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国产区-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在线观看国产免费高清不卡-在线观看国产久青草-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美章網 資料文庫 區委教育工作發展規劃范文

區委教育工作發展規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委教育工作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工業立區、三產興區、教育強區”發展戰略,努力構建適應區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區教育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省、市、區有關“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精神,結合我區教育體育事業發展的實際,特制定區“十二五”教育體育事業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十一五”期間,圍繞區委、區政府“工業立區,三產興區,教育強區”的區域發展新戰略,教育以推進教育強區戰略為主線,以內涵發展為重點,以均衡發展為抓手,以人民滿意為目標,進一步完善了現代化教育的新體系,推進了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新進程,促進了素質教育的新發展,探索了可持續發展的骨干教師培養新模式,構建了具有教育特點的教育發展新格局,形成了區域統籌促進教育發展的新機制,基本實現了“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的目標,為“十二五”期間教育體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教育強區科學謀劃,創建步伐不斷加快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列入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擺到全區工作的重要位置,堅持“兩基”工作重中之重,堅持依法治教,落實政府職責,強化政府行為,保證教育經費“三個增長”,促進了“兩基”目標的實現和“普九”的鞏固提高,有力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教育發展呈現良好態勢。2008年,區委、區政府明確提出實施教育強區戰略,教體局通過充分調研論證,制定《區教育強區實施意見》,先后派出4批教育考察團,分別到杭州市、義烏市、淮南市、北京市、沈陽市、海門等地進行考察。考察結束后,形成了翔實的考察報告,結合區實際提出了均衡發展教育、實施教育強區的可行性建議。2009年12月,制定《區教育強區實施方案》(初稿),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打造優質教育品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效的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二)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教育保障明顯提高

近年來,區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06年教育總投入11952萬元,2007年教育總投入14298萬元,2008年教育總投入15423萬元,2009年教育總投入20734萬元。分別增長19.63%,7.87%,34.44%。

2006年,我區率先在全省城區實行農村全免費義務教育,免除雜費、書作費和不在“一費制”范圍內的電教教材代辦費,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免費義務教育。2007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起完善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區義務教育經費得到了有力保障。此外,關注弱勢群體保障教育公平,采取一系列措施對進城務工子女及在鄭借讀學生給予幫助,對農村中小學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自2006年起,我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共有81541人次享受“兩免一補”,免除資金1810.22萬元;安排35.73萬元,對1864名城區貧困學生實施了救助。

(三)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隨著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外來人口增多,入學難問題日益突出,為緩解這一矛盾,我區自2005年至2009年,新建華山路小學、淮河路小學和秦嶺路小學;對互助路小學主教學樓、三十六中、建設路第二小學、伏牛路第二小學、育才小學5所學校教學樓進行改造;建設了七十三中和華山路小學標準化操場、21中教工宿舍樓、3所農村中學標準化實驗室,累計投入資金4700余萬元。2010年又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建設1所中學(新城中學)、1所小學(綠都城小學),完成須水鎮寄宿制中心中學宿舍樓及食堂建設。落實區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立中小學安全檔案,投資1109余萬元對21中、小河小學等7所學校共14684㎡校舍進行改造。經過調整布局和改造新建,區的教育資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進一步改善了辦學條件,使辦學水平、教育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四)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十一五”期間,全區穩步推進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教育強區”戰略,不斷探索建立“按需設崗、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錄用、合同管理”的選人用人機制,建立了完善、科學的教師交流制度,加強了對教師的培訓力度、統籌管理和教育資源的統一調控。

1、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機制,大力推行公開選拔和交流任職制度,增強了干部隊伍的活力。堅持以實績考核干部,營造干部爭先創優的工作氛圍,調動了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堅持常規培訓和特色培訓相結合,開展干部培訓工作,提高了干部的領導能力和行政執行力。“十一五”期間,共有183名年輕有為的干部歷經嚴格的選拔程序走上了校級領導崗位,一大批有活力、干勁足的骨干教師被充實到學校的中層領導職位上來,為打造“教育強區”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儲備。

2、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準則,大力宣傳師德新風,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制定和實施了區教育體育局關于師德建設年活動的實施意見》《區教育體育局關于開展“強師能、鑄師魂”教師全員培訓活動實施意見》,推動師德建設科學化、制度化。開展“揚師德、講奉獻、鑄師魂”、“學吳玲,做人民滿意的教師”、“千名校長進社區、萬名教師進家庭”、教師全員培訓、讀書報告會、文明禮儀教育等活動,提升了教師的師德素養和文化素養。定期開展“身心陽光教師”、“師德先進個人”、百年禮儀標兵、師德標兵、“學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師”等評選活動,大力表彰先進教師,樹立了一批師德先進典型。

3、深入推進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優化教師隊伍結構。2006年開始全區推行教師交流制度,交流教師達到教師總數的5%以上。全面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全面實行教師競聘上崗、合同管理、績效考核制,變教師的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變結果評價為動態評價,調動了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中小學崗位設置研究,為推進崗位設置改革、職稱改革和工資改革工作作好了準備。深化工資制度改革,2006年實施了教師工資制度改革,2009年義務教育學校實施教師績效工資。開展教師招聘工作,“十一五”期間共向社會公開招聘579名教師充實教師隊伍。

4、加強骨干教師管理和培養,壯大骨干教師隊伍。對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教師及區名師實行動態管理和任期考核制度,切實發揮他們的引領示范作用。制定名教師培養計劃,對校長、主任、班主任加強掛職鍛煉并分批分層次組織培訓,啟動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強化骨干教師隊伍的培養工作,通過邀請國內頂尖的知名權威舉辦報告會,組織省、市名教師赴新加坡培訓學習,組織名校(園)長參加北京師范大學骨干校長高級研修班和上海華東師大高級研修班,邀請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對校長進行理論、管理、實踐等課程的培訓,在河大對中小學幼兒園中層領導干部進行培訓,進一步提高了區教育者的整體水平。自06年以來全區共涌現出全國優秀班主任、優秀教師1人,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1人,省級名師13人,市級名師13人,市級學科帶頭人3人,市級杰出教師2人,區以上十佳優秀青年教師50人,名教師30人,優秀校長34人,師德標兵10人,師德先進個人196人。

5、加強教師繼續教育,提升教師專業素質。2004-2010年第二周期繼續教育培訓中小學教師參加人數達590人,2009年第三周期共有128人參加。不斷完善培訓激勵機制,教師學歷不斷提高。全區區屬中小學現有專任教師2964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5%、100%、100%、100%,高層次學歷率分別為44%、76%、93%、98%。

(五)教育改革充滿活力,教育發展和諧均衡

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布局調整是基礎,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要創新。“十一五”期間,為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全區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創新管理模式。2005年淮河路小學與伊河路小學實行一體化管理,兩所學校資源共享,師資互用,教研統籌,教學同步,共同發展。2006年,實施建設路二小與伏牛路三小合并重組,實現一體化管理,并科學制定了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在確保學校穩定的前提下制定學生及教師的分流與融合方案,實現了三年內原兩校師生平衡過渡的目標,為加快教育資源優化組合做出了成功的嘗試。2010年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采取集團式運作,開展“強校+新校”、“強校+弱校”、“強校+鄉校”等模式;探索“教育聯盟”、“強校托管”、“強校兼并”的試點運作及“強校+民校”的發展模式,以伊河路小學、伏牛路小學、互助路小學為試點,對第一批13所學校進行試點運行,推進區域教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近年來,全力打造的鄭上路、育才、育紅、桐淮、外語、汝河新區等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大幅擴張,進一步滿足了轄區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六)教育內涵不斷拓展,辦學質量整體提升

我區始終把教育質量放在戰略高度,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學校管理內涵作為核心工作來抓。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創建目標,引導學校走“優勢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品牌學校”的創建之路。各類專家頻頻應邀前來策劃和指導,幫助學校解決創建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鄭上路小學的足球、建設路第二小學的排球、百花藝術小學的藝術、育紅小學的“少林武術”課程、育才小學“以軍促德”的少年軍校、建六小學的航模等均使學生在個性不同的活動體驗中得到健康發展。此外,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自投入使用以來,已成為全區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的指導中心,在全區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課程改革引導廣大師生在科學藝術領域不懈探索。校本課程體系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已經初具特色。教師在成就學生、成就學校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近年來各類教育捷報頻傳,小學教育質量位居全市領先地位,中招成績屢創新高,高考成績穩步提升。

(七)優化資源利用模式,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

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明顯加快。目前區屬中小學共有微機室44個,多媒體教室343個,教學光盤設備108套,教學光盤27540套,衛星收視點19個,教學用計算機1754臺,教師配備微機1038臺。農村初中全部配備計算機教室及設備。我區建立了教育網絡信息中心,開通了教育信息網,區教體局對各中小學下發文件和通知均從網上,基本實現了教育設施現代化。優化網絡資源利用模式,實施班班通網絡改造,我區所涉及的56所單位目前已完成50%;多媒體教室電子白板系統設備對43所學校,890個教室,安裝890套,目前工程正在收尾;制作并數字化資源1085G以上,為“班班通”工程的下一步實施應用準備了充分的資源。

(八)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國民素質得到提高

1、“兩基”成果不斷鞏固和提高。實現“兩基”以后,我區健全防輟控流工作機制,定期實施“兩基”監測,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進一步提高,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了一定范圍內。全區3—5周歲適齡幼兒入園率為95.80%,7—12周歲適齡兒童入學率100%,13—15周歲適齡少年入學率為99.89%,7—15周歲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94%,2009—2010學年,16—18周歲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89.69%。

2、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態勢良好。全區共有3所市屬職業學校,分別是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金融學校和市國防科技學校。目前在校生7962人,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0%以上。全區平均每年培訓農村實用技術9000人次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前培訓2000余次,對我區領取失業金人員、持有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0000余人次。健全社區教育網絡,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強化社區教育,對辦事處社區進行再就業培訓、社區教育培訓。在全市率先成立社區教育管理辦公室,為建立健全社區三級教育網絡奠定了基礎。2009年,我區建設路街道辦事處社區學校被授予“市2009年示范性辦事處社區學校”。

二、“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

(一)發展機遇與面臨的挑戰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教育是培養人才、開發人力資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戰略地位。“十二五”階段是我國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關鍵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趨激烈。黨的十七大強調“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確立了“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教育優先發展擺上突出的戰略位置,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實施“人力資源素質提升行動計劃”,努力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近年來,作為市西門戶,區實施“工業立區、三產興區、教育強區”戰略,拉高坐標,不斷推動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努力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環境優良、居住舒適的新。經濟的騰飛、新興產業的崛起、文化的積淀等都為“十二五”期間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保障和環境基礎,也對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變人力資源大市為人力資源強市,已成為“十二五”教育事業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目前,教育正處于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對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根據區實施教育強區的戰略目標,在進步和成績面前,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一是在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后,教育運作機制的基本思路還是傳統的體內循環,推進工作的基本方法還是傳統的計劃模式,提高質量的基本法寶還是傳統的加班加點等。改革為先,解放思想,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二是教育優先發展戰略還未得到完全落實,教育投入不足、財政性保障水平不高;教育發展水平不均衡,城鄉、區域、校際之間辦學水平差距明顯,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幼兒入園難和義務教育階段“擇校”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教師隊伍綜合素質還需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未能完全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師隊伍存在結構性矛盾,教育發展理念、管理水平還需進一步提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體質健康指標下降,心理壓力明顯增強;學校辦學特色不夠鮮明,高層次骨干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仍然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育人為本、公平為基、質量為重,遵循教育規律發展教育的任務依然艱巨。

站在新的起點上,教育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把滿足人民群眾愿望與遵循教育規律相結合,把立足市情與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理念、經驗相結合,把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抓住機遇,振奮精神,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特色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以積極落實《義務教育法》、辦人民滿意教育為突破口,以開展名校長、名教師培養工程為契機,按照“統籌規劃、跨越發展、提升品牌、爭創一流”的工作方針,大力實施學校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教育手段現代化、課程改革、教師培訓、規范化學校建設、社區教育“六項基礎工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力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切實加強教育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積極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均衡發展,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全面提升教育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區人民滿意學校達到80%,基本實現教育思想現代化、師資隊伍專業化、教育管理規范化、辦學條件標準化、管理手段信息化、素質教育一體化。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基本消除“大班額”,形成“體系完善,基礎厚實,特色鮮明,社會滿意”的教育發展格局,構建與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且適度超前的教育新體系。

(三)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1、發展重點

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鞏固提高“兩基”成果。通過不斷優化學校布局,使全區中小學基本達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規范化學校標準,推進區域教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按照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要求,進一步加快學校布局調整和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步伐,2010年—2015年計劃新建,改、擴建16所,其中:初中2所,小學14所;著力解決“大班額”問題,到2013年小學一年級最大班額控制在70人以內,中學七年級最大班額控制在60人以內;到2015年小學一年級最大班額控制在65人以內,中學七年級最大班額控制在55人以內;實行“強校+新校”、“強校+普校”、“強校+鄉校”、“強校+民校”工程,逐步消除薄弱學校,基本實現城鎮教育融合,縮小城鎮師資水平、辦學水平差距,基本實現城鎮教育均衡發展;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特殊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殘疾兒童入學率達80%以上,初中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城市達到99.5%,農村達到99%,掃除青壯年文盲。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處于全國同類城區領先水平,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繼續保持“兩基”工作全國先進位次。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加強學前教育管理,規范辦園行為,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形成以公辦幼兒園為示范、民辦幼兒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網絡,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

⑵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區域教育軟實力。按照“編制科學,專業合理,滿足需求,促進均衡”的原則,按編制足額配置教師。加大“名教師”、“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不斷壯大“名教師”、“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隊伍,基本形成骨干校長隊伍、骨干教師隊伍、骨干班主任隊伍、骨干教研隊伍等四個骨干輻射帶動體系,逐步實現教師隊伍優良化。實施“315”校(園)長培訓工程,在2015年內完成校長、教師的新一輪培訓,培養3名省級知名校(園)長、10名市級有影響的年輕骨干校長、50名校級領導后備干部;實施“11515”骨干教師培訓工程,到2015年全區達到100名省市區級名師、150名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150名優秀青年教師。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大力開展“深化師德內涵踐行師德規范弘揚高尚師德”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細化職業道德評價辦法和獎懲制度。強化教師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使我區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明顯提升,造就一支專家型校長隊伍和研究型師資隊伍。

⑶提高教育教學裝備水平,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加強中小學教學設施配備,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裝備水平,基本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生均校舍面積達到國家標準;教學用具、實驗儀器、設備、藥品、音體美器材、圖書報刊等教育教學設備達到省定一類標準;切實加強學校功能室建設,2015年全區中小學校功能室建設70%達標;抓好校園網絡建設,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功能,積極開發整合遠程教育資源,全面提升我區教育信息化水平,確保城鎮中小學全部校園網正常運轉,多媒體教室覆蓋率50%、校園網覆蓋率50%,生機比達到30:1;2015年36中完成市級示范性高中創建目標;充分發揮區屬公辦幼兒園在我區學前教育的“領頭羊”作用,帶動民辦幼兒園全面發展,2015年前再建3所高標準公辦幼兒園,促進我區學前教育取得實質性發展。到2015年新建、改建20個塑膠運動場地和2個綜合體藝館,全面提升體育、藝術教育水平。

⑷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各種教育資源優勢,深化教育管理機制改革,加強教育科學研究,2015年前建成全區教學研究的網上平臺,緊抓“強弱兩頭”培訓,促進中間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建立完善的教育資源庫,研發優秀課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充分發揮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優勢,豐富學生校外生活。加強學校德育和體育藝術工作,積極推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建設中小學生校外、課外活動場所和基地體系,力爭2015年內年創建一個大型素質教育活動實踐基地。

⑸完善社會教育網絡,統籌全區教育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全區社會教育網絡,統籌推進全區教育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充分整合轄區職業教育資源,在2015年內建成區職業教育中心,全面完善區職業教育三級培訓網絡,實施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工程,須水鎮、各街道建立社區教育學校,制定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規劃,2015年前構建全區社區教育三級教育網絡,建立完善全區社區教育師資隊伍,2015年轄區60%的社區達到市“社區教育示范社區”,同時開展評估、評選等活動,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各學校成立的家長學校要建立起家長檔案,跟蹤研究家庭教育成功事例,探索家庭教育規律,指導家庭教育實踐。積極創建覆蓋全區的學習型組織,到2020年全區全員學習率達60%,基本建成學習型城區。強力發展民辦教育,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體制,充分發揮社會辦學的積極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著力構建符合我區實際情況、結構合理、功能互補、內外開放、協調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

2、主要任務

⑴切實保障教育投入,進一步落實教育撥款“三個增長”。區財政要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教育投入的政策和規定,優先保證教育投入。一要保證政府投入,按照國家、省市有關教育投入的政策和規定,積極同相關部門聯系,確保教育經費足額撥付到位。二是要將教育經費支出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確保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實現“三個增長”。三要精心策劃教育發展項目,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資金支持和駐區各單位、社會各界的支持。四是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五是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多元化投入體制,拓寬創建教育強區經費的來源渠道。

⑵積極統籌協調,促進學校建設與城市建設同步。認真落實《市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完善教育用地規劃,指導做好新建、擴建小區配套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建設工作,確保學校建設有序、規范發展。區政府牽頭,協調相關部門,進一步摸清各社區當前人口分布和今后5年的人口發展預測,同教育部門掌握的中小學現有資源存量相結合,研究制定解決方案,提高義務教育的承載能力,切實解決城區中心區域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

⑶加強學校特色建設,提高全區學校辦學品位。加強特色學校建設,提高辦學品位。繼續強化“學校有特色才有出路,教師有特點才有魅力,學生有特長才有發展”的辦學理念,以“一校一品”為目標,卓有成效地推進學校的特色建設。73中、80中、伊河路小學、互助路小學等學校圍繞“打基礎、促發展、抓提升、樹品牌”的目標,努力發展自身優勢,爭創全國、省、市品牌學校。同時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發揮特色學校輻射帶動作用,培植一批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學校。

⑷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形成多元化教育體制。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辦學體制,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教育,努力形成公辦、民辦、民辦公助、聯合辦學等多種辦學體制共存的辦學格局。在積極支持民辦學校發展的同時,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管理、引導和監督,保障民辦學校的合法權益,支持和促進民辦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扶持一批辦學方向端正、管理嚴格、教育質量好并具有良好社會信譽的民辦中小學校(園)作為示范性學校,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

⑸深入實施“科研興教”,提高教育科研整體水平。大力實施“科研興教”、“科研興師”、“科研興校”戰略,以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素質教育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主題,從我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中篩選若干重點課題,組織攻關研究,在研究與實踐的過程中指導教育教學改革。著力抓好科研隊伍建設,加強科學研究制度建設,強化對各級各類課題規范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的評估、督導和獎勵機制。努力建立一批課改示范性學校和校本教研示范學校,充分發揮其在課改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進一步整合和協調全區教育科研力量,加速科研網絡的建設,加強教育科研和教育信息交流活動,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⑹探索推行“協作區”辦學模式,全力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在以伊河路小學、互助路小學、建設路第二小學、伏牛路小學、73中等學校為試點,積極開展“強校+新校”、“強校+弱校”、“強校+鄉校”等模式探索及“教育聯盟”、“強校托管”、“強校兼并”試點運作的基礎上,推進區域教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遵照地域就近、資源共享、強弱互補原則,實施集智、開放式管理模式,加大教育對口支援力度,最大限度實現優勢互補,提高全區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水平,縮小校際間差距。

⑺積極實施教育技術更新工程,逐步實現教育手段現代化。采取多元化的投資方式,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提高教育信息現代化水平,豐富信息資源,完善網絡服務,大幅度增加共享教學資源的庫存量,建立以區教育信息網為核心的區、校二級共建共享教育資源平臺,為各類學校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充分利用優質資源和先進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現有資源,構建先進、高效、實用的數字化教育基礎設施,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提高中小學校師生計算機配備標準,保證專任教師人手一臺計算機,并接入校園網。繼續推進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使農村地區師生能夠享受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⑻完善社會教育網絡,統籌全區教育發展。加強社區文化教育設施建設和農村農技校建設,提高成人教育水平。加強校外教育活動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德育教育基地和社會實踐活動基地的輻射作用,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和廣大群眾接受終身教育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深入推進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家庭等創建活動,加快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⑼擴大教育資源,積極普及高中教育。2015年,市第36中學爭創市級示范性高中,力爭達到30班1500人規模,擴大辦學規模,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為普及高中教育奠定基礎。

未來五年,全區教育體育事業將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為指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城鄉聯動,整體推進,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普及和提高義務教育辦學水平,鞏固和打造區教育品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我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桃色 |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 |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五月七月丁香缴情 | 久久免费视频1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级毛片 | 亚洲男人天堂影院 | 亚洲视频在线观 | 久久99精品国产 | 久久综合第一页 | 亚洲综合视频网 | 久久人人草 |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牛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九色视频播放 |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 最近免费视频中文 |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 | 91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伊人99在线 | 亚洲天堂2020 | 三妻四妾韩国电影完整版在线播放 | 欧美性色生活片 | 在线看剧免费网站 | 婷婷成人丁香五月综合激情 | 久久精品国产这里是免费 |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 | 男人天堂网在线 | 自拍偷拍第十页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一级视频 | 欧美成人精品久久精品 |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高清国产精品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