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開區2013年工作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3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突出重點、培育亮點、穩步發展”的總體思路,深入開展“工業經濟發展年”、“干部素質提升年”和“全力接軌上海年”三項活動,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的示范區,為又好又快建設新作出更大的貢獻。
突出五大重點:突出接軌上海、招商引資、城市建設、項目推進、綜合保障等五大重點。
形成三大亮點:(一)招商引資力求在“大好高”項目引進上有亮點,引進在全市有影響力的“大好高”項目1個。
(二)工作舉措上力求在接軌上海方面有亮點,搶抓機遇,真正發揮橋頭堡優勢,引進一批上海投資和合作項目。
(三)城市建設上以江蔣漾公園為載體形成亮點,實施三橫一縱道路工程,重點打造以建材城為中心的東遷區域和以江蔣漾公園為中心的南林分區,形成城市建設新亮點。
2013年主要指標安排如下:
——確保合同利用外資1.8億美元,實到外資8000萬美元;
——確保引進市外內資3.2億元;
——實現工業總產值190億元,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0億元,增長4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2億元,其中工業性技改投入12.55億元,增長8.2%;
——農民人均年收入同比增長8%;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以下。
(一)進一步突出開放帶動,突破招商引資。
1、全面接軌上海。深入開展“全力接軌上海年”活動,牢牢把握申蘇浙皖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的契機,打響“臨滬牌”,充分發揮開發區作為湖州接軌上海的橋頭堡優勢,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大上海,深入推進接軌上海戰略,積極構建接軌合作平臺。利用上海加快建設“四中心”和舉辦世博會而產生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立足本地產業基礎,主動配套服務,自覺錯位發展,承接上海產業轉移和資本輸出。2013年,力爭引進一批上海投資和合作項目。
2、主攻“大好高”項目。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以科學發展觀為要求,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突出招商重點,努力把招商項目與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經濟結構結合起來。強化對項目的選擇,注重引進優勢產業、科技含量高和產業鏈長的項目。堅持內外資并舉,力爭在引進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和國內外上市公司上取得新突破。引進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0個,大項目在實到外資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
3、拓寬招商領域。堅持“走出去”戰略,強化源頭招商,加大外出招商力度。通過委托招商、駐點招商和以商引商等方式,在歐洲、上海、港澳臺粵、韓日、蘇南福廈等五個重點招商區域建立招商網絡,重點引進歐洲僑資。同時,引導現有獨資、合資企業增資擴股,提高投資強度。積極開展活動招商,開拓國際和國內兩條線招商。2013年,在境外舉辦主題性招商活動3次,力爭引進僑資項目3個。
4、強化產業招商。充分利用地板、電梯、電子、電機、紡織服飾等特色主導產業來招商,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圍繞特色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引進與產業關聯度大的配套企業、大企業。通過產業集聚,引進和培育若干旗艦產業和旗艦企業,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充分發揮國際建材城的市場導向和集聚功能,引進關聯產業的國內外知名企業;引進與本地電梯、電機、電子等企業強強聯合的技術含量高、市場覆蓋廣的名牌企業。
(二)進一步推進工業創強,提升工業經濟。
1、著力培大育強。進一步完善《關于鼓勵工業企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強化政策扶持,推動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著力在五大主導產業中培育一批主業突出、管理規范、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帶動工業經濟的整體提升。2013年,力爭規模企業突破112家,產值超10億元的3家。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鼓勵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樹立品牌意識,加快品牌建設。2013年,力爭新增國家免檢產品1個、省著名商標2個、省名牌產品2個。
2、壯大主導產業。按照產業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加快產業集聚,通過做大做強地板、電梯業,重點發展電子業,鞏固提升電機、紡織服飾業,形成地板、電梯、電子、電機、紡織服飾等五大特色產業集聚區,真正在五大產業中打造一批在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的重點骨干企業。2013年,力爭五大主導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
3、強化自主創新。充分發揮科創中心的職能,集聚創新要素,著力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激活創新資源,深化校企合作模式,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聯合共建技術研發機構,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投資、研發主體和受益主體;創新人才工作機制,著力培育和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2013年,力爭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新增市級以上新產品20個,批準新專利50項。
4、推進項目建設。以項目推進為重點,繼續實施“項目推進年”活動,實行項目推進包干負責制和跟蹤服務制。著力推進一批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有利于提高科技含量,有利于做大做強的工業項目。確保重點項目建設,注重項目建設形象進度,強化項目投入產出率。2013年,力爭新開工項目15個,竣工投產項目14個,實施國際建材城、世友木業等26個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
5、發展循環經濟。優化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企業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工藝和設備改造,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使萬元產值綜合能耗下降7%;加快推進工業循環經濟項目和清潔生產企業的試點與推廣工作,完成循環經濟重點項目4項、清潔生產企業2家、綠色企業2家。
(三)進一步加快平臺建設,完善園區配套。
1、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根據新一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堅持拓展空間、完善功能、美化環境,通過集中財力,加大投入,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加快建設江蔣漾區域和建材城區域,努力打造城市新亮點,提升園區品味,塑造城市形象。
2、突出規劃龍頭作用。堅持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有機結合,切實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加強與總體規劃銜接配套,進一步深化細化各類專項規劃、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規,實現規劃全覆蓋。完成城西分區規劃調整,謀劃好城西分區規劃修編,編制好南林分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3、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億元。突出以南林分區和北部園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拉大園區框架,改善平臺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實施人瑞路、適園路、外環北路、外環西路等三橫一縱道路建設,完成綠化面積3.5萬平方米。
(四)進一步統籌社會發展,強化綜合保障。
1、強化資金保障。一是拓寬融資渠道。探索融資渠道多元化和融資方式多樣化,以市場化手段來推進融資,利用項目包裝等各種方式籌措建設發展資金。二是深化土地運作。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以江蔣漾地塊等商住用地為重點,加快土地運作,做好土地出讓。三是積極爭取政策。努力向上爭取各類貼息、補助和優惠政策;做好存量貸款的周轉,續貸率爭取在100%。2013年,力爭實現新增貸款5000萬元。
2、加強隊伍建設。一是配強村干部隊伍。以村級班子換屆為契機,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機制,真正把覺悟高、作風正、能力強的黨員選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切實配齊配強村級班子,確保基層組織堅強有力。二是培養機關干部隊伍。按照建設一流隊伍的標準,加強機關干部隊伍建設,培養機關干部創新破難、獨當一面的工作能力;充分發揮部門積極性,強化部門的獨立作戰能力,形成團結協作、齊心協力的良好工作機制。三是激勵企業家隊伍建設。營造一個尊重企業、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為企業家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激發企業家的發展和競爭意識。
3、加強黨的建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結合“六百工作制”推進,以黨員創業帶動全民創業,實施強村富民工程;以“先鋒工程”和創“五星”工程為抓手,切實抓好農村黨組織和企業黨組織建設,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堅持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為龍頭,強化思想教育,構筑四條防線,努力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努力營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圍。
(五)進一步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1、加快構建和諧社會。以建設和諧社會為主題,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社會和諧,突出統籌發展,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經濟社會等各項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努力形成一個以城帶鄉、城鄉互動、資源共用、成果共享、需求滿足、群眾滿意的和諧開發區。
2、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完善《統籌城鄉發展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意見》的要求,全面規劃、分步實施、典型示范、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統籌城鄉發展、“百千工程”等有效載體,堅持以點帶面,重點整治,逐步推廣,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全面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加快農民新村建設。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農民新村建設模式,通過農民新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面貌,提升農民生活環境。2013年,實施同心、東遷、江蔣漾等6個農民新村的建設。三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關注社會民生,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關心農村社會弱勢群體;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做好農業、計生、衛生、水利、民兵、民政等各項農村社會工作。
3、深入開展“平安”建設。營造社會穩定大環境,充分發揮公共安全監管中心職能,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切實履行安全監管責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和員工安全意識;進一步健全防控體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和經濟犯罪活動;進一步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正確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堅持依法信訪、依法處訪的“雙向規范”,妥善處理好涉及群眾利益的各類矛盾和問題,努力營造穩定的投資環境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