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后殖民理論與民族文學的批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文學后殖民性的政治
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說道:社會空間的基礎是領地、土地、地域和帝國與文化的競爭的實際地理基礎。關注遙遠的地方,將它們殖民地化,向它們移民或將人從它們上面趕走:這一切都發生在土地之上,與土地有關或者由土地引起。歸根結底,帝國的問題就是實際擁有土地的問題。當真正的控制與力量、關于某一個地方到底是什么的觀念與一個實際的地方這三者同時出現時,對于帝國的斗爭就開始了。非殖民化過程中阻力的三個論題,它們是分開的,又是互相聯系的。一是堅持從整體來看待社會的歷史權力,給受囚禁的國家以自由。但是沒有民族文化———從口號到宣傳冊、報紙和戲劇的實踐———語言就是不變的。民族文化組織并維護了社區的歷史,就像非洲早期失效的抵抗故事所重復的那樣。男女主人公帶著戰利品,在陸地上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解決;它形成了自豪感與蔑視的詞語和感情,從而又奠定了主要民族獨立政黨的基礎。第二點是這樣一種思想,抵抗運動不只是對帝國主義的一種反動,這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類歷史。
尤其重要的是,要知道這種不同概念的形成在多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打破文化間的障礙的基礎上的。第三是明的脫離主張分離的民族主義,并傾向于人類社會與人類解放的更統一的觀點。不用說,在非殖民地化時期的帝國主義世界,抗議、抵抗和獨立運動得到這種或那種民族主義的支持。今天,討論第三世界的民族主義,其規模和興趣都在增長。在許多西方學者和觀察家的觀點來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民族主義的這種重新出現使幾種不合潮流的態度復蘇。阿赫默德在《文學后殖民性的政治》中談到:80年代,當“后殖民的”和后殖民主義兩詞在文學和文化理論中,在歷史文獻的解構形式中重復出現并與“后殖民性”這個新詞結合在一起時,人們完全忘記了該詞最早是如何產生的。有些人在使用“后殖民”這個詞時,還想用它劃分歷史階段,指殖民主義以后的那段歷史———當然,對“歷史階段劃分”這層意思,不同的批評家也有不同的用法。然而,在文學領域,和“后殖民批評”并列的還有一個完全不同的范疇:“后殖民作品”。這全然不同,本身又極其尋常的叫法指的不過就是英國和北美那些非白人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戲劇、詩歌、小說。與此同時,其他人也正在致力于把當代亞洲和非洲的文學稱為“后殖民的”,這樣就能夠把對這類文學的閱讀納入宗主國批評理論所制定的對所謂“少數民族文學”的閱讀計劃中來。
二、西方后殖民理論與民族文學批評
20世紀以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彰顯了它的輝煌世紀。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年以來統治中國的封建帝制,為中國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掃清了障礙。“五四”運動沖破了舊的傳統的封建意識,把西方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想引入國內,一時間中國出現了各類的學科,新的歷史學、語言學、文藝學、哲學、邏輯學、自然科學等新的學科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顯示出新思想、新思維的沖擊力度。新中國建立后的50年,是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發展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搞好民族團結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各項優秀的文化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工作成為了重中之重,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并把它作為新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0-60年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而且還被納入了國家規劃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取得了長遠的的發展,在研究工作方面投入更多,自然而然發展也就更加迅速。世紀末的最后幾年,產生了一批質量較高的著作和一批著名的少數民族文學家。但是,從后殖民主義理論的角度來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伴隨著先進文化思想的入侵,西方的現代價值觀也潛移默化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我們襲來,我國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糟粕都被這種流行的現代文化所替代,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面臨消失的今天,和保留比較完善的漢族文化相比,我們比較缺少稀有的少數民族文化還遭受著各個方面的壓力:首先是來自于民族的壓力,二是來自于西方文化的壓力。
民族認同是指作者自己地區的民族身份的認同,自覺地歸屬其民族性。現在部分少數民族作家所創造的民族文學區別于我們以前知道的有著非凡的創作成就和主流文化表征的“中國現當代文學”,雖然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的方式已經被各個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傳說故事、風土人情所影響,但是還是有其它非民族因素影響了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即這些少數民族文學雖然是少數民族作家寫出來的,但是由于它們長時間生活在漢族人口居多的地方,把自己民族的語言已經忘記了,有很多少數民族的人已經不會說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了,這就促使他們在寫作時很難避開自己已經受到的影響,用本民族的語言來寫作,這成為了少數民族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最標準的民族文學應該是用他們的語言來書寫的,但是如果要讓大多數人了解知道就必須使用大家都能看懂的語言、甚至是全球通用的英語書寫,而不能用母語寫作,這就造成了本民族文化的遺失。民族作家小時候生活在本民族聚集的地方,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語言環境、情感的影響,等長大后生活在漢人居多的城市里就被他們所同化,如少數民族作家意西澤仁的小說和散文都明顯標志著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文化思想。
中國文化和文學話語之所以被說成是“被殖民化”,原因在于,自世紀之交以來,或者更具體地說自五四時期以來,各種思潮和學術思想大量擁入中國,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幾乎所有的主要作家和文學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或文化現代性,毫無疑問,對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學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如果說五四時期是中國文化和文學的第一個“殖民化”的話,那么八十年代興起的文化熱則應被視為第二個“殖民化”,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不僅西方文化思潮和文學思想擁入中國,而且這一趨勢幾乎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消費文化、大眾傳媒和廣告事業。中國的少數民族文化語言以往一直有著簡潔、優雅、廣泛等特性,充滿了蘊含豐富的典故和幽美的意象,而現在也已經受到深遠的影響。如果說中國是一個文學大國,自然應該包括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成就。由于獨特的自然環境、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土人情、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和剽悍的生命活力,使得這些少數民族的文學和藝術展示出獨特的審美風貌。
作者:宋占海張珷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