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文教育方法論的理念與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辯證法思想劉永康先生語文教育“方法論”的研究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體的哲學方法論為其可靠的基礎。“方法論”是指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亦指關于這種方法的理論。學術界一般把“方法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哲學方法論、一般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哲學方法論討論科學對象、理論和方法的關系。一般科學方法論應屬于一種共同性學科的方法,它介乎于哲學和具體科學方法之間。具體科學方法論是由一定的科學研究對象決定的,研究對象不同,往往所用的方法也不同。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涉及多種關系,如師生關系、語言與思維關系、導學與自學關系、課內與課外關系、繼承與創新關系、智力與非智力關系、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等。
(二)教育學理論劉永康先生語文教育“方法論”繼承了孔子、老子和《學記》的教育思想。針對傳統語文“少慢差費”的弊端,劉永康先生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重學而行導”的教學方法。“重學而行導”的“學”指學習方法,“導”指指導方法。從語文的教育功能出發,著力于研究和總結“重學而行導”在語文教育中的地位和基本規律,落腳于給出系統的規范的語文學習方法和語文教育的指導方法,這樣建構出來的語文教學法理論,具備指導實踐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培養新型的語文教師。他不僅這樣主張,而且還常常“下水”親自為中學生上課。
(三)心理學理論劉永康先生語文教育“方法論”有鮮明的心理學特征,注重根據一般心理認知規律,去把握學生的認知特征和學習規律。他強調,從某種意義上講,教法的本質就是學法,要以學定教,即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考慮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靠什么來教的問題。格式塔理論、模糊理論、發現法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都遵循著心理學原理。劉永康先生語文教育“方法論”對心理學運用最為典型的是把格式塔心理學與語文教學對接和融合,格式塔心理學很契合漢語母語的學習特點,其主要觀點如“整體不僅僅是部分之總和”,“記憶痕跡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一個整體中的個別部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個別部分的特征是從它與其他部分的關系中顯現出來”。
二、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的主要思想
《西方方法論與當代中國語文教育改革》一書“帶給讀者的至少有十八個領域的知識,而且是指導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哲學知識。它不是一種方法論知識,而是多達十八種方法論知識。其種類之多、方面之廣、角度之新,實屬罕見。一部書能包容這么多知識已屬不易,而更值得稱頌的則是主編者把這十八種方法論分別與我國語文教學改革相聯結,而重點又在我國語文教育的改革。它將導引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能從語言的、文學的、教育的、心理的乃至文化的、科學的領域觀察和駕馭語文教學,還能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觀察乃至駕馭語文教學”。劉永康先生語文教育“方法論”思想主要體現在《論合理使用教學方法的基本原則》。主要觀點是:
1.遵循規律,確定方法。課堂教學體系構成中,教學主體(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構成這樣的關系:教師支配教學方法;學生影響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決定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制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論關注的重點不是教學方法,而是教學方法和教學對象的關系,“因材施教”、“以生為本”講的都是教學方法要立足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知識體系中貫穿著語文學科知識、學生個體知識、教師知識和教師教學法知識等,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必須關注這幾者,教學方法只有適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主體(教師、學生)才能產生教學效益,才能稱之為科學的方法。
2.多法兼用,形成合力。教學方法的多元性、相容性、殊途同歸性為多法兼用提供了可行性,劉永康先生認為:在實際教學中不可能像機械轉動一樣,按照一個固定的程序運轉,而要依據條件和需要不拘一格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做到多法兼用。事實上,“方法論”講究方法運用的整體性,整體性要求多種方法在整體運用中產生合力,形成最大的教學效益。
3.以法示范,法中生法。劉先生認為:教師的教學方法本身應具有可效性,教師在授課中,把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藝術性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學到的就不僅是知識,還會學到讀書的方法、思維的方法、實踐的方法。這與古之“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學記》)之論,今之葉圣陶“教是為了不教”之說具有相通之處,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授學生以“漁”而非“魚”,教給學生知識、教會學生方法。
4.根據發展,更新方法。劉先生認為,根據觀念的發展更新方法:由單一的教學質量觀轉變為三合一的教學質量觀,由單一渠道的教學觀轉變為多渠道的教學觀,由整體劃一的教學觀轉變為基本統一又靈活多樣的教學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更新方法。他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這些思想與21世紀初新課程改革的思想大體吻合,尤其是“三合一”(知識、智力、非智力因素)教學質量觀同語文新課程核心理念———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非常一致。他具有前瞻的眼光,預見到語文教學將出現的深刻革命,而這在今天已變成了現實。
三、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價值
(一)從克服原型啟發式的局限性中去突破與超越原型啟發式原型啟發式主張并實施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反對學習上的包辦代替。《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學記》中還說:“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在研究西方方法論時,劉先生發現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的一些缺陷。比如我國古代的原型啟發式教育理論,其合理性表現在著眼于引發矛盾,開啟思路,誘導教學對象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獲取知識。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思想,《學記》中“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的觀點都體現了這些精神。孔子的“克己”、“自律”以求得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社會秩序的穩定,但這種儒家的人本思想與西方那種尊重個人的價值和自由發展的人文主義思想大相徑庭。這種人本思想給啟發式原則若干束縛,把啟發式局限在僅僅是引導學生領悟已有的知識上面,從根本上說即不鼓勵學生去發前人所未發、向新的知識領域探索。這就可能導致學生墨守陳規、安于現狀,缺乏開拓創新的能力,這與發展的現代科學教育觀是相違背的。劉先生在研究中驚喜地發現“人本主義、發現法、接受美學等西方方法論均能啟發學生以積極的求異思維為特征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彌補以求同思維為特征的我國傳統的原型啟發式教學的缺陷。
(二)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的本土化、民族化“本土化”就是把外來思想文化與本民族思想文化有機結合、相互融通,是本土文化對外域文化的同化和順應。面對西方各類方法,要反對兩種傾向:盲目崇拜的“失語癥”和孤芳自賞的“封閉癥”。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引入了對語文教學具有指導意義的十余種理論,包括建構主義、格式塔理論、模糊理論、綱要信號等,尤其是心理學(格式塔)、語言學(符號學)和美學(接受美學)方法引入閱讀教學的文本分析,大大拓展了文本理解的視閾,能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化靜態為動態,化單一為豐富,化枯燥為生動。我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各國的文化教育應該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西方方法論必須與我國教育改革實際結合,尤其是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必須實現西方方法的本土化和民族法。實際上,西方的很多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話語系統中都能找到蹤影。格式塔整體性強調的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體,一個事物的性質不決定于任何一個部分,而依賴于整體,這個從該事物整體中產生的性質,即所謂格式塔質”[3]。格式塔整體聯系的思想與中國古代藝術的“布白”異曲同工。劉先生運用該理論闡述了閱讀教學中實踐整體性原則的具體思路:一是始終把課文看作一個整體網絡;二是從整體出發,注意抓點睛之筆;三是注意作品結構的協調完整性;四是不能肢解有機整體,斷章取義地說教;五是分段只是認識整體性質即格式塔質的一種手段。
(三)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拓展了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視野20世紀50年代以來,凱洛夫的教育思想對我國語文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消極影響是明顯的。它不僅沒有彌補我國傳統教育理論的缺陷,反而淡化甚至取消了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嚴重扭曲了我國的語文教學,導致重講練輕誦讀、重聚合輕發散、重肢解輕整體、重讀寫輕聽說、重課內輕課外、重共性輕個性等弊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的一些方法論被引介進來,部分語文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開始用西方方法論研究成果來審視我國的語文教育,但研究成果大多以單篇論文的形式出現,零碎而不系統,抽象而不具體,膚淺而不深入。劉永康語文教育“方法論”全面調整原有的思維模式,大膽地有選擇地移植西方近現代方法論中對語文教學有啟迪作用的科學理論,與我國語文教學的特點相結合,使之逐步民族化、本土化。
一是對語文學科文本解讀的貢獻。《語文教學探賾索隱》一書中“符號論美學與語文教學”、“綱要信號與語文教學”、“模糊理論與語文教學”緊扣漢語母語特點,提供了大量破解文本含義的方法,如在“符號論美學與語文教學”一章,他就訓練學生破譯漢語符號的“本文”提供了切合母語特點的方法:注意語言符號的變異性;把握語境,注意背景;理解句子的組合原則;認識“本文”的結構及表現手法。二是對語文課堂教學實踐的貢獻。《語文教學探賾索隱》一書中“發現法與語文教學”、“提問與語文教學”、“啟發式與語文教學”體現了課堂教學中教師支配教學方法、教師充分體現“導”的作用的理念。學以致用,劉永康先生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將西方方法論大膽引進課堂,大大拓寬了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視閾,課題實驗學校的語文課堂有了更多的民主氣氛、更多的生態美和吸引力。2004年5月21日,由他主持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西方方法論與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第二階段成果展示暨經驗交流會在四川省廣漢中學舉行,瀘州二中張瑩老師執教的以成功智能方法設計的《故都的秋》,南溪一中羅道猛老師執教的以多元智能方法設計的《受戒》,廣漢中學王道義老師執教的以模糊理論方法設計的校本課程《詩歌賞讀》,成都七中張學軍老師執教的以格式塔心理學方法設計的《風月無邊:多彩的語言》,四川師大附屬實驗學校黃嵐、任平執教的以合作學習方法設計的《鄉愁》讓語文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三是對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貢獻。“人腦思維空間的開拓,有賴于方法論的探討。沖破原有框架,發現新的視角、認識路線與方法,就能帶來新的發現。”語文教師教學方法知識的獲得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教學名師往往是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科學的方法的習得形成教學模式和教學風格。
作者:蔣光明 單位:四川省德陽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