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拖延行為現狀及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拖延行為在當今大學生群體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并且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大學生拖延行為的成因有許多,自尊、自信心以及完美主義等都會影響個體的拖延行為。本文以吉林農業大學學生作為被試,通過問卷量表的調查分析,深入研究大學生群體拖延行為的現狀,同時探究可能存在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拖延行為;拖延癥
一、前言
拖延行為指的是個體在面臨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時不能立刻投入并按時完成,而是有意地從事與之無關的其他行為活動,并推遲從事任務的現象。相關研究表明,拖延現象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學生的學業任務方面。拖延行為本身會給個體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無法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人際交往出現危機等,由此產生的不良后果還會進一步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情緒情感狀態。因此,拖延是學生的一個重要壓力來源。有學者認為“拖延”本身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而且一旦養成習慣很難進行糾正。芝加哥德波爾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瑟夫•費拉里甚至認為拖延癥是一種精神疾病。面對拖延癥,解決它的最好辦法是了解它的成因,進而從根本上避免拖延行為的出現。現有研究表明,拖延癥與個體的焦慮程度、自信心、自尊以及完美主義傾向等均存在一定的關聯。國內研究者發現影響中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的主要原因為害怕失敗,并且個體普遍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學業自我效能感,又稱學業自信心,是指學生對自身應付特定學業問題的能力及從事相應學習活動可能達到的完善程度的評價。本研究假設大學生群體的拖延行為與個體的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群體的拖延癥。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隨機抽取吉林農業大學在校學生作為被試進行問卷調查,一共發放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回收有效問卷288份,回收率為96%。
2.研究工具(1)一般拖延量表(GPS),由ClarryHLay于1986年編制而成。量表共包含20個條目,采用1~5的5點計分,選1為“非常不符合”,選5為“非常符合”,其中包括10個反向計分條目,總分由所有條目得分相加而成,最低為20分,最高為100分,總分越高,表明拖延行為越嚴重。Lay報道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2,本研究測得該量表α系數為0.841,表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張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級大學生中使用。量表共包含10個條目,4點計分。對每個項目,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完全不正確”“有點正確”“多數正確”“完全正確”。GSES為單維量表,沒有分量表,因此只統計總量表分。把所有10個項目的得分加起來除以10即為總量表分。以往研究報告GSES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75和0.91之間。
3.數據處理將所得數據用PASWStatistics20.0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進行描述統計、t檢驗、F檢驗和相關分析。
三、結果
1.樣本基本特征本次研究在吉林農業大學校園內進行,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給大學生群體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88份,其中男生120人,占比41.7%,女生168人,占比58.3%。戶口所在地為城鎮的被試有112人,農村的為176人。獨生子女91人,非獨生子女197人。被試群體中自認為學業成績在本專業處于中等的有149人,處于中等以下的76人,處于中等以上的63人。2.大學生拖延行為現狀分析通過統計分析發現,被調查大學生群體的拖延總分為52.90±12.71,其中最高分為88,最低分為20,表明大學生群體的拖延行為處于中等程度的水平,這與以往相關研究的結論相一致。同時發現,男女不同性別、城鎮與農村大學生以及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群體在拖延行為的得分上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不同學業成績水平的大學生群體在拖延行為的嚴重程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四、討論研究發現,當今大學生群體的拖延水平總體處于中等程度,通過訪談發現個體普遍存在一些拖延行為,尤其是在學業任務方面。比如,一些學生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把所有事情拖到最后期限匆匆完成。進一步分析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被試在拖延行為程度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城鎮學生與農村學生之間在拖延嚴重程度上也不具有顯著差異性。不同學業成績水平的被試群體之間的拖延行為程度存在顯著性差異,相比學業成績處于中等以上的被試,自認為學業成績水平處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大學生的拖延行為要更嚴重。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理解,拖延行為較少的大學生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相應的學業任務,很少出現不交作業、上課遲到等現象,在相應的學業成績考核中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效能感總體均分為2.36(1~4分),處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說明被試群體對于自身能否完成相應的學業任務以及處理好必要的人際關系有基本的自信和認識。但也有少部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偏低,對于一些日常的學習工作任務表現為難以勝任,自信心不夠。通過相關性檢驗發現,大學生群體的拖延行為程度和自我效能感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相關系數為-0.225,自我效能感越強的大學生,其拖延嚴重程度較輕,自我效能感弱的大學生,往往存在較多的拖延行為現象。以往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業成績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對學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最終成績可以由他們平時學習時的情緒和自信心來預測。如果學生的自信心強,且具有積極情緒,那么該學生就可能取得特別優異的成績。因此可以推斷,如果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那么個體的拖延行為現象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學生的學習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蕾,楊博琳,陳濱志.在校大學生“拖延癥”情況調查報告——以“東北林業大學”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7
[2]郭炫汝,劉博揚,王佳星,董雯婷,張應浪.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現狀及影響因素探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6
[3]王羽茜.關于大學生拖延現狀的調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
[4]王文娟,孫宏偉,王秀芳.大學生拖延與完美主義的關系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3
[5]紀芳.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社會心理科學,2013[6]張敏,譚浪.認知—行為團體干預對大學生拖延行為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2
[7]李欣,張瑞雪,姚柃吉.大學生拖延行為的研究綜述[J].東方企業文化,2012
[8]楚翹,肖蓉,林倩.大學生拖延行為狀況與特點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
[9]甘良梅.大學生拖延與人格的相關研究[A].中國心理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2007
[10]甘良梅.大學生拖延與人格、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作者:應潔峰;于晉;沈毅 單位: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