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運動承諾與鍛煉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體育科研雜志》2014年第三期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和數理統計法。
1.1研究對象采用包含整群、分層和簡單隨機抽樣的多階段抽樣。抽樣過程中選取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3所大學,然后整群抽取其中7個學院,再分層抽取不同的年級,最后簡單隨機取樣到相應的一個班級。在本文中的體育鍛煉不包括體育課、學校運動隊的訓練,鑒于體育院系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參與情況受專業課程設置因素的影響,在問卷調查過程中,調查對象的選取不包括體育專業大學生。研究數據的收集是通過研究人員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900份,回收880份,回收率為97.78%,剔除無效問卷51份,最后有效問卷829份,有效率為94.20%。在最終有效樣本中,男生382人,女生447人。
1.2測量工具在本文研究中采用《大學生鍛煉行為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基于跨理論模型中的“變化階段”和體育鍛煉行為的相關理論,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共48題。第一部分包括性別、年級、所在學院,以及是否參加體育社團等基本信息組成。第二部分包括5個方面:第一方面了解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現狀,包括參與體育鍛煉所處的階段,最近一個學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強度、頻率、項目等;另外4個方面,了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承諾、體育鍛煉動機、體育鍛煉效果、體育鍛煉的自我效能,這4個方面均采用Likert五級計分法,問卷是由陳善平編寫的《運動承諾量表》《鍛煉動機測量簡化版》《體育鍛煉效果自評量表》《鍛煉自我效能簡化量表》而來。整個問卷的信度采用Cronbachα系數評價,總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71。
1.3統計方法以spss17.0軟件為統計工具,統計并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數據的處理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斯皮爾曼相關分析、逐步多元回歸等方法。
2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中對調查對象的體育鍛煉參與情況進行調查,在所使用的問卷中,使用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分布調查表,即把大學生的鍛煉行為分為5個逐步變化的階段(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調查問卷中大學生參與的“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是不包括體育課、學校運動隊的訓練,每周鍛煉3次以上,每次20min以上的身體鍛煉活動,其中包括跑步、球類運動、游泳等活動。大學生依據對自身身體鍛煉情況的判斷,選擇所處的相應階段。
2.1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在行為階段上的人數分布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在行為階段上的人數分布由高到低分別為:準備階段、意向階段、前意向階段、行動階段、維持獲得階段,人數分別為:388人、154人、102人、110人和75人,各階段人數所占總人數的比例分別為前意向階段12.30%、意向階段18.58%、準備階段46.80%、行動階段13.27%、維持獲得階段9.05%,顯示出偶爾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最多,能夠堅持體育鍛煉的人最少。
2.2運動承諾和鍛煉堅持的關系
2.2.1總體上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影響本研究為驗證已有的鍛煉堅持機制模型,首先探討總體的大學生鍛煉堅持與運動承諾的關系,基于鍛煉動機、自我效能、鍛煉效果作為運動承諾的前因變量(以下將鍛煉動機、鍛煉效果、自我效能統稱為運動承諾的前因變量),故在相關分析過程中將三者放入相關分析模型中,對以上變量進行相關分析,得到結果如表2。由表2看出,鍛煉堅持和運動承諾以及運動承諾各前因變量之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鍛煉動機、鍛煉效果、自我效能作為運動承諾的前因變量,與運動承諾之間的相關程度相比和鍛煉堅持之間的相關程度更高。因為有多個自變量與因變量有線性關系,為進一步考察運動承諾及其前因變量對鍛煉堅持的預測作用,采用逐步多元回歸分析。以運動承諾、鍛煉動機、鍛煉效果、自我效能為自變量,鍛煉堅持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得到結果如表3。由表3可知,(1)在諸多自變量中,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自我效能進入回歸方程,鍛煉動機沒有進入回歸方程。(2)進一步比較顯示,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自我效能聯合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為41.7%,而運動承諾單獨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最大為31.3%。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自我效能對鍛煉堅持的預測力達到顯著水平(P>0.05),說明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自我效能可以有效預測鍛煉堅持,其中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預測作用最大。由表中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可以看出,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自我效能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正數,即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自我效能正向影響鍛煉堅持,而且回歸系數值越大,預測作用越大,即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正向預測作用最大。其次為鍛煉效果,最后為自我效能。在訪談過程中,鍛煉效果對鍛煉堅持的作用得到體現,多數受訪者表示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強身健體、放松心情、保持身材等,出于各種目的參與并希望得到期望的結果,若期望的鍛煉效果能夠實現,便覺得參與體育鍛煉很有激情和動力,反過來促使個體保持參與體育鍛煉的狀態,即促進堅持體育鍛煉。
2.2.2不同行為變化階段的大學生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影響對前意向、意向、準備、行動和維持階段大學生的運動承諾及運動承諾前因變量和鍛煉堅持分別做相關分析,見表4~8。 由以上5個表可看出,在不同的鍛煉行為階段,運動承諾和鍛煉堅持之間存在相關。除行動階段之外,鍛煉動機、鍛煉效果、自我效能均與運動承諾存在相關。為了進一步確定哪一個變量在某一階段對鍛煉堅持的預測作用最大,以運動承諾、鍛煉動機、鍛煉效果、自我效能為自變量,鍛煉堅持為因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表9。由表9可知,回歸方程具有顯著性,模型具有意義,鍛煉效果、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聯合貢獻率為36.6%,運動承諾和鍛煉效果對鍛煉堅持具有有效的正向預測作用,兩者之中個體感知到的鍛煉效果對鍛煉堅持的預測作用更大,(P=0.000<0.01)。由表10可知,在意向階段,只有運動承諾進入回歸模型,運動承諾是唯一能預測鍛煉堅持的變量。由表11可知,運動承諾和鍛煉效果對鍛煉堅持具有有效的正向預測作用,兩者之中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預測作用更大,(P=0.000<0.01)。由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可知,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影響最大,其次是鍛煉動機(見表12)。由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可知,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影響最大,其次為自我效能(見表13)。
3結論
3.1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在行為階段的人數分布由多到少分別為:準備階段、意向階段、前意向階段、行動階段、維持獲得階段,即處于偶爾鍛煉狀態的大學生比例最多,能夠堅持鍛煉的大學生比例最少。
3.2相關分析結果表明:總體而言,運動承諾和鍛煉堅持之間的關系呈正相關。在5個不同的行為階段里,運動承諾和鍛煉堅持之間均呈正相關。
3.3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總體而言,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有正向預測作用。運動承諾和人口學變量、鍛煉效果、自我效能聯合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為41.7%,運動承諾單獨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最大,為31.3%。(1)前意向階段,鍛煉效果、運動承諾聯合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為36.6%,鍛煉效果和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有正向預測作用。(2)意向階段,只有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為3.4%,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有正向預測作用。(3)準備階段,運動承諾、鍛煉效果聯合對鍛煉堅持的貢獻率為22.2%,運動承諾和鍛煉效果對鍛煉堅持有正向預測作用。(4)行動階段,運動承諾和鍛煉動機對鍛煉堅持的聯合貢獻率為44.9%,運動承諾和鍛煉動機對鍛煉堅持有正向預測作用。(5)維持階段,運動承諾和自我效能對鍛煉堅持的聯合貢獻率為54.4%,運動承諾和自我效能對鍛煉堅持有正向預測作用。表明運動承諾自始至終對鍛煉堅持的預測起重要作用,自意向階段到維持階段,運動承諾對鍛煉堅持的貢獻逐漸變大,利用運動承諾可以預測大學生的鍛煉堅持。
作者:趙臻李薇單位:大亞灣第一中學華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