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工業平臺布局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十二五”期間,市工業平臺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理清工業平臺發展思路,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做大做強工業平臺,對促進我市產業轉型升級、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編制《市“十二五”工業平臺空間布局與發展規劃》,旨在通過研究分析工業平臺空間布局現狀,結合城鄉區域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要求,充分發揮我市區域產業優勢,統籌考慮全市環境承載能力,有效配置資源要素,使全市工業發展空間布局更趨合理化、層次化,更有利于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有利于集約節約工業用地,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工業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二、發展基礎與背景分析
(一)發展現狀
1、工業平臺布局現狀
至“十一五”末,全市共設立各類工業平臺17個,其中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園1個、鄉鎮街道工業功能區15個。各平臺分別位于全市16個鄉鎮街道,且主要分布于以320、330國道、杭新景高速公路為軸線的沿途區域,橫貫東西,東起欽堂、乾潭工業功能區,中段為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白沙—更樓工業功能區、經濟開發區,西至大同、大慈巖工業功能區,基本形成了以“一區一園四區塊”為主的工業空間框架。
2、工業平臺建設現狀
“十一五”末,全市17個工業平臺已開發面積約28596畝,累計開發投入約23.6億元。入區企業共701家,入區企業總面積約18471畝,其中竣工投產企業564家,屬規上企業336家,占全市規上企業總數的40.8%。2010年入區投產企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約251億元,約占全市工業銷售產值的50%?!笆晃濉逼陂g,投產企業畝均銷售產值214萬元,入區企業畝均投資額75萬元。
“十一五”期間,全市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向工業平臺集聚的勢頭日益強勁,塊狀特征和集群化趨勢逐漸明顯,工業平臺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日趨凸顯。主要體現在:
(1)工業平臺已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陣地、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載體、招商引資的主平臺。2008年、2009年、2010年入區企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分別占全市工業銷售產值總量的44.3%、46.37%和50.4%。2007年以來全市招商引資實際到位內資100多億元,到位外資近2億美元,其中全市工業平臺實際到位內資和外資分別占全市總額的70%以上和50%以上。
(2)工業平臺對全市城鎮化進程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經濟開發區、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街道及鄉鎮工業功能區的開發建設,加快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大量吸引農村勞動力和外來人口向城鎮集中,拉開了城鎮總體框架,促進了新城形成,促進了工業化與城鎮化互動發展、融合發展。如經濟開發區通過擴容提升,帶動了壽昌新城發展,成為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重要平臺;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的開發建設,帶動了梅城、下涯等鄉鎮跨江發展,促使大城東新城的形成。
3、存在的主要問題
(1)空間布局散,規模難以做大
目前,市工業平臺仍按鄉鎮(街道)屬地設置,主要分布于全市各鄉鎮(街道),呈現出“散而全、小而全”的結構特點,不利于全市工業集聚發展以及做大做強。
(2)特色不明顯,產業集群功能弱
除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之外,其它各工業平臺之間產業混居、產業同構、產品雷同現象比較突出,產業錯位發展不明顯;單個工業平臺內產業關聯度不大,產業集群效應差,特色不明顯,以區域經濟特色和專業優勢為基礎的工業平臺未成氣候。
(二)工業平臺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條件
(1)大經濟圈的構建
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以新型城市化為主導,進一步加強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實施一體化的實施意見》,為市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指明方向。主城區著力打造都市經濟,加大“退二進三”的產業梯度轉移步伐,為市承接市產業梯度轉移,做大做強工業平臺創造良好條件。
(2)區域交通運輸格局改善
隨著杭黃高鐵、杭建衢鐵路、臨金高速、新安江—富春江—蘭江航道疏浚等重大交通設施的規劃建設,市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日益凸現,有利于市對接、溫州、金華和衢州等周邊經濟圈,接受經濟輻射,承接產業轉移,爭取到更多的外來企業入駐市工業園區,加快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3)“工業強市”戰略持續貫徹
市“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確立工業主導地位,明確提出到2015年,工業銷售產值要突破1000億元,為做大做強工業平臺賦予新的重任,提出更高要求。
2、不利因素
(1)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先天不良后天不足
市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工業建設用地資源先天匱乏。工業平臺建設受丘陵地貌土地分散這一自然特點制約,在空間拓展上難度大成本高。近年來,土地指標緊缺,土地執法趨嚴,對工業空間布局和平臺擴容提出嚴峻的挑戰,土地供求矛盾在“十二五”期間會更加明顯。
(2)環境承載嚴格受控,產業調整壓力巨大
市地處錢塘江流域上游,屬生態保護的重點地區,承擔為下游群眾提供優質水源的重任。特殊地理位置決定產業導向,工業項目可選范圍縮小?!笆晃濉逼陂g,市工業平臺內入駐企業主要以能耗高污染大的建材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為主,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新興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嚴重,“十二五”期間,市必然面臨巨大的產業結構調整壓力。
(3)周邊縣市快速發展,工業增長相對嚴峻
目前,市工業平臺無論是區域規模、投入規模還是經濟效益,與省、市要求以及周邊兄弟縣市對比,差距較大,所處排位相對偏后,現經濟開發區在全省同級開發區中名列末位?!笆濉逼陂g,市要加快工業經濟增長速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必須預留足夠的工業發展空間。
三、規劃依據
1.市城市總體規劃;
2.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3.市市域總體規劃;
4.市生態功能區規劃;
5.市沿高速公路產業帶發展規劃;
6.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7.市“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
8.市“十二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
9.市“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
10.市“十二五”水產業發展規劃;
11.市各街道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12.經濟開發區、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及各街道鄉鎮工業功能區規劃
四、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建設大平臺、扶持大產業、狠抓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為抓手,堅持走集約節約發展之路,進一步優化整合“一區一園四區塊”空間布局,合理配置有限資源要素,努力形成主導功能明確、產業特色彰顯、區域聯動發展、基礎配套完善的工業空間組織形式。深入推進工業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工業平臺集群能力、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基本原則
1、注重銜接,統籌協調。加強與省、市以及市相關規劃的銜接,確保工業平臺空間布局與發展規劃的可操作性。統籌協調工業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建設資金等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及綜合利用等問題,妥善解決工業發展與城鎮發展的矛盾,使全市工業與其他產業、城鎮社會有機統一,和諧發展。
2、突出重點,完善配套。以“一區一園四區塊”為工業空間布局重點區域,集中土地、資金等有限資源要素向重點平臺傾斜,在全市搭建產業布局合理、地位主次分明、建設規劃有序的工業空間結構。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做強做大重點工業平臺;同時,充分考慮未來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需求,培育提升具有潛在發展力的工業平臺。
3、生態優先,集約用地。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正確處理好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利用技術創新,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集聚區域。在土地資源利用方面,堅持挖掘增量與盤活存量并舉,切實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緩解工業用地供需矛盾。加強畝均產出、投資強度、容積率等企業用地指標考核,提高土地、水、礦產、電力等資源的利用率和基礎設施使用效率。
4、彰顯特色,錯位發展。依托現有產業基礎、資源條件,培育發展主導產業特色明顯的專業化園區,推動各園區之間建立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產業鏈關系,避免產業“同構”現象,在全市逐步形成既統一又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產業層次分明呈梯度化發展的工業網絡體系,增強工業平臺的產業集聚集群能力和全市工業綜合競爭力。
(三)發展目標
通過工業平臺布局規劃,調整優化工業用地空間。“十二五”期間,爭取新增工業用地不少于1100公頃(即16500畝);新增基礎設施投入30億元;新增入區企業200家以上,其中至少新增銷售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50家;入區企業畝均投資額達160萬元以上。到2015年,爭取工業平臺銷售產值突破700億元,占全市工業銷售產值70%以上,畝均銷售產值不低于380萬元。
五、空間布局
(一)總體框架
按照“突出重點、兼顧一般”的要求,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空間結構,推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形成以經濟開發區和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為龍頭,由白沙—更樓、乾潭、大同、大慈巖工業功能區共同組成的“一區一園四區塊”的工業空間布局主體框架。進一步明確各類工業平臺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完善園區配套功能,初步建成產業層次分明、特色彰顯、聯動協作的工業空間格局,有效支撐全市工業經濟發展。
(二)發展路徑
以發展產業集群為方向,以產業鏈、產品上下游的產業聯系為紐帶,順應現有“一縱兩點”的產業格局,全面實施“中優、東融、西拓、南延”策略,引導產業加快向“一區一園四區塊”集聚集群,做大做強主平臺大平臺,做精做專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形成市塊狀經濟區域和特色產業發展空間。
一縱:以境內320國道為主線,加速提升該線中心段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大力優化白沙—更樓工業功能區,積極拓展東西兩端的乾潭和大同工業功能區,培育挖掘楊村橋工業功能區空間潛力,沿該線向東、西兩端擴展,分別與乾潭、下涯工業功能區相銜接,初步形成連片發展的態勢,建構一條“縱向”的工業分布帶。
兩點:分別沿330國道和規劃中的臨金高速公路兩條短橫線,重點打造大慈巖工業功能區,助推大洋工業功能區規劃建設,建構市西南部和東南部兩個工業分布“點”。
中優——優化“一縱”的中段區域,該區域包括經濟開發區、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和白沙—更樓、洋溪及航頭工業功能區,屬重點打造的產業集聚高地,成為體現產業優勢,最具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經濟增長極。
以新安江主城區為中心,大力發展低耗能低污染高技術的城市新型工業;航頭工業功能區向東擴展逐步融入經濟開發區,加大經濟開發區建設步伐,形成工業化和城市化協調發展的示范區;積極落實馬目—南峰高新技術產業園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規劃,形成開發初具規模、基礎設施配套、生態環境良好、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園,打造成市工業主平臺、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示范園。
東融——深化“一縱”的東端乾潭工業功能區開發建設,為承載市產業梯度轉移打下良好的空間基礎;做好楊村橋工業功能區擴容規劃工作,沿320國道逐步向東發展,初步形成與乾潭工業功能區銜接一體的態勢。
西拓——推進“一縱”西端大同工業功能區的擴容進度,成為西部工業大平臺,對接溫金衢經濟圈。
南延——延伸西南和東南“兩點”,建立與金華商圈聯動的紐帶關系。利用臨近義烏經濟圈優勢,加快大慈巖工業功能區開發建設,形成市西南部工業發展的主陣地。抓住臨金高速公路規劃建設契機,做好大洋工業功能區規劃建設,預備打造東南工業發展新領地。
六、發展重點
根據工業空間布局規劃原則、規劃目標及策略,優化整合全市17個工業平臺。將整個工業空間劃分為三大層次:一是重點提升平臺,即“一區一園四區塊”。這類平臺在“十二五”期間要求加快推進空間擴容,嚴格執行產業準入標準,完善配套服務體系,高標準高規格打造工業主平臺形象,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二是培育開發平臺,即楊村橋、航頭、大洋工業功能區。這類平臺空間發展潛力大,在“十二五”期間作為培育對象,是著眼于市未來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需求,為后續工業經濟增長提供空間保障;三是一般發展平臺,即梅城、下涯、洋溪、三都、欽堂、李家、蓮花工業功能區。原則上對這類平臺不作空間擴容要求,以現有產業為主,強調產業特色化、精品化發展。重點完善園區配套建設,美化園區環境,提高管理水平。各層次空間建設規劃如下表所示:
“十二五”期間市工業平臺分類及建設重點規劃一覽表
園區類別園區名稱功能定位主導產業規劃范圍“十二五”建設重點總規劃面積
(公頃)其中:
工業
用地
(公頃)“十二五”新增工業用地(公頃)涉及地域基礎設施投入
(億元)2015年入區企業累計數
(家)2015年工業銷售產值
(億元)主要建設內容
一、重點提升類(6個)經濟開發區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互動示范區新能源、新材料、裝備(機械)制造、日用輕工、建材冶金53601167300壽昌鎮、更樓街道和航頭鎮部分區域1010080園區主干道、青田畈主干道、110KV卜家蓬變、鐵路貨運站遷建工程、壽昌江和童家溪整治工程、灘下路、機場路、江濱路改建、污水處理廠二期、卜家蓬及青田畈區塊建設馬南高新技術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循環經濟示范園、國家級試點基地(拓展區)新材料、新能源、精細化工、電子電器、輕工制造、生物工程1352592220馬目、五馬洲、南峰10100220建設8公里主次干道、五馬洲大橋、110KV馬目變及到園區企業專線、五馬洲污水廠二期、工業集中供水供熱等配套基礎設施。白沙—更樓功能區新安江區都市工業集聚區、水產業基地水產業、精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28026740新蓬、朱家埠13530有機硅區塊三期和水產業基礎基礎設施主干道、水、電、污管建設,環境綠化提升。更樓區91072540后塘、湖岑畈、黃岙、新市、張家(于合)12825調整相應區塊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園區控制性詳規,完善完善基礎設施建設;110KV更樓變建設。乾潭功能區東部窗口工業主戰場、機械制造及五金工具特色園區輕工機械、五金工具、家紡667533133新程村、萬龍村、乾一村、陵上新村、沛市村、后山村220090五金工業功能區擴容500畝,城中工業區擴容4392畝。自來水廠主干道延伸工程及綠化和路燈安裝;各區內道路工程、綠化、路燈、管網建設。大同功能區西部工業發展大平臺碳酸鈣、農產品深加工350300120草坪山26050“三橫三縱”園區路網建設約6800米,并配套自來水、雨水、污水管網6800米;園區綠化約200畝。大慈巖功能區西南部工業發展主陣地建材、粉末治金、輕工機械630417120湖塘、檀村25030完成園區內道路建設,總長3500米;完成石柱源水廠及供水工程,管網長12公里;架設10千伏高壓線路,長10公里;完成園區給排水、污水處理(包括污水處理站和排污管道)、通信、燃氣、照明、河道改造等等
二、培育開發類(3個)楊村橋功能區產業轉型升級拓展區和新興區機械制造、家紡、水產業33222060緒塘村、上山村、官路村、楊村橋、嶺源村、十里埠0.85040建設園區道路2600米、排污管網3000至5000米,防洪壩1000米、橋梁一座。大洋功能區化工產業拓展區精細化工、家紡53014616大洋村、胡店、三河0.253040新建園區道路1000米,路面硬化1500米,自來水、污水管網各500米,路燈安裝。航頭功能區先進機械制造業基地先進機械制造13711533大店口、彭家0.253027大店口區塊2000米道路建設;排污及供水管道延伸,污水處理站建設。
三、一般發展類(7個)梅城功能區一般工業集聚點低壓電器、家紡150080033顧家、龍溪0.33025征地和平整300畝,道路500米,及排水排污管道500米下涯功能區一般工業集聚點碳酸鈣、化工、建材、橡膠、低壓電器、印刷1501500下涯、烏駒市、春秋村0.350100區內道路、七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完善洋溪功能區科技研發產業集聚區、農副產品深加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科技研發、文創、農副產品深加工20014720友誼村0.94030農產品園區桿線遷移,自來水工程建設,堤壩建設1000米;新建科技研發產業集聚區道路3650米。三都功能區一般工業集聚點鋼鐵鑄造、電器開關、家具家紡、食品加工、傘架加工1331336松口村0.25020園區內水、電、污管網建設、環境綠化提升欽堂功能區碳酸鈣產業基地碳酸鈣、PVC管材1209010謝田村蒲田村和大溪邊0.16015征地和平整150畝,道路300米,石坎800米,排水排污1500米,高壓電纜300米李家功能區輕質碳酸鈣基地碳酸鈣、建材100833上前山0.12018道路硬化600米,排污管道400米,路燈安裝,廠區周邊環境治理等蓮花功能區一般工業集聚點碳酸鈣、家紡50503昂畈村、蓮花村、戴家村0.1405蓮花村功能區內盛華路至蓮花溪的道路建設、路燈安裝、廠區周邊環境治理。合計128015935115731.3973845注:規劃范圍中的“總規劃面積”和“其中工業用地面積”是指各級各類工業園區長遠性規劃面積,不是指“十二五”期間的規劃面積。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充分認識工業平臺空間布局規劃的重要性,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發改、經發、外經、國土、建設、環保、林業等部門各負其職,做好入區項目立項報批審核和選址引導等各項工作,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矛盾,防止無序布局。財政負責監督市級財政投入和融資資金,建設、環保、交通、供電負責做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各鄉鎮(街道)抓好空間布局與發展規劃的具體落實工作,凡新建項目一律按照空間布局規劃定點選址。
(二)樹立全局觀念,加快空間布局調整
各鄉鎮(街道)樹立全局觀念,探索聯動機制,統籌考慮地理相鄰、產業相近、基礎設施可共享的工業園區進行資源整合,實施聯合開發建設,減少“散、小”工業區塊數量,加速空間布局整體規劃調整。既擴大市工業平臺總體規模,科學合理布局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又降低工業平臺建設成本。
(三)落實扶持政策,保障資源要素供給
制定和完善資金、用地、人才引進、技術創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類專項政策措施,最大限度保障財力、人力、地力等資源要素供給,支撐工業平臺建設。用足用好國家、省、市相關扶持政策,主動爭取上級部門的理解與支持,在節能技改、新興產業、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土地指標等方面爭取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四)明確準入標準,提高集群產業層次
根據各級各類工業平臺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市級各部門與鄉鎮(街道)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設計關和建設關,集中力量引進對產業升級帶動作用大、關聯度強的好項目、大項目和大企業。明確入區工業項目的投資規模、投資強度、科技含量、產業要求及產出效益,鼓勵企業“零增地”技改,嚴格禁止引入不符合產業導向及布局要求的項目。不斷優化各級各類工業平臺的產業結構,提升集群產業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