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國文學教學的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方法的改進
如何組織安排教學,采用何種方式教學,常常引發教育工作者的廣泛探討,而教師的“授課風格”則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當然,教師的性格、語言表達習慣都存在個體差異,每個人的授課方式迥然有異,有舒緩,有激情,但不論哪種方式,充沛感情的融入與否都會被學生敏銳捕捉,一旦激發則能很好地帶動學生,使其在充滿美感的語言律動中得到享受,否則,再精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都可能因此受到影響。當然,教師不能徒有形式美,必須具備深厚的知識修養和前瞻意識,如若二者兼具,相信會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傳統教學模式過于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略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習慣于機械地被動接受,以考試合格為最終目標,從而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壓抑。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可將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提前布置思考題。如在講授莎士比亞經典悲劇《李爾王》時,可預設開放性命題,讓學生思考作品內涵,在課程中預留一定時間,由課題組派代表結合本次課程內容和課下研究成果進行課堂展示,教師在展示過程中圍繞學生討論加以引導,介紹用俄國形式主義,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女權主義等多種文學批評方法解讀《李爾王》的研究成果,拓寬學生視野,引發學生討論,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化被動為主動,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為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素材、做好鋪墊。另外,在進行作品闡釋時要盡量找到與現實的接合點,如在講授“浮士德難題”時,學生對于這樣一部久遠的詩劇會產生心理上的距離,但若與學生分享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自然欲求”與“道德律令”之間的矛盾,則會瞬間拉近其與這部詩劇的距離,產生共鳴。
傳統紙媒時代的教學受到網絡多媒體等新興資源的沖擊,課堂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黑板、粉筆、教科書”的三點一線,多媒體教學的廣泛運用,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突破了傳統單調的講解模式,使教學活動變得立體生動,基于此,教材與網絡、影視資源的整合變得迫在眉睫。現如今,圖像和影像所造成的視覺沖擊更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期待,它在對傳統紙質文學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又可能掀起讀者重讀文本的熱潮,這種趨勢已不可阻擋,那么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就要合理地加以利用。由于多種原因,學生更傾向于采用這種方式走近作品,其優勢不言自明,但另一方面,影視作品屬于對原文本的再創作,必將融入導演對作品的個性化解讀,為達到最終效果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剝離原作內核,甚至在某一點上與原作精神背道而馳,這就需要教師在講解作品時予以糾正和引導,還原其真實性。既可以讓學生觀看整部影片,也可以在課件中截取經典片段,如對《哈姆雷特》中的大段獨白進行針對性的闡釋。另外,為給學生帶來全方位多角度的審美感受,還可以加入由作品改編的歌劇或音樂劇,如比才的《卡門》和2013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音樂劇電影《悲催世界》。當然,多媒體等影視資源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不能代替作品本身,真正的華彩部分,還要回歸于對文本的深層解讀,這才是文學的要旨。
二、評價機制的改革
評價機制科學與否直接影響外國文學教學的實施效果,傳統教學通常采用標準化試卷的評價方式,這種方式在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上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遏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的發揮,學生按照所謂的標準答案照本宣科,應付考試。外國文學教學只有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才能逐漸扭轉這一局面,縮小期末閉卷考試所占比重,減少考試給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使其帶著興趣輕松融入到學習中,通過教師布置作業,由學生組成的課題小組課下查找相關資料,在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的同時,鍛煉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利用課堂互動對思考后的問題進行闡釋,將闡釋后的內容整理成文字并做出相應課件,鍛煉其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課件制作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未來從事教師職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當然,對于具體的考核方式可以靈活掌握,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外國文學話劇的創作,嘗試對名著名篇進行改編,親身體驗角色,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內涵,將上述多元化評價體系納入學生最終考核,將會使外國文學課散發新的活力。
三、人文精神的培養
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當代社會,若不加以正確引導則會影響其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和判斷,甚至變得悲觀、消沉,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未來普遍感到迷茫,雖然他們也試圖為就業做著種種準備,但現實的阻力讓一部分學生選擇放棄和逃避,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產生“學習無用”的消極思想,缺乏主動性,更何談接近文本。“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或政治、法律的傳授和灌輸。”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巧妙地將思想道德體系的建構蘊含于作品中,而不是簡單從作品的主題思想生成所謂的道德寓意,否則將流于說教,拉大作品與學生的距離。在新的歷史語境下,外國文學已不僅承擔著傳統紙媒時代的審美凈化功能,面對高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變革及網絡、影視等新興媒體的沖擊,外國文學教學必須與時俱進,開辟新的道路,尋找新的方向,努力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找到最佳結合點,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外國文學的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學科優勢,與此同時,需要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升學術水平,擴展理論視野。當然,具體的改革實施過程必定會與理想發生沖突,如何堅持并轉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惟有此,才能最終確保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外國文學教學改革進程的順利進行。
作者:史默琳單位:張家口學院初等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