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藝術與美術教學的結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內容
深入美術課堂教學研究,把學生創造作為靈魂。中年級美術教材中《端午節》一課正好與民間美術緊密相關。為了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筆者在民間舞蹈表演文化的大背景下將端午節表演藝術引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筆者主要從歷史、道具造型、伴奏音樂、龍舟表演、服裝配飾等方面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端午節表演藝術,并讓學生運用道具親身感受龍舟、秧歌等表演的樂趣,并通過繪畫表現形式,表現出端午節慶豐收的優美舞姿,從而給予其多種感官刺激,這有利于學生多種智能的開發。
二、研究背景的分析
第一,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是半部青磚史。城郭、寺院、宮廷、墓室、戰爭、宗教、藝術、權力、死亡,其物質形式和精神空間無不依托青磚建構和維系。目前發現的最為古老的一塊陶藝古磚為漢磚,側面有繩紋。較為奇特的是一塊來自二圣寺遺址的地磚,正面鐫刻著佛教圖案以供信徒踩踏,象征步步有佛教。青磚非凡的材質、色澤加上數百載的風侵雨蝕,已經具有了自然天成的藝術魅力,更不用說一些民間藝人加工過的畫像磚,那些壓印、燒制出文字、歷史故事、民俗民風的古磚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哪怕是殘損的斷磚碎瓦,也是古代藝術的碎屑、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的只言片語。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恒長、厚重的東西在民間,存在于世俗平凡的生活中。
第二,一件曠世佳作不是憑藝術家的才氣和激情可以完成的,一件曠世佳作最后的工序是交由歲月來磨礪的。歲月可以給予一件雕刻粗糙的石槽、一扇古舊的花窗深厚的文化內涵,讓它們成為民族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一頁。一位真正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藝術家不會對自己的創作沾沾自喜,因為他懂得隨便撿起一塊古代的瓦礫、一張發黃的紙頁都足以讓自己汗顏。如果將它們擺進書齋、畫室,這些簡樸的塵埃斑斑、緘默無語的歷史遺跡,會讓其他頓時變得無足輕重,浮華之氣暗自消散。
第三,繼承發揚,開拓創新。在繪畫創作中融入民間美術的元素,讓學生在民間美術精華的基礎上,通過移情、變化、重組等手法進行一系列創新。在材料和技法的運用上盡量降低難度,在畫面布局上采取了圓形、對稱、方形、S形等形式。學生在不斷汲取民間美術營養基礎上積極注入新時代的元素,使其在繼承中得到發揚,在發揚中不斷創新,使作品既有古樸的美感,又閃爍著時代的氣息。
作者:施秀娟單位:鹽城多倫多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