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環境教育理論教學的實踐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參與式教學法的實踐———以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為例
1.1如某區域發生了水環境污染,在找解決策略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命題給學生,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盡量提出不同的想法,通過隨心所欲的聯想,在輕松而有目的的氣氛中找出解決水污染的措施,這種方法非常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具體操作方案如下:第一步、給學生介紹頭腦風暴法的規則。單位時間內(5分鐘或10分鐘)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解決辦法。辦法不要求完美,但是得合理、可行。第二步、設定命題。如“水環境污染的治理措施”。第三步、觀點陳述。可以用口頭方式陳述,也可用不同顏色卡紙將觀點寫下來貼在白板上。提出觀點時力求簡短、直接,無需提供冗長的解釋或作進一步的擴展,以便有更多的人能夠發表意見,同時可以在別人的想法基礎上,提出創新的方案。第四步、討論與小結。集體或分組討論大家給出的水環境治理方案,對列舉方案的優缺點進行梳理,選定解決水環境污染治理相對合理的對策。此方法在實施過程中如有時間可做預備性練習:練習的題目是與正式實驗的任務完全不同的另一任務,練習時間為5分鐘。通過預備性練習使被試熟悉觀點產生的原則、程序和要求。正式實驗時間一般控制在20分鐘左右。
1.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而親驗仿真式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要創設教學內容所需要的接近實際工作或生活的場景,然后讓學生在這種場景中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并作出最后總結的一種虛擬實踐性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突出操作性,講究趣味性,注重實效性,兼顧學理性,具有理論與實際的完美結合、教師與學生的深度投入、學生自身教學經驗與模擬情境的高度融合等特點。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表演、思考、爭辯、作出決策和選擇、解決角色扮演活動中的特定問題,進而從角色扮演中獲得某種體驗和感悟,學會換位思考,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要引導學生探詢特定教育情景復雜性的過程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鑒于角色扮演方法的特點,在環境管理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角色扮演法可被應用。針對不同的環境管理問題,要求學生扮演不同的利益方(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當地居民等),目的是讓學生演練如何處理實際問題,表演結束后,進行全班討論,評價表演結果,這種方法既能改變學生因教師的“滿堂灌”而產生的疲勞感,又能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第一步、給出命題。如“在某地規劃一個新的景區,作為不同的利益方(當地牧民、旅游者、政府部門等),您的立場如何?”第二步、確定角色扮演小組。一般把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或者由學生推薦同學代表不同的利益方進行角色扮演。第三步、正式進入角色。以小組為單位,進入模擬場景進行角色表演。表演要求符合所代表利益方的身份特征,真實、貼切。第四步、討論與小結。集體或分組討論大家的表演,總結不同利益方的觀點。此方法準備時間約為15分鐘,表演時間一般控制在20分鐘左右,討論與總結15分鐘。
1.3實驗法實驗法是研究者有意改變或設計的社會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外顯行為。實驗法的依據是自然和社會中現象和現象之間相當普遍的存在著一種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在環境教育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法用到的比較少,從而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同時理論學習和實踐的結合不夠,也不利于理論內容的掌握。實驗法被引入到環境教育理論課程中后,可以避免這些問題的出現。但是,在課程設計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避免課堂教學過程過于松散。要求所采用的實驗一定要和教學內容相貼合,而且保證每個學生能夠參與其中。第二、掌控好實驗條件的限定和可變性。在實驗設計中,教師對于關鍵因素要進行嚴格限定,而對于可變量則允許學生自由發揮,這樣既保證了實驗的科學性與可控性,又給了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第三、實驗設備的準備工作要充分。最好選擇便攜式的、方便操控的儀器設備。在具備了上述條件后,可以對環境教育理論課程的部分內容進行設計,具體步驟如下:第一步、給出命題。如“了解某條河流的質量狀況”。第二步、現場測試。準備好檢測所需的儀器,如漏網、放大鏡、水盆、對照卡(不同的水質,水生動物種類不同,對照卡上顯示的分值也有所不同)等。將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分布在河流的上、中、下游,用漏網將河流中的動物找出來。根據對照卡上所標分值,計算該區域水質的分值。再根據水質分值標準,判定該區域水質狀況。第三步、討論與小結。集體或分組討論上、中、下游的水質狀況及原因。此方法準備時間約為15分鐘,操作時間一般控制在70分鐘左右,討論與總結15分鐘。
1.4其它參與性方法游戲法。在環境管理的理論課程中,講解生態系統要素及其關系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讓同學們參加游戲,名稱是“彩色的精靈”。具體操作如下:第一步、現場分組。每個自然班(30人左右)分為四組,可以隨機抽簽,也可按座位分組,每組選一位組長,負責小組活動組織與匯報。第二步、給出命題。“心目中的自然系統”。每組同學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畫出心目中理想的自然系統,并且在卡紙上寫出自然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第三步、匯報與小結。每組完成心目中的自然系統圖畫后,選派代表給大家分享每組的觀點,然后集體討論,由老師總結自然系統及系統要素之間的關系。此方法準備時間約為5-8分鐘,匯報時間15-20分鐘,討論總結時間15-20分鐘。道具為:彩色筆、卡紙等。
辯論賽。辯論賽的方法重點是“辯”,雙方的辯手都是勢均力敵,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論點和論據,雙方的觀點都不能完全評判誰對誰錯,二者都有道理,雙方的辯手就憑借自己的能言善辯,憑借自己的思維能力,爭取這場辯論賽的勝利。在環境管理課程中可以被引入。如在講解環境管理的“性別與發展”一章時,可以將班里的男女生分成兩組,辯論“不同性別在環境管理中優劣勢”。通過此命題的辯論,學生會對該章節內容印象深刻。此方法準備時間約為20-30分鐘,或者課下準備。課堂辯論可以控制在30分鐘左右,然后小結5分鐘。該方法組織簡單,不需道具,應用效果較好。
2結論
目前,參與式教學方法在很多學科被應用,它和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后,應用到環境教育理論課中,教學效果良好。因為它適應了當前教育改革形勢需要,在培養創新人才和提高學習者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它綜合了教育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特點,努力學習者對知識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習者在較愉快的環境中完成學習過程。但是在應用這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興趣、知識背景等。同時作為教學內容的設計者,應該對命題充分考慮,應貼合課堂的教學內容。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應該有效控制課堂的教學節奏,不能過于松散。此外,教師還應注意盡可能照顧到每位學習者,使其都能參與其中。綜上所述,在環境教育理論課教學中采取參與式教學方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被廣泛推廣。但這一方法也還需不斷改進,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與教學實際情況及學習者自身的特點相結合。
作者:王勇輝單位:新疆師范大學學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