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物理教學語言特征的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這是不夠嚴密的,如果不作任何解釋,學生會誤認為熱能就是內能.其實,內能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與分子運動相對應的分子動能,即是熱能,因為溫度是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做無規則熱運動的劇烈程度的標志.另一部分是由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引起的分子勢能,“熱能”是內能的一部分.如果學生形成了熱能就是內能的定勢,那么學生對物體溫度變化時內能一定改變很好理解,但對內能改變時溫度卻不一定改變就無法理解.又如:在敘述光的反射定律時要強調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里面存在著因果關系,就是反射角的大小變化是由入射角的大小變化引起的.在講光的折射時一定要強調光線要斜射入.
2物理教學語言應力求生動、形象
物理內容的高度抽象性決定了物理語言的高度抽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抽象的概括,這就要求教師的物理教學語言力求深入淺出,明白易懂,盡可能把抽象的知識講得具體、形象,使學生容易接受并能理解這些物理內容.例如講“分子間的作用力”一節時,可在黑板上畫一些等大的圓代表組成物質的分子,圓與圓之間的距離也畫得均勻一些,表示分子間有一定的間隙,在相鄰的兩圓間都畫上一根“輕彈簧”,這樣這些分子就連成一個整體,這時就可以很形象地講分子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兩種力總是同時存在,只有分子間的距離為某一距離r時,引力才等于斥力,這個r即是彈簧的自然長度,即是分子間的平衡距離,此時引力和斥力的合為零,即是物體所處的自然狀態.當分子間的距離小于r時,相當于壓縮了彈簧,彈簧產生了向外的彈力,這就是斥力;當分子間的距離大于r時,相當于拉伸了彈簧,彈簧產生了向內的彈力,這就是引力.固體被拉伸或壓縮時的彈性力,就是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的宏觀表現,這時再強調事實上這些“彈簧”本身并不存在,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引入的假想模型,就好像分子間隙中存在著“彈簧”一樣.這樣學生就對彈簧的彈性力的感性認識上升到分子間的作用力的理性認識,自然理解了分子間的作用力.
物理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可采用通俗的例子,用自然語言加以說明進行類比.例如講“氣體、液體和固體的內部結構”時可以這樣類比,固體就像一個班的同學坐在教室上課,每個同學就像一個分子,同學問的距離很小,每個同學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稍微動一下,所以固體有一定的形狀和體積;液體就像學生在操場上跳自由舞,同學問的距離比在教室里大一些,每個同學可在自己所站的位置附近振動,振動一段很短的時間又在別的位置上振動,所以液體具有流動性,沒有一定的形狀,但有一定的體積;氣體就像學生放學回家,同學間的距離比較大,無拘無束跑著回家.又如講原子與原子核的大小關系,可作這樣的類比,如果原子相當于一座體育館,那么原子核就相當于踢足球時踢起的一粒沙子.
另外,圖像語言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是形象化的物理語言.它的功能在于把抽象的物理問題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問題,從而便于學生觀察、思考、理解記憶.所以圖像語言的正確運用,是物理教學語言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例如初中物理課本中就有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及凝固圖像等,在這里就不贅述.
當然,生動的教學語言,還包括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地位,恰當地變化語言的聲調,形象逼真的描繪,輕重緩急的語勢等等,能吸引學生集中注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當注意,語言的生動、形象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接受和掌握抽象的物理語言,但不能代替抽象的物理語言,否則不利于物理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3物理教學語言要有啟發性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要善于用啟發式的語言,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一般說教師的啟發式語言主要在于不斷揭示已知與未知的矛盾,讓學生思考解決矛盾的方法,一步一步誘導學生達到整個問題的解決.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緊張而積極的思考狀態,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綜上所述,作為一個物理教師,要認識正確運用物理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克服自己隨意性的語言,不能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應該嚴格自我要求,加強自我訓練,自覺提高物理教學語言的運用能力,力求使物理教學語言準確、嚴密、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語言越優美,就越有感染力,越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王喆單位:蘇州市一中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