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4年,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區政協的大力支持下,圍繞“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的目標,按照“拉開框架、拓展空間、構筑網絡、強化支撐、統籌城鄉、全域發展”的基本路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樓宇經濟、特色園(街)區、舊村改造、管理提升、民生改善等工作,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穩步發展。預計完成生產總值666億元,增長9%,三次產業比例優化為0.5:15.8:83.7;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4%、13%,實際利用外資2億美元。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億元,增長13%。較好地完成了區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批準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計劃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一)區域經濟發展更具活力。一是支柱產業持續優化。金融產業地位更加穩固,連續四年榮獲省級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模范獎,成立了金融商務中心區管理服務機構,以培育發展地方金融產業為定位的金融產業園開始對外招商。長城證券營業部、華鑫證券營業部等金融機構正式對外營業,香港恒生銀行分行、交銀康聯人壽保險分公司獲銀監局批籌,全區各類金融機構及營業網點達到290余家。樓宇經濟規模加快擴大,全區在建商務樓宇面積達到55.3萬平方米,殼牌石油有限公司區總部、微軟(中國)有限公司分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終端有限公司分公司等總部型企業正式開展業務,全區規模以上商務樓宇入駐率達到90%。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華夏齊魯文化城重裝開業,泰山文化藝術品交易所、經緯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文化類公司先后落戶我區。商貿設施提升步伐加快,領秀城貴和購物中心建成營業,新世界文化商業綜合體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進,民康里特色步行街開展省級商業街區培育創建工作。二是特色園區建設取得新進展。臺灣良機集團良機設備研發中心和山建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項目入駐新城工業基地,臘山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工作全面啟動,法因數控等6家企業啟動了搬遷和轉產經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2000余平方米籌備區滿租運行,中海環宇城電子商務產業園完成簽約,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華潤健康產業園簽訂了合作開發框架協議。三是農業經濟平穩發展。林業建設加快推進,綠化提升南繞城綠色通道20余公里,實現荒山綠化、退耕還果工程6000畝,花卉、苗木種植和林下經濟等新型林業得到較快發展。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玉符河段綜合治理征遷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實施臥虎山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新增改善農田灌溉面積1萬余畝,新增供水能力260萬立方米。
(二)發展空間拓展加快。一是北部核心區承載力不斷提升。綠地普利中心、潤華國際財富中心基本竣工,書城進入內外裝修階段,老商埠一期、歐亞大觀商都等大型商貿設施正在加緊建設,和平大院、世貿原山首府等房地產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區新政務大廳建成投入使用。二是中部拓展區發展框架全面拉開。華潤興隆泛旅游綜合體順利推進,中海國際社區B3、B4地塊加緊建設,領秀城綜合體寫字樓、祥泰廣場正進行內外裝修,西河綠地新都會建成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國華新經典、融匯文化創意城開工建設,福景佳苑、融匯愛都、文莊城市綜合體等項目進展順利,魯能科技產業園、南北康西片區準備啟動。三是南部生態區統籌發展持續深入。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完成了澇坡等12個村的美化、亮化整治及袁莊等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節點建設,清理農村“三大堆”2.7萬立方米,增配垃圾桶1000個,農村生活環境得到初步改善。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石崮、九龍澗等都市農業園區設施不斷完善,玉龍山、豐茂等5個園區順利通過市級中期審核,全區市級以上農業示范園區達到14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4家。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展開。四是舊村改造陸續啟動。大廟屯、興隆片區村民安置房開工建設,山水物流港項目完成土地招拍掛,村、雙龍舊城更新項目了凍結通告,楊莊村、搬倒井、七賢改造項目簽訂協議,東紅廟、南北康改造項目正完善策劃方案,山凹舊村改造項目規劃審查意見獲批。
(三)城鄉面貌明顯改善。一是市政基礎設施加快建設。二環南路高架東西段實現對接,二環西路南延一期工程進展順利,紅符路、克朗路基本完工,普利街等11條市政道路的改造提升工程和126條主次道路坑槽修補全面竣工,拓寬改造農村公路12.5公里,安裝高速沿線聲屏障1.92公里,解決危橋隱患和鐵路橋涵積水5處,完成大澗溝等10條河道清淤工程。二是積極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投資4.5億元,大力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完成68條主次道路環境改造提升,101個開放式小區和53個城中村基本達到創衛標準,新設置停車泊位5800余個。分類整治領秀城社區菜市場等農貿市場14處,馬路攤點群改造升級便民市場22處,清運垃圾16.5萬立方米,查處占道經營行為1.25萬處次,拆除違法違章建設約20萬平方米,違章戶外經營得到有效控制。改造提升公廁100余座,撤除改造經營性移動公廁9座,公廁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三是生態環境改善效果明顯。郎茂山公園、小姑山公園和老虎洞山山體綠化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44.1%、42.8%和16.3平方米,均位居全市第一。污染減排工作強力推進,全年實施污染減排項目14個,全面完成儲油設施油氣回收治理,率先開展揚塵污染控制“三級掛牌管理”。全區細顆粒物濃度均值為0.080mg/m3,與去年同期相比改善率為14.3%。節能降耗工作扎實推進,豐盈建材有限公司、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實施了清潔生產和能源審計,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30萬平方米,推廣高效照明產品1.3萬只。
(四)民計民生持續改善。一是辦學條件逐步提升。新組建教育集團10個、特色教育聯盟4個,優質資源覆蓋面提高到81.5%。完成了30所學校加固維修和5所公辦幼兒園新建改造,區未成年人素質教育基地開工建設。二是就業體制加快創新。建立數字化就業信息網,實現了就業創業線上線下“兩網”通聯,積極開展各類就業促進活動,不斷強化就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培訓,全年安置城鎮就業2.2萬人,發放失業保險金和各類再就業優惠扶持資金7339.5萬元,全區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三是社保標準不斷提高。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擴面完成2.2萬人,發放低保金2747萬元,惠及城市、農村低保對象6845人,新建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13處。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工作順利實施,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0.5萬人,區醫院新院(省立醫院南院)正式投入使用。發放廉租住房租金補貼209萬元,“雙困”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積平均提高了16.7平方米,受理公租房業務審核3300戶。四是文體活動更加豐富。“十藝”群眾文化活動全面展開,新建區文化館正式對外開放,改造提升農村文化大院10個,成立了農民工書屋及全市首家環衛書屋。更新、新建健身路徑157條和社區健身廣場8處,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20余次。同時,全區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計劃生育、史志檔案、婦女兒童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過去的一年,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了一些趨勢性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綜合經濟實力增速橫向對比還需加快,工業轉型、服務業優化步伐還需提速;新型城鎮化建設還需加快推進,城郊農村面貌與中心城區的地位不相適應;社會事業發展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仍然比較重。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根據當前國內外形勢,結合我區實際情況,確定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的目標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狠抓改革攻堅,突出創新驅動,強化民生保障,全力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初步確定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進出口總額達到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億美元,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確保完成市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指標。
根據城市建設需要,今年擬對村舊城更新等9個項目,以回遷、外遷和貨幣補償等方式進行國有土地上房屋的征收工作。征收房屋總面積約12.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約8.65萬平方米。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以改革創新精神,完成“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決定性成果的五年。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充分認識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和我區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和面臨的風險挑戰,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改革創新,按照時間節點有序開展我區“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重點加強戰略研究和系統謀劃,圍繞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破解深層次矛盾,積極開展關系全區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研究,力求在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等領域有重大突破,提高規劃的科學性、約束性和指導力,促進全區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實現提質增效升級。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增創產業發展優勢。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統籌推進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都市型農業同步發展,助推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
聚力發展支柱產業。把做大做強服務業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加快集聚優質要素,發現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全力打造服務業聚集發展先行區。一是創新發展金融產業。細化完善金融商務中心區產業定位和功能布局,建立健全金融產業園管理運作機制,盡快實現標準化服務模式;依托產業園區和相關配套政策,面向消費金融、融資租賃及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業態開展多元化招商,進一步健全豐富我區金融業態體系。二是整合壯大樓宇經濟。加快綠地普利中心等基本竣工商務樓宇的招商工作,整合金龍大廈等現有54座規模以上商務樓宇資源,努力打造具有較強產業集合效應的精品商務樓宇群;分類指導運營方創新樓宇資源整合模式,研究建立入駐企業動態管理和數據統計系統,建成交叉信息溝通平臺,提高樓宇運營發展效率。三是轉型升級傳統商貿。探索發展電子商務、體驗式購物、連鎖經營等新興業態,加快老商埠一期、歐亞大觀商都等在建大型商貿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中海環宇城電子商務產業園和進口商品展示交易平臺創建,加緊啟動老商埠二期、出版集團圖書展示樓等策劃項目,促進傳統商貿實現新突破;加速實施新世界文化商業綜合體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民康里、經二路、領秀城商業街等特色商業街創建,不斷提升轄區特色街區的比較競爭優勢和集聚吸引力。四是引導發展創意產業。深入開展泉城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載體資源整合,加快推進融匯文化創意城項目建設,策劃影視傳媒文化基地等獨具時代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促使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拉動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
優化升級工業經濟。依托原有工業基礎,加快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和原有園區轉型發展,大力提升企業創新原動力,促進工業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水泥廠、第一機床廠等企業的搬遷改造,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發展空間。充分發揮創新驅動原動力作用,加快啟動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一期創業孵化基地、魯能科技產業園等創新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積極推進良機機械設備研發中心、山建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集自主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的創新型骨干企業。
扶持發展現代農業。以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為目標,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構建現代都市農業先導區。啟動玉符河生態隔離帶建設,高標準綠化興隆山、澇坡山景觀綠化帶2500畝和雙山頂山體2600畝,加快完善石崮農業生態園配套設施,打造紅星、仁里現代園藝科技園區。完成玉符河綜合治理工程段征遷工作,實施臥虎山灌區南干渠高標準農田建設4800畝,不斷提高南部山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資產集體股權轉化,為實現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創造條件。
(三)加強生態環保建設,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牢固樹立綠色低碳清潔發展理念,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多管齊下治標治本,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推進污染減排責任體系建設,嚴厲打擊違法排污企業,取締違法排污設施,有效遏制污染反彈,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協助完成水泥廠100萬噸水泥產能置換和長城煉油廠搬遷改造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壓縮淘汰落后產能。全力推進臥虎山風電場、茂昌銘邸分布式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30萬平方米,積極構建能源節約型社會。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與清潔能源車,完成轄區5319輛黃標車淘汰任務,確保在用機動車環保標志核發率達到85%以上。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鼓勵轄區企業應用節能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全力推廣節能惠民產品,不斷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大力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加快破損山體恢復,加強造林綠化和防沙治沙工作,積極推進城區及周邊地區綠化,有效防止裸露地面揚塵污染和土壤風蝕影響。綠化郎茂山公園1320畝,綠化整治道路9.8萬平方米,改造街頭綠地和社區游園3.66萬平方米,栽植大型喬木2260株,實施屋頂綠化、垂直綠化2.05萬平方米,進行裸露地面整治12.15萬平方米,力爭建成區降塵強度比2010年下降15%以上,PM10同比改善20%。
(四)穩妥推進城鎮化建設,優化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遵循城市發展規律,突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大力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努力構筑城市發展新格局。
加快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以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傳承城市文脈、引導產業升級、集約節約用地、提升城市形象為綜合目標,努力實現舊城區有序更新和新城區和諧發展。加快推進舊城更新,盡快啟動村、雙龍片區等條件成熟項目拆遷工作,適時完成民生大街、上新街、城頂街、經四緯一等片區項目策劃工作。穩妥推進舊村改造,以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為重點,著力形成空間形態科學、內在聯系緊密、品質特色鮮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框架。大力推進石青崖、花山峪、九曲村等村居拆遷工作,助推領秀城、中海國際社區等項目加快建設。加快興隆泛旅游綜合體F2、F4地塊和山水物流港片區項目建設,帶動周邊舊村改造項目開發。盡快實現南北康片區全部土地出讓,完成南北康西片區策劃方案編制。加快搬倒井、文莊拆遷進度和手續辦理,策劃推介七賢、山凹、前魏、水泥廠廠區及周邊組團舊村改造項目。統籌部署美麗鄉村建設,扎實開展王家窩坡、郭家窩坡等9個村的環境綜合整治,打造土屋、相家等8個美麗鄉村,在瓦峪、石崮、石匣沿線道路實施美化亮化工程。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激發幫扶對象的脫貧內生動力,建立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面發展。
繼續提升城市面貌。健全完善市政設施長效管理機制,深化城市管理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重點道路、市政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任務。按時完成二環西路南延二期工程和二環南路建設工程集體土地征收和地上物拆遷任務,助推重點道路加快建設。啟動簸箕山南路、擁軍路、大廟屯路和南北康、興隆片區內5條市政道路建設,實施宅科村南生產路等14條18公里農村道路改造,完成經四路、站前街等13條道路整修提升,打造安全暢通出行環境。扎實做好興濟河雨污分流工程和廣場東溝等河道景觀工程建設,完成城區內河道清淤16條,改造雨污混接點20處,實施積水點改造7處,增設城市防汛監控點15個,打造安全生態水系環境。實施德勝社區、七一社區等24個開放式老舊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完善社區微循環體系化建設,加快完善便民惠民商業設施,杜絕違法違章建設,打造潔凈宜居社區環境。繼續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按標準配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努力構建區街村三級聯動的環境衛生管理網絡。大力實施道路保潔提升、公廁管理提升、環衛設施管理提升等9大行動,努力營造整潔優美的城區環境。
(五)注重保障基本民生,織好保障民生安全網。堅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關注低收入群眾生活,切實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扎實推進積極就業政策。以服務民生為根本、以群眾滿意為標準,著力推進就業創業體制改革創新。完善網絡平臺建設,開通24小時職業介紹遠程呼叫中心,進一步提高職介工作信息化程度。加強創業載體建設,打造升級省級示范性創業孵化基地及創業學院,提高創業就業培訓的時效性。建立信息互通機制,實施“聯企助戶”工程,完善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努力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力爭全年實現新增城鎮就業2.15萬人,組織技能、創業培訓8200人。
加大扶貧濟困支持力度。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著力加大困難企業、下崗職工、貧困群眾等弱勢群體的幫扶力度,努力讓困難群體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積極推進“四社合一”的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進一步健全完善陽光民生救助體系,鞏固城鄉低保“3+1”模式管理成果,全面消除救助盲區。啟動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設,創建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5處,努力實現城市基本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農村覆蓋率達到60%以上。以9個貧困村為重點,統籌落實鄉村扶貧解困專項資金,對農村水、電和路網的改造提升,改善困難群眾的居住條件,不斷提升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繼續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加速區未成年人素質教育基地一期工程建設,新建育賢第三小學、鐵路南苑學校,實施東河、育明等小學教學樓加固改造工程,著力營造安全舒適的教學環境;加速新建教育集團的融合進程,努力實現集團化辦學模式“二度創新”,打造一批“示范學校”,不斷強化教育品牌效應。努力構建城鄉衛生網絡,啟動華潤健康產業園建設,建立完善“省立醫院-區醫院-基層醫療機構”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雙向轉診就醫模式。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探索實施智慧健康工程和現代自助式健康管理運行機制,不斷提高整體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大力發展文體事業,繼續推進街道綜合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和農村文化大院達標驗收,加快區文化館國家一級館的創建和尼山書院的規范化建設,辦好社區文化藝術節、廣場文化活動等大型演出活動,切實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更新、安裝健身路徑100條,新建小型健身廣場10處,開展群眾喜愛、小型多樣的全民健身活動,打造獨具特色的全民健身體育品牌。扎實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和隱患排查整治,抓好危險源監控與應急管理工作,推動安全標準化、安全文化和安全社區創建,確保全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同時,繼續抓好檔案史志、計劃生育、外事僑務、婦女兒童、民族宗教等各項工作,努力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再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