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教育理論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為何要進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這塊大理石最終能否成為一座具有價值的雕像則需要六位雕刻家的通力合作: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從這個比喻可以看出,家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影響力是首屈一指的。它是一個人自呱呱墜地以來首先接觸到的社會化單位,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始終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不管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如何完美和優秀,他們始終都無法取代家庭教育。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在孩子漫長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孩子接受家庭教育的時間比接受其他任何教育的時間要長,所以說家長是孩子終身的導師,家庭是孩子終身的學校。一個人的性情、精神風貌以及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方法都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總之,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模式,而思維模式又影響著孩子面對外界刺激時所作出的行為和反應。因此家庭教育對個人習慣的形成以及心理和生理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現階段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專制與溺愛并存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家庭大都認為“聽話”是好孩子的首要標準。這種迷信家長權威的看法導致許多父母和孩子之間都隔著一道無形的墻,即所謂的代溝。孩子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事物鮮有選擇權和發言權,事無巨細都必須遵守父母的意愿。孩子在家長面前也不允許有任何隱私:書包被定時搜查、日記被偷看、行動也被跟蹤,只有這樣,家長才覺得自己盡了自己的責任。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更是簡單粗暴,孩子們一犯錯,他們就對孩子進行打罵教育,他們認為打罵就是一種愛。于是成長在上述家庭教育環境里的孩子大多在性格上唯唯諾諾,處事上猶豫不決,缺少勇氣和自信心。子女和父母的關系也總存在一層隔膜,無法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此外,我們的社會也涌現了大量溺愛孩子的父母。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外加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很多父母盲目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絲毫不考慮其合理性,不自覺地把對孩子的關愛變成了溺愛。他們對孩子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造成了嚴重的“親情過剩”,最終孩子也成為溺愛中的犧牲品。因為家長的過分寵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人格,遇事只想自己,不會換位思考。在這種成長環境中,他們容易形成索取、享受、揮霍的人生觀。一旦家庭或者社會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就或會焦慮、憤怒,并抱怨家庭和社會。這種情緒和行為很容易給孩子和社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2.代替孩子成長,抹殺童真親情之愛是一種純潔、高尚的情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在現實的家庭教育中這份愛常常沒有受到父母的正確對待而被狹隘化了。為了子女,父母可以不惜一切,努力成為他們的守護神。父母愛的無私與執著是值得敬佩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家庭教育的內容就是絕對正確的,其中的許多不當的成分應當引起父母的警覺。許多父母為了子女能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渴望孩子能早日擁有成年人的成熟與精明。也可能是出于對自己年輕時所犯錯誤的懊悔,或對子女不諳世事的擔心,父母天真地試圖把他們所有的經驗都傳授給兒女。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舉動,因為并非所有的經驗都有傳授的價值。況且,任何人都必須自主經歷生活的每個階段,沒有一種說辭能夠恰到好處地把上一代人的經驗教給孩子。思想與年齡必須同時演化,有些德行和智慧是與肉體的衰老關聯的。當孩子身上出現了與他們年齡極不相稱的成熟與精明時,他們的心理成長已然受到了影響,這樣的家庭教育是失敗的。
3.教育與生活脫節,知行不一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條船傾于風浪之中,在船上賣弄的哲學家、詩人和數學家都喪命于此,只有不懂文史哲和數學的船夫順利上岸。這個故事反映了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個弊端:在現代教育中,家庭教育幾乎隱匿了自己的職能,將其蛻變成學校教育的延伸。這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弊端比西方社會的弊端更大。因為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由于經濟條件、兒童人數、傳統和現實的因素限制致使我們的學校通常只能對學生集中起來進行智力上的培訓和開發。面對這一現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各司其職,在兒童的成長與教育上應與學校配合,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立足生活。然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仍扎根于“智”。也許家長們都有自己的苦心,想讓孩子們從考試中脫穎而出,但這讓孩子們變得高分低能,如不會剝雞蛋的神童;上海6•27大火中,留美歸來身住二樓卻不知道逃生而被活活燒死的女孩。面對這些殘酷的現實,他們的家長一定會后悔當初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去親歷每一個生活歷程,體驗每一個成長環節。然而更為悲劇的是很多父母即便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卻仍然視而不見。這些家長活生生的將孩子們的“學”與“行”剝離開來,提升了孩子的智力卻萎縮了孩子的靈魂。這一家庭教育問題如果不得到及時解決,最終會演變成整個社會的悲劇。
三、杜威的實行教育思想與家庭教育
1.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完整而又嚴密地闡述了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首先,杜威提倡教育即生長、生活經驗的改造,這一思想說明教育是為了眼前的生活而展開的,要注重當下的過程。這極大地解放了兒童的身心,將兒童的興趣與需要置于成人的經驗、責任與權力之前。接下來,在以生活和孩子的現實經驗為基礎的教育上杜威進一步提出了以兒童為中心的,從做中學的育人方式。這種教育理念打破了傳統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身心壓迫。在該理論下孩子都是平等獨立的個體,家長應隨時根據孩子的品性和個性去引導孩子依靠自身的力量生長,綻放出各自生命的姿態。
2.杜威的實行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系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與家庭教育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杜威的實用教育理論思想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完善,最后又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貼近生活的教育理論,這正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而且這種生活教育理論是用淺顯直白的語言闡述的,這賦予了該理論的大眾性的特點,使它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中都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同時,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論又非常注重民主和平等,在他的理論中,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父母教授孩子時首先得尊重孩子,這使孩子能從父母那里獲得認可并縮小和父母間的距離,有助于孩子和家長在教育中實現互動。由上可知,杜威的教育理念不僅可被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借鑒,也可以被家長用以教育小孩,提升自我,形成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如杜威提到過什么樣的生活,就接受著什么樣的生活。那么,要想讓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家長就必須為子女營造一個文明健康的生活環境。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文明有愛的個體。父母在家庭生活和教育中遵循在做中學,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成為手腦并用、身心協調、具有創造性思維的人。此外,杜威的教育理論強調人在生活實踐中獲得教育,這實際上指明了教育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因為生活是無止境的,那么學習也是無止境的,所以杜威的教育思想為構建學習型的家庭也提供了指導,為家庭中所有成員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空間。因此,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的角度看,杜威的教育理論都可以成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
四、實行教育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1.營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圍,還孩子自我與創造民主和平等不僅是社會生活的核心,也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孩子在尊重家長的同時,也應該獲得家長相應的尊重。家長應把孩子看成家庭中平等的一員,和孩子建立平等的關系。當然孩子作為心理和生理上不成熟的個體,父母為了幫助其健康成長也應為孩子設立合理的行為目標,并巧妙地引導孩子達到目標。在這一過程里,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和他們的健康身心。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僅自信、自尊,同時也能平等地看待其他的社會個體,能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所以,為人父母既應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權力,也應根據其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給予孩子適當及必要的指引和幫助。在平等民主思想的指引下,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在孩子們的成長歷程中要尊重孩子自身的個性,給予他們適當的自主權并學會聽取孩子們的心聲和意見。家長要重視孩子的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而不是將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家長發現了孩子們的特殊才能時就要給予孩子們恰當的鼓勵和引導,幫助孩子在自身的興趣愛好中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2.在生活中教育,給孩子個性成長的空間杜威認為人們經常無視孩子的個性,認為它們應受壓制、或者無論如何應順從外部標準。由于把順從看作目的,所以孩子的個性被忽視,或被看做調皮搗蛋或不守紀律的根源。人的個性就在這種觀點中被摧殘。其實,人的個性是客觀的,不論家長是否愿意承認它、正視它。對個性的關注體現了對人存在的各種真實特性予以肯定。強迫孩子發展實質上是抑制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對孩子個性的無視。這會導致個性的浪費和個人價值的貶值。期待和欣賞對父母而言是一份平和的心態,但對孩子則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在無關大礙的個性問題上家長要拋開曾經的急迫、漠視甚至詆毀,學會包容、等待:等待各種角色的來臨、等待張力的平衡、等待孩子心靈的頓悟。因為教育的效果顯示于人的成長之中,而人的成長又具有隱蔽性,必須經過較長時間才會顯示出穩定的素質。孩子有追求自我完美的欲望,橫加指責、粗暴干涉都是不明智的做法。也許孩子沒按照父母的設想行事,也許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有些許蹣跚,但父母要克制住糾正、幫助的沖動。此刻的忍耐就是期待。最茁壯的成長不是外力的施予,而是對自身經歷的深切體悟。正所謂在“做中學”,在親身的體驗中,孩子的成長才是由心靈開始、獨具個性的,也才會滲透進他的靈魂。有效的教育是觸及人靈魂的教育,行為結果的對與錯有時并不重要。當父母們收獲了孩子智慧和心靈的成長時,他們自然會慶幸當初的“袖手旁觀”。
3.在實踐中學習,讓孩子在做中改造經驗我們要想孩子主動地融入學習中,就必須通過開展各種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實踐活動使兒童去接觸生活中具體的事物。因為實踐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和中介,這正是杜威的教育理論為什么強調要在“做中學”的原因。一切知識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認識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活動內化的作用。因此,孩子們要獲得知識必須主動參加各種具體的實踐活動。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引導孩子們主動去探索外部的世界,讓孩子們在探索和實踐中不斷改造完善他們的知識系統。這才是屬于孩子們的成長,這樣的孩子才能經得起社會的考驗。然而很多保守的家庭卻認為孩子們自身的“摸爬滾打”是無用之談,孩子只需學好書本知識。為了不浪費時間,很多家長便關起門來教孩子各種知識經驗。家長們這種想法本意是好的,而事實上卻是自私和不負責任的,他們剝奪了孩子自身體驗的樂趣并讓孩子們面對真實的社會時經常手忙腳亂。孩子們只能親身實踐才能形成具體的概念和系統的知識體系,才能知道獲取的艱辛,才會懂得收獲的快樂,才能從容地面對社會的挑戰。因此,父母應鼓勵孩子積極地投身社會實踐,多給孩子們提供動手的機會。不管孩子們在探索實踐中對錯與否、成功與否,家長都應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
作者:劉鳴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