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人才推薦工作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工作推進計劃
為了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的貫徹意見》(縣委發61號)精神,確保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全面加快我縣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步伐,特制定年度“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工作推進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科學人才觀和黨管人才原則,全面落實省、市、縣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部署,以農村人才開發及能力建設為核心,以提高農村群眾的整體素質為目標,以加強農村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著力點,以建立人才保障長效機制為重點,緊扣培養、吸引、使用三個關鍵環節,努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農村人才隊伍,為推進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目標任務
根據市委人才辦通知要求,結合《縣—年“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年度工作推進計劃》相關內容,對八項子工程年工作任務及各承辦單位明確如下:
(一)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工程
1、圍繞全市“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好全縣“雙百雙千”培訓計劃。積極推薦各級干部參加省市調訓,抓好縣內主體班次培訓。舉辦縣委黨校主體培訓班10期以上,培訓各級黨員干部5000名以上。組織舉辦赴外培訓班2期以上,培訓100人次以上。
2、繼續抓好“農村黨員致富能力培養工程”實施工作。召開年農村黨員致富能力培養工程總結會,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專家服務團成員;協調督促專家服務團繼續巡回鄉鎮開展農村黨員致富技能、經營能力和惠民政策等實用技術知識宣講培訓。不斷深化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勞務輸轉、農村黨員遠程教育三大培訓基地的示范培訓作用,開展百名農村黨員創業致富典型培育、百名領導干部結對幫扶、農村黨員勤勞致富競賽三項活動,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和幫扶帶富能力,使全縣黨員戶收入上1萬元的戶達到85%以上。
3、繼續組織實施“新農村建設產業帶頭人和指導員創業工程”。不斷積累經驗,健全制度,完成果樹管理、肉牛繁育及特種種養等方面的新農村建設創業人才培訓400名,調訓縣直部門與新農村建設有關單位的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鄉鎮干部中的骨干力量100名。
4、按照黨組織推薦、黨員推薦、群眾推薦、鄉鎮黨委考察篩選審定的“三推一選”方式,推選培養村干部后備人才,每個村民小組至少1名、每個村至少2-3名,全縣保持在400名以上。
5、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工作方針,培養農村入黨積極分子500名以上,發展黨員400名以上。
6、按照省、市分配指標選聘一批應往屆大學生擔任村委會主任或主任助理。有計劃、有步驟地選派一批80后優秀年輕黨員干部到村掛職擔任村主任助理。
以上工作由縣委組織部牽頭,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教育局、縣財政局、縣扶貧辦參與實施。
(二)農村教育基礎工程
1、積極推行中小學人事制度改革,在全縣34個中小學單位全部推行以校長任期目標責任制、教師聘用制、績效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用人制度改革,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形成校長能上能下、人員能出能進、職稱能高能低的用人新機制。
2、根據教育系統工作實際,利用暑假對新參加工作人員、擬評聘高一級職務人員進行公修課和專業課培訓,完成集中培訓1600人以上。
3、實施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培訓,積極倡導教師通過參加自學考試、函授、電大、離職進修等方式取得高一級學歷,年內全縣高中、初中、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100%、98%、85%,45周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熟練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
4、充分發揮縣職專的辦學作用,采取工學結合和校企聯合辦學的方式,完成職業中學招生1600名,使全縣職、普高招生比基本達到1:1的比例,努力實現當年畢業生全部就業安置。培訓“兩后生”300名,培訓城鄉勞動力2000人次,職業技術教育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5、積極爭取項目支撐,籌資建辦實驗實訓基地,實施好“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在數控技術、汽車維修、計算機、電子電工、臨床醫學和護理等專業領域培養300名中高等技能型人才。
6、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多方爭取資助貧困學生200名,確保全縣無一名學生因家庭困難而失學。
7、按照“教育公平、均衡發展”的要求,抽調縣一中、職教中心、城關中學、東關小學、縣幼兒園等5個單位的骨干教師30名到農村中小學任教一年,選調縣二中、三中等16個農村中小學的50名教學骨干到縣城學校任教一年,確定10名知名校長定點幫扶指導10所農村中小學教學工作。
8、新考錄教師100名,全部補充到南部山區各中小學,提高農村學校辦學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9、多方協調,確保教師各項培訓經費逐校到位,全系統教師培訓經費不低于50萬元。
以上工作由縣教育局牽頭,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財政局參與實施。
(三)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1、全面完成省市要求的“每個鄉鎮有1個衛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所衛生所,每個衛生所有1個專業人員從事本村的醫療、公共衛生服務”的硬件設施配套建設任務。
2、嚴格實行衛生工作人員資格準入制度,組織開展一次全縣鄉村醫生和個體醫生培訓班,參訓率確保達到95%以上,使全縣所有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個體診所等從業人員都必須取得相應的執業資格,合格資質持證率達到100%。
3、加強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完成中專學歷教育80人以上,大專學歷教育80人以上(來自文墨星河“”)。組織36名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到縣級醫院進修,選送10名學科帶頭人到省內外進修學習。
4、制訂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衛生事業發展的意見》,對承擔公共衛生任務的鄉村醫生(每村1人),年度考核合格,按每人每月100元標準發放定額勞務補助。
5、通過全省“5000”名醫護人員招考,為全縣基層衛生院充實一批醫護工作人員。
6、做好全縣衛生人才建設工程的自查總結工作,撰寫總結報告;進一步完善各類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建設工程長效機制。
以上工作由縣衛生局牽頭,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財政局、縣教育局參與實施。
(四)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智力援助工程
1、大力開展科普示范鄉村創建活動,創建邵寨、百里2個市級科普示范鄉(鎮);創建8個市級示范村;在獨店、什字、朝那等鄉鎮抓建縣級科普示范村(點)20個,培養科普示范戶800戶以上,其中典型示范戶20戶以上。
2、加強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鼓勵支持科技人才赴外進修學習,引導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各類研討交流活動,更新知識結構,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全縣農業科技人才總數達到200人以上。
3、深入開展科技“三下鄉”、“科普之春(冬)”、“科技活動周”等活動,全年開展主題科普宣傳10場(次)以上,科普報告會2場(次)以上,每鄉鎮開展科普宣傳2—3場(次)以上。
4、繼續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圍繞主導產業開發,以創建經濟利益共同體為突破口,根據農民需求選派“科技特派員”90名。
5、加強農業科技項目建設力度,年內申報并爭取立項農業科技項目2個,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6、適當放寬專業技術人員評定專業技術職務條件,對在鄉鎮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評審專業技術職務時,免于外語和計算機能力考試。年內推薦上報省、市評審各類專業技術任職資格280名,其中副高20名,中級80名,初級180名,全縣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3400名。
7、考錄40名鄉鎮機關公務員,選拔23名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村(社區)工作,擔任村(社區)主任助理,納入鄉鎮干部管理范圍,占用周轉事業編制;選拔15名高校畢業生到鄉鎮事業單位從事“三支一扶”工作;安置10名市上選拔的“三支”服務人員在我縣事業單位工作。逐年擴大少數民族選調生的比例,增加向少數民族鄉村分配選調生的比例。
8、根據全縣工作需要,分配國家統招應屆本科畢業生150名左右,為鄉鎮畜牧站考錄工作人員10名左右;鼓勵畢業生積極參加全省5000名教師、5000名醫務工作人員的招考錄用工作,力爭錄取100人左右。
9、為教育、衛生、畜牧、林果、農副產品加工等行業引進急需本科以上畢業生20名,選派15名優秀專業技術人中進入高等院校進修學習。
10、向省、市申報1-2個項目作為甘肅省高級專家對口幫扶項目,配合市上完成國外智力引進工作。
11、培訓農業管理干部、星火科技帶頭人、星火致富能人、鄉鎮企業技術骨干等1500人,全縣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達到3500人。
以上工作由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科技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縣委組織部、縣教育局、縣農牧局、縣衛生局、縣扶貧辦、縣財政局、縣科協參與實施。
(五)農村實用人才開發及勞動力培訓工程
1、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萬人,其中:種養加能手700人,農村技能型人才700人,綠色證書培訓500人,農民工培訓1500人,科普性實用技術培訓1.7萬人。
2、完成以有就業意向的中青年農民和初中、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兩后生”為主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5萬人。培訓內容主要為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通過培訓后輸出率達到85%以上。
3、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術鑒定,年鑒定人數達到300人。對農村有一技之長的農民組織開展技術職稱聘審工作,年聘審30人以上。
4、新建農村勞動力示范性培訓基地2個。
5、建立農民工培訓人才資源庫,做好農民工培訓信息服務工作,定期調查公布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
以上工作由縣農牧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縣扶貧辦、縣工業和信息化局、縣商務局、縣供銷聯社、團縣委、縣婦聯、縣工商局、縣財政局參與實施。
(六)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1、加大鄉村、社區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力度,年內新建6個鄉鎮文化站,50個村文化室或農家書屋,實現13個鄉鎮均有綜合文化站,并配齊文化專干,80%的村有文化室或農村書屋的目標。
2、持續推進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工作,5鄉鎮建成文體活動站,10村建成省甲級籃球場,“一村一場。”一鄉(鎮)一站“、”一村一場“(籃球場)率分別達到100%、25%以上。
3、加強鄉鎮、社區文化專干和農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訓,舉辦鄉鎮、社區文化專干、農村文藝骨干、文物管護等培訓班,培訓農村文化人才60名,培訓二、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0名。
4、開展”全縣優秀文化輔導員“、”優秀文化志愿者“和”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活動,全縣評選文化活動先進個人20名。
5、制定《縣農村實用文化人才職稱評定辦法》,組建”農村實用文化人才職稱評定委員會“,對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做出貢獻或有特殊技能的農村實用文化人才進行職稱評定。
6、培訓基層”村村通“工程技術人員和電影放映人員20名。
以上工作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縣文體廣電局、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財政局參與實施。
(七)農村政法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1、選送1-2名優秀干警到市直政法部門掛職鍛煉。2、選派5名鄉鎮政法干警到縣級政法機關掛職鍛煉。
3、舉辦1-2期業務培訓班,培訓業務人員150人以上,開展業務比賽、崗位練兵、技能比武等活動,提高動態環境下打擊、預防和控制違法犯罪能力。
4、集中培訓業務骨干20名,培訓基層政法干警40名(公安派出所干警23名,法院審判人員3名、人民陪審員3名,司法助理員11名),集中培訓時間不少于30天。
5、完成學歷再教育30名。
6、全面推行法律職業資格任職制度,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政法干警參加司法考試。
以上工作由縣委政法委牽頭,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縣教育局、縣財政局參與實施。
(八)少數民族地區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1、1、培訓少數民族鄉村人才300人,其中:種植能手80人,養殖能手80人,農民工80人,經營能手40人,鄉村教師、醫生20人。
2、少數民族人才庫總數達到150名。
3、民族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定達到15名。
4、”三支一扶“和進村(社區)工作向民族鄉村分配2名。
5、少數民族職業教育人數新增50名,實現就業35人。
以上工作由縣委統戰部牽頭,縣委組織部、縣委政法委、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教育局、縣科技局、縣農牧局、縣扶貧辦、縣財政局參與實施。
三、保障措施
㈠加強組織領導。”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涉及部門多,工作量大,任務繁重。各相關部門要按照”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要求,強化領導力量,安排專門領導和工作人員,制定工程年度實施計劃,采取得力措施推動年度各項任務的落實。縣委人才辦和各工程實施牽頭部門都要建立責任單位聯席會議制度,每半年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充分發揮各有關部門的優勢,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工作計劃落實。
㈡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探索完善”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的投入機制,建立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投入的農村人才開發投入體系。繼續實施各類農民培訓項目,進一步整合涉及農村人才培養的各類資金,完善資金管理使用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爭取縣財政預算安排一定數量資金,用于農村人才開發、引進、教育培訓和各類人才表彰獎勵。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投資農村人才培養、發展農村民辦教育、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并依法享受相應權利。
㈢創新工作形式。不斷創新工程載體,努力開展六項主題活動,進一步擴大”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的內涵,推進工程不斷深化。”六項主題活動“即:推出一批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示范基地,組建一支農村主導產業發展專家服務團,選派農口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包抓一批農業產業示范點,開展一次縣級領導聯系骨干人才集中活動,開辦”人才風采“電視專題欄目宣傳一批工程實施過程中涌現出的優秀人才,表彰一批農村優秀拔尖人才和黨員致富帶頭人。
㈣強化督促檢查。各子工程牽頭實施部門要制定”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考核辦法,每半年對工程實施情況進行自查驗收,定期不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程進展情況,查漏補缺,整體推進工程實施。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報告制度,于6月中旬和12月上旬,將本部門實施”新農村建設人才保障工程“的情況上報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并及時報送工程實施過程中好的經驗和做法,以便掌握情況,加強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