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委飲用水源環保監管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市、區環保局(分局):
飲用水源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關系到社會穩定。為進一步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工作,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特制定本工作計劃,現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一、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創建
完成臨海溪口水庫、三門白溪水庫等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創建工作。在去年開展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專項執法檢查的基礎上,結合今年我市農村環境保護試點工作,進一步開展農村飲用水源創建和保護工作,試行劃定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完成黃巖西溪水庫、天臺龍珠潭水庫等農村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的創建工作。農村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創建工作由各縣(市、區)環保局(分局)組織相關單位進行驗收,報市環保局備案。
二、飲用水源地水質保護
全面完成省飲用水環境質量自動站建設計劃;完善水質監測;確保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各級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水質繼續保持穩定。有效保障我市飲用水安全,為上海世博會順利進行保駕護航。
三、保障措施
(一)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落實污染防治工作。落實飲用水源保護工作責任,落實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功能分區管理禁止準入要求,嚴把飲用水源地周邊及上游的建設項目環保審批關。加強污染防治,限期清理整頓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源和排污口,對有條件的飲用水源地,可在一級保護區建設圍欄,實施封閉式管理。加強交通運輸行業的污染防治工作,配合交通及海事部門,加強飲用水源保護區、準保護區內及上游地區油類和危險化學品運載、裝卸和儲存設施的監管,督促其完善防溢流、防滲漏、防污染措施。繼續推進飲用水源地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對有條件的飲用水源地,可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生活污水的改道工程,將生活廢水輸送到飲用水源下游進行處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施測土配方科學施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加強畜禽養殖監管,實施禁養區、限養區制度,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
(二)進一步強化工作措施,落實水源監察監測工作。抓住上海世博會安全保障契機,加大飲用水源地環境監察執法力度,全面健全飲用水源地定期巡查制度,認真組織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行動,加強對可能影響飲水安全的醫藥、化工、造紙、冶煉等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的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的環境違法行為,對違法違規建設的項目,要責令停建或拆除,對排污超標的企業和單位,要責令限期治理,對逾期或整改不力的企業要嚴肅處理;加強對排污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及應急措施落實情況督察,做到預防在先,工作在前,確保飲水安全。在3月15日至10月31日世博會期間實行周專報制度,各縣(市、區)環保局(分局)要于每周五下午5點前向我局監察支隊上報本周工作情況。各地要有針對性地制定飲用水源地環境監測計劃,并完善監測數據的統計分析和報告制度,將存在問題及時通報相應監管部門處理及當地政府。完善飲用水水源自動監測、例行監測、巡查監測、應急監測和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抽查制度,推進水質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向鄉鎮和村級飲用水源地延伸。在藻類高發時節,要加密水質監測工作,及時掌握水質動態,適時開展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9項指標全分析,防范極端事件,確保水質安全。鼓勵環保技術人員開展飲用水源地保護及藻類防控科學研究,提升飲用水源保護的科技支撐能力。
(三)進一步加大投入,保護庫區生態環境。完善飲用水源保護地內護欄、界碑、告示牌、警示牌等宣傳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對新創建合格規范化飲用水源地要嚴格按照《飲用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要求》設置和管理相關標志。嚴格禁止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進一步加強飲用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因地制宜地推進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加快實施水源安全防護、水源涵養等工程建設,進一步推進生態移民和退耕還林工作,減少水土流失,逐步改善城鄉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編制長潭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和利用中長期規劃,勘測、分析、研究長潭水庫底泥淤積現狀,編制長潭水庫底泥清淤可行性研究報告,根據《長潭水庫瑞巖溪大型生態濕地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啟動瑞巖溪大型生態濕地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長潭水庫水質保護工作。
(四)進一步健全預警機制,落實相關應急措施。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源污染應急預案,將藻類監測與防控納入其中,健全應急組織體系,落實應急處置措施,認真執行重、特大環境事件的值班、報告和處理制度,形成有效的預警和應急機制。加強飲用水源應急能力建設,建立調用專家參與環境應急工作機制,積極組織開展飲用水源污染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一旦發生污染水源和供水水質的突發污染事故,要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的應急處置、污染治理措施,確保飲用水安全。依法督促飲用水源地周邊及上游可能發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事業單位全面落實防范水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維護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五)積極探索創新,健全長效機制。積極協調城建、水利、衛生、林業、農業等有關部門,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利用報紙、廣播、電視、宣傳手冊、櫥窗、告示牌、警示牌等平臺,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宣傳力度,營造飲用水源保護的良好氛圍。邀請當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環保志愿者和居民考察、視察、檢查飲用水源,健全輿論監督與公眾監督機制,逐步推行飲用水源水質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飲用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促進飲用水源保護長效管理和區域協調發展,探索飲用水源保護投資社會化新機制,積極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積極性,建立起企業資本、政府投資、科研院所高新技術投資和個人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制和后續長效管理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