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教育中寬容精神的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職工教育雜志》2014年第二十四期
(一)科學教育培養目標缺乏對寬容的重視我國的課程目標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普通初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此課程標準將大部分的筆墨集中在“知識與技能”與“過程與方法”這兩個部分,而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部分提及了跟人文精神有關的“合作精神”、“社會責任感”,然而提及挖掘科學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并不意味著會強調寬容精神,并不意味著在現實教學中,教師會按照規定執行。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以教授知識為主要任務,忽視了科學教育中蘊藏的人文精神。總之,在科學教育中,首先是課程目標無法體現對寬容精神的重視,其次是科學教師無法準確的意識到課程目標中對人文精神的重視,這是造成科學教育中寬容精神缺失的原因之一。
(二)科學教育內容缺乏對寬容的挖掘科學教育內容是進行科學教育的主要客體,主要指的是科學教育的教材。經過近幾年以“減負減壓”為背景的教材改革之后,無論是人文教材還是科學教材都既體現時代性又反映基礎性,同時還強調選擇性,而且內容的呈現方式也變得生動、活潑。如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五章第四節《眼睛與眼鏡》不僅包括眼睛結構的介紹,近、遠視眼的矯正,還介紹了如何計算眼鏡的度數,這正是體現了教材的時代性、基礎性的特點。然而由于科學教材變得精簡、“時尚”,使得科學教師把握教材內容時容易出現表面化的現象,沒有挖掘出蘊含在科學教育內容中的人文內涵。而加之學校教育強調功利性,以教授學生以科學知識為重要任務,圍繞考試重點進行教學,僅僅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這些都無形之中讓教師和學生放棄對科學教材深層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三)科學教育過程缺乏對寬容的體現科學教育過程本應是由師生共同創造、共同建設的課堂活動,然而現實中的科學教育大多變成了由教師講授知識點,學生記筆記并背誦公式進而完成試題這樣一個過程。即使是在學生動手做實驗的課堂上,學生們也只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步驟活動,而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僅僅只限于“提問——回答”之間。學生已經習慣被動學習,已經習慣僅僅進行一些填鴨式的活動,教師已經習慣按照教案一步步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機械,變得死氣沉沉,沒有生命的活力,何來寬容精神的彰顯?
二、從科學教育中培養寬容精神的措施
(一)在科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上,體現科學教育的寬容精神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只有制定包含人文精神(寬容等)的教學目標,才能培養有寬容精神的學生。如今教學受“一考定終生”高考的影響,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基本上以教授考試知識點為重,而到了大學階段,則受“就業率評估”的影響,大學教育一般以“知識與技能”為要。在這樣的大社會環境下,科學教育也僅僅是以考試知識點為主要講解內容,很少涉及科學教育蘊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的內涵。近幾年高考制度進行了多次改革,為在科學教育中培養人文精神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加大教學目標中有關人文精神(寬容等)的比重,為科學教育的均衡發展提供前提。
(二)在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上,增加科學史與科學家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上教師不能僅僅著眼于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應該挖掘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素材,使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人文素養也得到提高。科學史是科學知識產生與發展過程的記錄,也是正確認識人類的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有責任讓學生知道它發展的真實過程,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艱難,培養學生寬容地看待前人的局限性甚至錯誤,從而培養其寬容精神。此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科學家榜樣出發,培養其寬容精神。愛因斯坦在紀念居里夫人時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
(三)在科學教育的活動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寬容在科學教育教學中,應改變以往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探究式等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活躍班級氣氛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以此起到言傳身教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該寬容的對待學生,不僅寬容學生的錯誤做法,而且要寬容有個性、具有獨特想法的學生。不要僅僅以學生成績作為衡量一個學生品質優劣的唯一標準,而是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的不同個性來評判一個學生。也許正是教師無法寬容的行為卻是成就一個學生的關鍵品行。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所以,教師要擁有寬大的胸懷,包容一切個性的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教師的寬容,從而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學生也能具備像教師一樣的寬容精神。
作者:肖霞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