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的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畢業生人數也逐步增多,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受到關注,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轉變大學生的就業觀。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的現狀,從而提出了目前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幫助高校畢業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
關鍵詞: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觀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而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大學生就業問題就更為凸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推進,每年從高校畢業的學生也逐漸遞增。在本就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更加不容樂觀。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已經不僅僅是個人問題,更是會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民生問題。此時,大學生在畢業時,了解就業形勢,熟悉就業動態,掌握就業信息,給自己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就顯得尤為重要。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強調指出,能選擇職業“是人比其他生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是這同時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計劃并使他陷入不幸的行為”。因此,研究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是解決現階段“畢業即失業”問題的重大突破口,也是我國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必須要面對的難關。
1高校畢業生就業觀的現狀分析
1.1樹立了先就業再擇業的基本觀念
高校畢業生在進行第一次就業的時候,普遍顯得格外的謹慎,再加上自身對于就業市場的不了解,和對于能力缺乏清晰合理的定位,在選擇職位的時候難免會有眼高手低的情況出現。他們考慮的更多的是工作環境是否舒適,薪水是否豐厚,工作內容是否輕松,甚至有些同學一開始就要求擔任主管等工作,遇到不合心意的工作寧愿不工作也不愿意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已經有很多的畢業生改變了這種就業觀,即使對于現在的工作并不滿意,仍然選擇就業,再慢慢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可以看到現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從理想化逐漸轉變為現實化,面對就業問題的時候,首先是要讓自己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其次才是謀求更好的發展,逐漸樹立了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
1.2對于薪資待遇要求趨于合理
由于一直處于象牙塔中,大學生對于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無法進行合理的評估,對于自己能夠為企業創造的價值處于模糊不清的狀態,這時往往會出現高估待遇的情況。然而目前對于應屆畢業生的待遇普遍不高,畢竟應屆畢業生沒有任何的工作經驗,對于工作上的事情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這就會給一部分即將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們一種落差。不過,目前已有一大半的畢業生們會調整自己對于工資待遇的要求,趨于合理化。
1.3擇業時開始注重自我意識
高校教育實行的是專業化教育,學生在進校時就選定了專業,經過四年的學習對所學專業有了一個系統、基礎的了解。因此在擇業時會更加傾向于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崗位,但是隨著我國產業的結構化調整,大學生就業也出現了結構化失業的情況。這個時候追求專業對口的觀念應該要改變了。而就業時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在選擇工作崗位的時候,不再單純的選擇專業對口的崗位,而應該考慮與自己興趣相關的崗位,以更好的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選擇崗位的標準。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就很好地說明了,已經有部分的畢業生自我意識的覺醒,目前國家相繼出臺了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讓他們在畢業時有了更多的選擇。
2高校畢業生就業觀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為大眾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也相應發生改變,然而在變革期學生的就業觀還是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2.1服務基層意識淡薄
現如今高校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地點的時候,大部分以北上廣和沿海大城市為主,而不愿意去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說到底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這其中,社會環境、產業機構、社會關系等都會對就業觀的形成產生影響。高等教育從以前的精英化教育轉為現在的大眾化教育,只用了十年的時間,結果就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包分配時期,畢業生沒有就業的壓力,國家統一安排工作,那個時期的畢業生是被動就業,自覺響應國家的號召,愿意去艱苦的地方。而現在的大眾化教育,不僅學費自己承擔,就業的壓力也自己承擔。此時畢業生形成的就業觀難免會更加的現實,在選擇崗位的時候,不再愿意去基層,轉而去環境和物質條件更好的大城市。雖然國家為了鼓勵大學生去基層工作,出臺了“三支一扶”等一系政策,但大學生服務基層的意識仍舊淡薄。正確認識新經濟趨勢下的人才需求市場活躍的地區,將會給大學生帶來新的就業機遇。這樣才能對大學生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
2.2缺乏大眾化就業觀念
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必須要有大眾化的就業觀念,沒有大眾化的就業觀念,大眾化的高等教育絕對不能持續下去,所以這就要求就業觀念要發生變化。自中國高等教育進行改革以來,高校的教育已經從培養高精尖人才,變為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從滿足國家的需要,轉變為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要。然而,我們的高等教育顯然還需要更長的過渡期,教育目標和教育水平還沒有達到一個很好地平衡。當就業的期望值高于社會的需求時,就造成失業的現象。同時,高校在四年的教育中以專業知識為主,就業指導大多開設一門課程,教學以理論教學為主,內容枯燥,形勢單一。對于學生的潛能挖掘和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很少涉及,這種單一的教學形式,很難滿足畢業生的需求。同時,對于就業政策、就業市場的需求并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導致自己在進行選擇的時候較為盲目。因此,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認清就業形勢,準確定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3就業從眾心理強
從眾心理是一種在群里壓力下,放棄個人意愿,選擇順從大眾的行為。在擇業這個問題上,從眾心理就是在擇業時容易受群體的影響,忽略自身的特性,不顧自己的條件和實際情況,以他人的要求來要求自己,以他人的標準作為自己擇業的標準。總之,大學生本身就缺乏對職場的詳細認知和職業規劃,加上實踐經驗的極度缺乏,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就會傾向于大眾的選擇。這不僅不符合高校教育的目標,同時也會造成熱門崗位競爭激烈。高校教育旨在培養不同的專業性人才,不同的專業適應社會不同的人才需求,而一味的從眾,追尋所謂的熱門專業不僅不能為社會輸送多樣的人才,同樣造成資源浪費。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時,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崗位。
3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就業觀的對策建議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就業,還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而就業觀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僅僅靠學生就可以。就業觀的形成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影響。因此,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應從各個方面入手。
3.1樹立面向基層就業意識
在面對就業問題時,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要給學生樹立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識。當然,這里的基層不僅僅是條件艱苦,地處偏遠的貧困地區,還應該包括在城市的基層單位從事基礎性工作,即使工作不在基層,也要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更好的為基層服務。自高校擴招以來,國家就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去基層服務,包括“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在基層工作不僅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更可以鍛煉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適應能力。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要在這一方面進行引導,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3.2高校應完善就業指導工作
要使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有成效,就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掌握人學生擇業就業心理,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適當的教育方法對其進行教育。我國高校雖然都有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但收效甚微,畢業生在面對就業問題時仍然是一頭霧水。這就對我國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豐富就業指導的內容和形勢,不僅要解讀國家政策、制作簡歷和傳授面試技巧,同時要幫助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其次,要引進專業化教師隊伍,現在的就業指導工作大部分還是以本校老師為主,對于就業觀的灌輸,以及畢業生的自我定位,需要就目前企事業單位的用人標準和需求有一定了解的專業教師,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到真是的社會需求;再次,將就業的工作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通常是集中授課,達不到真正的對就業進行指導的目的。高校在就業指導方面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高校應該以團委、社團為紐帶,以多彩的活動為載體,結合相關專業特點,以多樣的社會實踐為途徑,加強引導大學生根據各類活動,鍛煉提高自身的能力,避免擇業過程中的盲目。
3.3加強社會對于就業觀的正向導向作用
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首先要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鼓勵和引導畢業生的就業觀。近幾年,國家也為了促進大學生畢業后走進基層,陸續出臺了很多的政策,這都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好的環境和機會。但在采取這些措施的同時,還需注重不僅要精神鼓勵,還應進行物質激勵,注重在基層中選拔和培養干部,提供好的就業環境和上升空間,讓大學生能夠在這些基層崗位中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實現自我價值。同時,要加大宣傳,改變社會輿論。在嚴峻的就業環境下,畢業生的就業取向仍然是大城市和熱門行業,歸根結底還是社會輿論的影響。政府應進行宣傳,鼓勵大學生走向基層,自主創業,樹立正面的典型,讓大學生看到他們的事跡和成就,構建正確的就業觀念。就業問題是關系著社會穩定的民生問題,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樹立正確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已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就業觀的形成又是一個長期的工作,我們要了解高校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逐步引導,樹立一個積極、科學的就業觀。這需要學生個人、家庭、政府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作用,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觀會逐漸轉變,而就業問題也會得到逐步改善。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K•Marx),恩格斯(F•Engeis).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潘曉娟.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擇業價值取向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3.
[3]彭國柱.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2010,(30):86-87.
[4]傅新華,陽琴.大學生就業觀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07):147-148.
作者:胡潔 單位: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