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模式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進入21世紀,我國一些理工科高校以及偏向技術方向的藝術高校進行整合資源,依托本校的優勢學科相繼開辦了數字媒體藝術或者動畫專業方向,從2000年到2009年在這10年的時間里,我國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與動畫專業的設置不斷增加,從2000年到2004年總共只有11所高校開設本專業,這11所里面藝術傳媒只有3所,理工科類4所。到了2009年期同類專業設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這里面既包括工科、理科,師范、獨立學院,還包括農林以及少數的財經院校,理工科和綜合院校在開設本專業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學校主要依托本校計算機技術這個強大優勢學科為基礎,在本專業教學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術與實踐性為主,部分的忽視了人文學科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這類新媒體藝術表現“面對越來數字化的社會空間整個藝術界正面臨一次新的挑戰”,“它作為藝術家人問思考時的一種有效手段已經成為可能,”這樣就促使一些“年輕藝術家所具有的活動、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對數字藝術的濃厚興趣使他們的創作與世界數字藝術的發展融合一起。”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方向的建設上還是不足,動畫學生在軟件技術方面的學習和應用比較欠缺,理工類的學生在藝術修養上就存在著先天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對于這兩部分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教授,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兼容并蓄、跨界整合的新世紀數字媒體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思維。另外民辦院校對于設備的投入以及高級有人才的引進嚴重不足,我們應該借助我們評估的力量把我們的設備更新引進大量的優秀設計教師。在認真對我校的人文、理工科的優秀人才進行整合之后,必須要借鑒國外先進數字媒體藝術辦學的經驗,從辦學定位中找到適合民辦院校的辦學之路,“把以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和專業特色滲透到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途徑以及實踐探索過程中”。
二、應用與創新空間與視角:民辦院校各學科優勢互補的數字媒體藝術創新教學之路
(一)走藝術與設計、藝術與技術的復合人才模式民辦高校的藝術學科相比藝術院校在設計學科上顯然是不足為奇的,民辦院校的更多精力幾乎用在發展優勢學科,如經濟、會計、金融、計算機、建筑工程、經濟基地班等專業方向,藝術學科只是在整個學校學科建設中扮演著“調味品”的功能。我們不妨追溯一下,從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德國的包豪斯、烏爾姆學院開始,大批的設計家都在提倡藝術與技術、設計與藝術、經濟性原則,而現在21世紀這個原則在民辦院校數字媒體方向讓然可行,針對民辦院校學科的優勢性,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對學生在藝術基礎上進行設計、技術、經濟之間的三面整合,培養學生在動態的、靜態的適合國家經濟建設的并注重國際化視野、雙向戰略模式、實踐性較強的數字媒體藝術的專業人才。
(二)民辦高校數字媒體藝術的教學重點:理論聯系實際的契合發展民辦院校在本專業的立足點和重點從“以我為主”要逐漸走向“以交叉學科發展為本”,從發展優勢學科到發展交叉學科并創新新專業方向。從上個世紀1919年在魏瑪成立的包豪斯學院提出理論聯系實際的崇高教學模式,直到今天,這個教育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目前的各種高等教育中,也是我們設計藝術教育所遵守的教育探索模式。我們要堅持打破學科之間的“隱形”的界限,優化并整合知識點,加強以素質培養為基礎,根據社會化用人單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應用性課程能力的建設,大膽嘗試具有特色教學實踐與理論拓展環節,突破專業課、方向選修課以及為培養學生的人文傳統為特征的人文社科課程的人為限制。
(三)民辦院校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方向的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它應具備較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的創意能力,充分體現出民辦院校的專業設置優勢。通過運用傳統的藝術與設計理論,對在新媒體背景下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方含量高、具有在本行業較高的競爭力的企業與人才,并融合進入本校的教學與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中,從教師、學校、學生到企業單位的不同元素應用到這個系統里面,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加強學生們的創造積極性,從“無償技術服務”轉變為“有償技術服務”,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在加強體系嚴格監督的情況下,在政策上對這些因素進行適當的鼓勵。增加學生在實際的銜接環節。數字媒體產業就發展角度來看,它是借助于數字化工程將人類文化等精神產品“打包”并借助信息社會的傳播手段更人性化和個性化的服務。
(四)民辦高校教學途徑重塑與回歸:構建經濟科技園,走產、學、研聚集的教育與產業發展模式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和發展更多依靠于社會之需求,那么,如何推進民辦高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方向人才戰略?答案只有一個:走產、學、研復合高級人才培養模式之路。我們要利用興辦高校科技園的大好機遇,大力引進一些具有科技創新實力的產學結合的高級人才為實現數字媒體這一新興專業方向導航。
作者:馬偉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