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經歷了初建、探索、停滯和恢復四個主要時期,呈現教學內容變動性大、理論性強、政治性突出等特點。這一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既有所發展也遭遇過困境,為今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積累了以下寶貴經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方法;課程建設要突顯時代性與現實性;充分發揮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作用等。
關鍵詞: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黨和國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間,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完善,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分析、總結這一時期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發展過程與基本經驗,對完善新時期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歷史嬗變
改革開放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先后經歷了以“52方案”“54方案”“61方案”和“78方案”為主的4次調整變動。課程建設過程雖歷經挫折,但黨中央始終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擺在各項工作前列,不斷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體系。
(一)初建時期(1949—1956年)
解放戰爭后期,中國共產黨為國家發掘人才、培養干部為目的在解放區成立了一些革命型大學,這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開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中央在總結老解放區思想政治教育經驗、借鑒蘇聯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形成了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開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新征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根據“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與青年學生中進行政治與思想教育”[1]4的任務,黨中央對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改革,“廢除政治上的反動課程,開設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課程”[1]4。1952年10月,“52方案”出臺并正式實施。該方案取消了舊的訓導制度和國民黨時期“黨義”“軍事訓練”等課程,代之以“社會發展史”“新民主主義論”和“政治經濟學”為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1953年,黨中央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為了使高校學生較為深入地了解中國革命史、掌握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規律,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課程設置上也做出了調整,把“新民主主義論”更改為“中國革命史”[1]16,同時還增開了“馬列主義基礎”課。1954年4月,教育部下發師范院校教學計劃,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共同必修課。就此,“54方案”正式形成[1]16。
(二)探索時期(1957—1965年)
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1956年9月,教育部出臺了新的課程調整方案,對“54方案”規定的課程門數、課程學時和講授次序進行了修改,指出“馬列主義基礎”和“中國革命史”為所有專業必修課,“政治經濟學”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兩門課除某些特定專業外,其他專業為必修課。至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演變為四門,史稱“舊四門”,課程體系的雛形基本建立。根據同志關于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需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2]404,1958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高等學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指出“政治課教學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提高社會主義覺悟”[1]33,的著作應當在政治課上進行教學。于是1957至1960年,社會主義教育課取代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學習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主,輔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和文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演變為政治化教育。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升級。為了提高學生反對修正主義的意識和能力,1961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意見,決定文科專業統一學習“中共黨史”“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哲學”等課程,理工科專業學習“中共黨史”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概論”課程,開設“形勢與任務”課程作為共同必修課,史稱“61方案”[1]41。
(三)停滯時期(1966—1976年)
1966年5月,“”爆發,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遭受重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陷入停滯狀態。1966年8月,中央提出“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改革舊的教學方針和教學方法,必須徹底改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1]54。于是從1966年開始,全國各高校停止招生,所有課程停開,直到1970年高校才陸續恢復招生。1970年6月,中共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明確規定,要求“學校要設置以著作為基本教材的政治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業務課;以備戰為內容的軍事體育課。文、理、工各科都要參加生產勞動”[1]55。1971年全國的教育工作會議指出要“用政治統帥業務”[1]61,工農兵學員“要堅持以階級斗爭為主課,始終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63。此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以戰斗任務組織教學”,突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性,將政治掛帥與改造思想放在首位,課程目標與內容完全為政治運動服務。“”時期,高校教育以“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為指導,講授完全被歪曲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導致高校正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無法開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完全處于停滯狀態。直到1978年高校恢復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才逐漸回歸正軌。
(四)恢復時期(1977—1978年)
1977年全國高考制度恢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逐步回歸正軌,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回到了“61方案”的課程設置。1978年4月,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鄧小平同志指明了我國教育工作的新方向,引領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層次和更深廣度開展。在此次會議上,教育部下發相關文件,規定了馬列理論課的主要任務“在于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的基本理論教育,武裝學生的頭腦”[1]71,還對高校馬列主義課程和課時進行了重新設置,規定高校馬列主義理論課應開設“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共產黨歷史”三門課程,理工農醫專業增開“自然辯證法”課程,文科院校開設“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課程[1]71⁃74。這次調整被稱為“78方案”。“78方案”實施以后,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呈現出嶄新面貌。它結束了“”期間“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對于師生在教學中確立正確路線、學習正確理論、樹立正確思想具有積極意義。
二、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
改革開放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逐漸形成并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始終圍繞黨和國家建設發展的中心任務進行,課程體系主要呈現出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思想為主要內容,與社會主義教育相結合,將革命歷史教育、世界形勢教育融入教育體系的特點。
(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基礎,不斷調整教學內容
改革開放前,黨和政府為努力培養擁有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高素質人才,多次調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建設呈現出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基礎內容、課程變化性大、教學內容變動快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2方案”規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課。“54方案”開設了“中國革命史”,增加了“馬列主義基礎”課程。1957到1960年,4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變為1門社會主義教育課。“61方案”明確規定文科必修“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理科必修“馬克思列寧主義概論”,文理科共同必修“中共黨史”與“形勢與任務”兩門課程。“78方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恢復到了“”前“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史”三門課程的狀態。可見,改革開放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經歷了頻繁、大幅的變動,但其內容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基礎,著重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政治經濟學觀點和科學社會主義觀點,重點學習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這對于培養大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三觀”、養成馬克思主義的探究思維具有重要意義。
(二)以思想為核心,強調理論性教育
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我國主要經歷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時期和兩年徘徊時期。雖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設置隨著不同的歷史任務而進行調整,但課程體系的建設始終以思想為核心,強調理論性教育。在“52方案”中,“思想”出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名稱中。從1956年開始,“思想”成為社會主義教育課的核心內容。1964年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把宣傳思想作為最根本的任務。“”結束后,黨中央在糾正“左”傾錯誤思想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思想為指導,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方針政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方式和內容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但思想作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始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政治上的堅定以理論上的清醒為前提,這就要求高校學生在理論學習方面下苦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性系統性的總結,不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課還是社會主義教育課,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懂弄通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從而讓學生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
(三)以社會主義教育為中心,突出政治性引導
對于剛剛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統一人民思想是鞏固政權的重要因素,使人們接納與認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則是黨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目標。所以當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設置是以社會主義教育為中心,突出政治性引導。建國初期的“52方案”要求在高校開設“新民主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1953年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上刪除了政策和經濟的部分,專門講授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的具體應用。1954年開設的課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則突出了學習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基本規律的內容。1957年開設的“社會主義教育”更加側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情況。“61方案”規定“中共黨史”和“形勢與政策”課為文理科必修課。“78方案”規定要開設“中國共產黨史”課程。由此可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社會主義教育和革命歷史教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52方案”中的新民主主義論課程,還是之后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課、“社會主義教育”課等課程,都是根據國內、國際現實形勢和國家發展階段而設置的,突出對教師和青年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和政治性引導。
三、改革開放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基本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間,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思想政治課程建設,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不可否認,由于自身經驗不足和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分析、總結這三十年課程建設的基本經驗,對于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正確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堅持了正確的方向,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全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確保思想政治課程的正確方向是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基本經驗之一。中央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視是高校堅持正確方向、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重要保障。指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他強調“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3]780⁃78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使高校學生更加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各高校增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1964年中央出臺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進意見,特別強調了高等、中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裝青年[1]50,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確具體。“”期間,由于脫離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嚴重沖擊。直至1978年,黨中央重新啟動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工作,積極進行課程改革與建設,使其重新回到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正確方向上來。改革開放以后,歷代中央領導集體也都高度重視正確方向的引領,重視黨的領導作用在思想政治課程建設領域的發揮。“05方案”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必須“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大學生,始終保持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1]214。2016年習也指出,加強高校思政工作“要在事關辦學方向的問題上站穩立場”,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4]。黨始終強調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保證。不論是改革開放前還是改革開放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都離不開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指引。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使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二)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增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實效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應該遵循的重要原則。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說服力和感染力,進而加強思想政治課程的實效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三十年時間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1960年前后,黨中央認識到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低潮期出臺了“61方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漸穩定。“”期間,由于“左”傾錯誤思想的影響,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被嚴重曲解,社會發展背離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建設也遭遇挫折。高校所講授的有關馬列主義和思想的內容被嚴重歪曲,各大高校紛紛停課轉戰政治運動和政治工作,導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遭到破壞。不可避免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探索也遭受了困境。“”結束后,黨中央運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方法,積極領導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重新抓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實踐表明,只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課程建設才能呈現出蓬勃生機,反之則遭到重大挫折。這是建國三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后,黨中央十分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要解決自信問題,要“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實踐,把自信傳遞給學生”[4]。只有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使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理論,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科學健康發展。
(三)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突顯時代性與現實性
改革開放前30年,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到十年“”,再到逐漸恢復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經歷了多次的社會變遷與社會轉型,有進步也有挫折。在此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始終根據時代特征的變化而變化,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總結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經驗,我們可以歸納出課程建設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展現時代性與現實性的特點。縱觀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整體發展歷程,從“52方案”“54方案”到“61方案”再到“78方案”,課程設置總是根據不同的政治環境和歷史任務積極調整相應的課程內容,體現出很強的時代性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建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根據當時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確定以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設置了以“新民主主義論”為中心的教育課程。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后,為適應“一化三改”的總目標,“新民主主義論”改為“中國革命史”,并增加了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課程。“”結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歸正軌,根據鄧小平提出的“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的思想,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了改革與完善,增設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中國共產黨史”等課程。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縱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形成的歷史,突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現實性,反映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的品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指導教育學生,是對與時俱進精神的彰顯。2016年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4]。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要與時俱進、尊重規律,不斷滿足人的發展需求,發揮好德育育人的作用,在改革中不斷發展與創新。
(四)堅持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力量,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建設一支技藝精湛、政治堅定、作風優良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建設的重要經驗。改革開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在探索中不斷前進。建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的建設。1952年黨中央下發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的相關文件,提出建設高質量的思想政治理論教師隊伍的具體舉措,如創設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班、遴選優秀黨團員擔任助教、動員政治理論水平較高的干部到學校代課等,這指導并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課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1964年10月中央出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進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培養革命人才的重要性,指出要對教師隊伍增強革命化建設[1]50。中央大力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為今后教師隊伍的發展與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后,國際國內政治環境逐漸穩定,黨中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方面更加注重對教師的培養。1984年黨中央提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師資。2016年指出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求廣大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4]。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漸形成了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培養制度和師資培訓體系,建立了教師職稱評定的規范化標準,提高了教師的工資福利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師資隊伍不斷擴大,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高,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講者和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傳播者,是“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要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關鍵,努力發揮教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從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入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質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質量,為實現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助力。
四、結語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在挫折中發展,呈現出理論性強、政治性突出和教學內容變動大等鮮明特點,在課程建設的方向和內容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新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依舊重要且緊迫,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確保思想政治課程的正確方向的基礎上,立足新時展要求和學生實際,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時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為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使命感的高水平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6)[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著作選讀: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5]魏佳.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4):74⁃82.
[6]秦宣.新中國成立6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沿革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0):23⁃32.
[7]丁軍,劉愛軍.新中國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基本經驗[J].高校理論戰線,2009(10):39⁃42.
[8]張耀燦,曹清燕.新中國成立6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2⁃78.
[9]佘雙好.思想政治理論變化發展的晴雨表:新中國六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發展軌跡[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9⁃16.
作者:霍暢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