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驗式學習的藝術教育新形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體驗式學習理論。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Leaning)理論由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科爾布(DavidKolb)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認為學習是通過經驗的轉換創造知識的過程,有效的學習從體驗開始,過程過后反思、交流分享,再總結提升為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達成行為的改變。這種強調“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能夠將學習者的潛能真正發揮出來,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體驗式學習與傳統學習方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注重向內學習,強調知行合一,注重通過學習者參與學習的過程,通過自身實踐來認識事物,這是一個有力激發個人潛能、獲得個人及團隊成功的學習工具。
2.體驗式學習理論對于普通高職藝術教育改革的意義。第一,體驗式學習“寓教于樂”的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驗式學習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往往是精心設計的各種有針對性的項目“游戲”,學生在有趣的活動過程中,在成功的喜悅中,在與他人合作的愉快中,體會到的學習的樂趣,是寓教于“樂”的真正實現。第二,體驗式學習“先行而后知”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體驗式學習讓學生運用集體的智慧自己解決問題,一方面,教師事前不作任何指導和理論講解,擺脫了來自前人的限定與暗示,學生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導引,有利于新思維的產生;另一方面,團隊學習使“頭腦風暴法”有用武之地,不同見解的對立沖突往往有靈感的火花產生。第三,體驗式學習活動跨領域地分享內容,有利于公共藝術課程“人文價值”的實現。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是面對文理各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應與各種學科在知識背景、思維方式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補充、融合貫通。體驗式學習活動中,學習內容不是由教師事先圈定的,而是學生在活動中自己體會出來的。同樣的活動,不同專業和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的人,必然有不同的體會,在集體分享中,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元化發展。第四,體驗式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公共藝術課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師的引導由教師對學生的感悟進行提煉歸納后,緊密聯系學生學業與生活加以理論指導,把藝術教育“慢熱”的德育、智育功能在體驗課程的過程中消解融合,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涵養人文精神,潤物無聲地完成。第五,體驗式學習是以素質教育為主導教育理念實施的實踐典范。體驗式學習,以身體為活動載體,以團隊為組織形式,以游戲為活動內容,全面提高學生身心健康和適應能力,成為全面塑造學生個體和提高團隊素質的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
3.體驗式藝術活動的主要特點。一是面向全員的公共性。體驗式藝術活動面向全體在校生,即使沒有任何藝術基礎,也可以參與到所有活動項目中,體會藝術創作帶來的巨大精神滿足。它完全打破了傳統校園藝術教育或高或低的“門檻”,做到全員參與。學生興趣盎然,將課堂演繹成一個體驗學習的樂園。二是嚴密的組織流程。雖然鼓勵學生進行自由的藝術創作,但體驗式藝術活動過程非常嚴謹。針對不同的項目活動,在情景設計,時間、活動規則、安全等方面都有周密的要求。人文化地把質量、安全、環保理念貫穿于自由的藝術創作中,使創作的藝術生命力得以保障和發揚。三是活動主體是個人與團隊的完美融合。體驗式藝術活動是一種團隊學習活動,是團體成員整體配合與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團隊學習可以有效發揮隊員個人優勢,達到“1+1>2”的效果。知識共享使團隊智慧融入個人理念中,實現團隊成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共同進步,從而隱性地促進學生藝術的成長。四是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同行者。學生在藝術活動的全程中處于主體地位,教師不參與團隊決策,不示范,不指導,不糾錯。課后,教師對學生行為進行觀察記錄。教師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進行過程梳理、點評和理論提升,從藝術創作和學生行為兩個方面,促進成長。五是“雙核”課程內容。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國民素質?;谶@種認識,我們開創的體驗式藝術活動設計,不但關注藝術創作的結果,而且重點關注藝術創作的過程,注重以人為本,催化藝術人文與科學間的融合。傳統藝術教育人文功能的實現,往往依賴時間的沉淀和學生個體的“悟性”,新的形式有目的地將這種功能進行了催化,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快速提高。從實踐來看,非藝術專業的學生往往注重從課程中得到人文素養提升,積極參與分享討論,分享反思環節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藝術創作的時間。
二、將體驗式學習理論應用于藝術教育的探索
1.體驗式藝術教育課程開發。體驗式學習泛指學習者親身介入實踐活動,通過認知、體驗和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技能、態度的方法。將體驗式學習的先進理念融入藝術教育,解決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開創了一種將體驗式學習理論應用于高校藝術教育的新形式,我們稱之為“體驗式藝術活動”?!绑w驗式藝術活動”是按照體驗式學習模式,以特定的藝術創作為實踐內容,由情景布課、藝術創作、回顧分享三個環節串聯而成。學生通過團隊協作,進行特定內容的藝術創作行為,并對全過程進行回顧分享,一是對藝術創作的結果進行評價,提出改進;二是對團隊決策、合作溝通、創新等方面進行反思。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藝術和綜合素養得以提高,對今后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遵循《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分類指導、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方針,遵循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按體驗式學習模式,開發了多項體驗式藝術活動,如已開發的“建塔”“合力造橋”“繩索系列課程”“自畫像”“LOGO定向”“鼓舞飛揚”等近20個項目。
2.與高職專業及公共課程結合的探索?!绑w驗式藝術活動”產生的初衷之一是實現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真正的“公共性”,如將其應用于現有的各種課程方法,包括藝術類和非藝術類課程,甚至一些專業課程,才能快速發展體驗式藝術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受益于這種新的學習方式。如嘗試在“工程力學”課程中應用“合力造橋”項目。要求將團隊一分為二,在規定時間內,共同搭建一座橋(模型),并對橋的美觀(設計藝術性)和實用性(承重)進行評比,對造橋過程中團隊的表現進行討論和反思。通過項目的組織實施,一是實現創意設計多樣性、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有效契合,寫實體現;二是使學生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三是使學生感受最有效地利用物資和人力資源;四是使其樹立雙贏心態,實現成果最大化。在實際運用中,這個項目不僅可以作為獨立的活動廣泛開展,還可以與建筑工程、管道工程、建筑裝飾設計專業教師配合,將項目應用于工程力學、立體構成、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園林景觀設計等專業課程教學中,受到了師生熱烈歡迎,將藝術、科學、人文教育完美共融。類似的項目還有“建塔“”繩索課程之搭房子”等。
3.體驗式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體驗式藝術活動目前還是實驗階段,主要是開發活動項目和找到與現有教育教學體系的結合方式。但從長遠來看,由一系列的“體驗式藝術活動”組成的科學系統的“體驗式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要針對學生在校期間不同階段和不同專業背景的特點,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在實施的過程中,重點研究運用體驗式學習理論探索藝術教育新形式的有效方法和途徑,避免幾種傾向:一是對體驗學習的“泛濫和概括化”傾向,認為只要安排了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不管學生有無體驗或切實感受,這就是體驗式學習;二是只關注體驗的結果,忽視學生的內心體驗過程;三是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追求體驗的“趨同化”。
4.挖掘體驗式藝術教育與生活鏈接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第一,深入探索“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體驗學習形式。通過體驗式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運用頭腦風暴、集中集體智慧等現實策略,讓學習者有積極參與的機會,有主動體驗的過程。其中體驗式實踐活動,除傳統意義上的實踐活動外,更包括“經歷一些新奇的,未曾嘗試過的或固有習慣盲區的歷奇的活動過程”。這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在對新情景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感悟或體驗,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從藝術表現形式上,是學生有效參與的切實體驗過程。
第二,探索體驗學習中有效體驗的策略。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掌握知識與培養形成各種能力的過程,也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斷形成與豐富的過程,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中,體驗痛苦、歡樂、喜悅,感悟正義、良知、善惡、同情等,從而確立正確的價值觀。體驗式教學模式,重在調動學習者主動參與意識和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其道德內化。情境設計、工具、道具的制作使用,現場氛圍的營造與控制,項目管理技術的現場應用等,都有效促進了學生有效的體驗過程,是一種藝術化的有效體驗。
第三,挖掘體驗學習與生活鏈接的有效途徑。運用多媒體技術,鏈接生活場景,融入角色體驗,使學生感官參與,深入體驗。通過演一演、唱一唱、畫一畫、跳一跳等多種形式,使心理、感官、肢體等多層次的體驗豐富呈現,有效疊加,使體驗更深刻地與生活鏈接并藝術地呈現、體現。如常見的學生團隊文化的建設。通過學生團體旗幟、LOGO、歌曲等組織文化符號的設計,利用班會、黨團活動、社團活動等開展的有效鏈接和藝術呈現。
第四,探索促進學生“歷奇”經歷以及應對困難能力的可行方法。通過項目活動的針對性設計、組織實施、安全過程控制等,以活動“體能消耗適中,心理挑戰巨大,團隊熔煉為主”的實踐基調,引導學生利用空白,展開合理的想象體驗。如創設情景劇、角色體驗、編編歌詞、想象畫、寫實化等。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性能力等,全面培養學生的情感藝術素養,促進其健全人格、良好行為及學習習慣的形成,培養學生發現研究問題、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內化吸收,提升應對克服困難的能力,從而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也是我們深入思考創新藝術教育形式,為大學生創造藝術實踐的空間,使藝術教育真正成為提高、發展和完善大學生心智的有效媒介的探索初衷得以初步實現。
普通高職院校中藝術教育的公共性和素質教育功能實現得不理想的現狀,呼喚新的藝術教育形式。根據體驗式學習理論開創的體驗式藝術活動,具有全員參與、學生主體、寓教于樂、科學藝術人文功能并重的特點,并在實驗性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初步成功,是一種具有文化屬性的公共藝術教育新形式,是對藝術教育轉向人文素質教育捷徑的一次有益探索。
作者:鄒玉紅陳俐單位: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