隊歌會、郁南禾樓舞、文山沙戲、狗偷稻種、谷魂奶奶等)是稻作文化藝術的生動體現。各民族共同的稻作語言、農諺號子和民間長詩等多反映稻作生活,蘊含著獨特的稻作文化。谷粒紋、植物符號、水波紋和蛙鳥等圖騰在服飾、陶器及青銅器上均折射了民族意識的稻作文化。
3稻作文化的現展實例分析
3.1主題園
湖南省安仁縣建立了首個稻田公園,集農業休閑觀光、科普教育和農耕體驗為一體。安仁稻田公園是稻作文化與主題園融合的典型案例,該園以“傳農耕文化、承神農佳話、憶世外桃園”為理念,將稻作文化充分融入園區,旅客走進油菜花和稻田間,感受傳統農業文化,真實體驗農耕樂趣,尋求最原始的田園生活。園內連片的稻田與路旁的花、草、樹等自然景觀,體會稻田景觀的幽靜野趣。天然的生態莊園結合茶園、果園、荷花園,創造觀光、采摘、休閑的農事體驗區;農耕博物館則向人們展示了農作產品和文化教育;民間戲曲和歌舞表演則生動展示了稻作文化的民俗藝術,形成人們參與互動、親身體驗的生態觀光農業園。
3.2文化旅游節
江西省萬年縣自2004年開始舉辦中國萬年•國際稻作文化旅游節。萬年稻作文化旅游節是傳統稻作文化“節事活動帶動”的現代模式,體現其現代適應的可持續利用。每屆的文化節通過豐富多樣的大型民間表演、產品項目推介會、美食博覽會、文藝篝火晚會和賞燈游藝等來充分展示萬年稻作文化。此外,萬年縣還承辦了第四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神農的足跡”景區合作組織座談會等活動,舉辦“栽培稻與稻作農業的起源”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考察活動,并獨創《稻香萬年》歌曲廣為傳唱,不僅穩固了萬年稻作原始發源的地位,同時還提高了萬年縣的知名度。
3.3稻作文化的現代傳承模式
稻作文化的現代傳承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展現“稻”景觀。圖騰和紋理是直接的“稻”符號,從細節上(門柱、小品、鋪裝和服飾等)凸顯,和原始的稻田與周圍自然的生態環境構成原真性田園景觀,使人們體會到最古樸的民俗風情。②切身“稻”體驗。農事實踐(果蔬采摘、稻田耕作、特色美食品嘗和節日祭祀活動)有助于參與者積極互動,稻香和歌謠號子使人們從感官上對稻作文化有了新的感知。③傳承“稻”教育。文藝表演、宣傳欄的故事傳說傾訴著稻作文化,博物館、展會科普稻作歷史演變及稻谷資源。稻作文化以生動的方式讓民眾深入了解,從而更好地保護和發展稻作文化。④開展“稻”旅游。人們除了通過旅游感受大自然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尋找稻作文化的民族情感和精神信仰。觀賞原始的景觀、獨特的生態環境,參與特色的民俗活動,發現“稻”情趣,有利于稻作文化的宣傳弘揚。⑤形成“稻”品牌。將稻作文化融入地域文化中,通過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形成獨特的地方品牌。文化節使更多人游玩參觀、研討投資,不僅提高當地知名度,更帶動了地方經濟快速增長。⑥開發“稻”產品。稻的種質資源研究培育、新產品開發,加之傳統農業技術傳承和稻田的維護,不僅可使稻谷資源得到保護,而且使稻作文化具體呈現并永續利用,有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建議與展望
通過對稻作文化演變形式和現代化模式的系統探究,提出以下建議與展望,為稻作文化在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參考。
4.1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的景觀稻田也是生態濕地和美景,稻作文化景觀塑造要體現其真實性、原創性和完整性,保護其原始生態鄉土環境,稻田與自然成為整體,提高稻作文化景觀的吸引力。
4.2“稻”元素的細節體現“稻”所呈現的獨特符號,如稻谷紋、水紋及魚骨紋等元素,不僅出現在服飾、樂器和工具上,也可以運用于建筑門柱、雕塑、小品和鋪裝等,從生活細節中展示稻作文化。
4.3積極開展參與互動體驗果蔬采摘、農耕體驗等可以增強互動體驗感,稻植的清香、米飯的香甜和農事歌謠等帶動了人們的感官,當地的民俗節日、祭祀活動等可以讓人們體驗到其獨特的農家生活,豐富多樣的互動體驗可以讓人們從不同角度對稻作文化產生新的認知。
4.4科普教育傳承生活風俗、歌舞戲曲、農諺詩作和語言文字都是最樸實的稻作文化基礎,可以通過藝術展會、農耕博物館及印刻的展示牌、宣傳頁等方式使人們有深層次的體驗,有助于稻作文化更好地傳承弘揚。
4.5形成地方品牌稻作文化與地域文化相結合,通過可視化的形式呈現,形成獨具特色的品牌。稻谷是稻作文化的最直接載體,優質種質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使稻作為地方產品重新注入活力。地方品牌不僅是對稻作文化的重視傳承,更重要的是可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促進投資合作,實現稻作文化的永續發展。
4.6開展稻作文化旅游稻作文化的內涵是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情、質樸的民族情感,與旅游的結合是稻作文化現代化的最適宜體現。稻作文化旅游和農業生產、農副產品加工相結合,同時增強項目的知識性;可以結合其他旅游主題,向多元化發展;也鼓勵與旅游團體的聯合開發,以保證較穩定的客源。稻作文化旅游是為了感受原始的景觀、獨特的建筑和特色民俗,發現其中的情趣,對稻作文化的宣傳弘揚極具意義。
4.7多樣化協調發展新的稻作文化開發中應注意提供多種不同的產品和游憩活動,避免過于單一,突出新、奇、特;要注意游客的參與性,增加游客的興趣。同時要積極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保護、監控、管理服務中心,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系統化管理。稻作文化的發展應保持并加強鄉土、自然景觀特征,避免加入工業化、機械化的元素;稻作文化開發中應綜合人文要素,將當地的歷史文化要素融入其中,形成整體統一的風格。
參考文獻:
[1]水木,邵猷芬,李佳佳.稻香源地的農業新畫卷[J].老區建設,2014(5):30-33.
[2]孫志國,熊晚珍,王樹婷,等.湖北武陵山區地理標志產品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12(5):145-148.
[3]丁穎.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J].農業學報,1957,8(3):243-255.
[4]柳子明.中國栽培稻的起源及其發展[J].遺傳學報,1975(1):23-30.
[5]佐佐木高明.照葉樹林文化之路[M].劉愚山,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8.
[6]唐燮軍,潘朝輝.中國農業的本土起源及其三大模塊[J].貴州文史叢刊,2003(1):48-52.
[7]安志敏.論稻作的起源和東傳[J].農業考古,1998(1):241-245.
[8]嚴文明.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J].農業考古,1982(2):19-31.
[9]凌啟鴻.稻種起源及中國稻作文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10]劉志一.從少數民族古語看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與西傳[J].農業考古,1998(1):232-240.
[11]胡立耘,李子賢.中國稻作文化研究的進展與前瞻(上)[J].楚雄師專學報,2001,16(1):50-52.
作者:陳飛平1,宋茜1,李華2 單位:1.江西農業大學園林與藝術學院,2.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