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全面加強新時期的“三農”工作,切實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市縣農業農村工作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創新體制機制,加強農業基礎,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權益,促進農村和諧,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發展原則
(一)因地制宜原則。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將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相結合,著力發展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
(二)品牌優勢原則。大力開發豐富的名特優農產品資源,形成規模優勢。加大良種工程實施力度,積極引進和培育種養業優良品種。逐步推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實施農產品產地認證,打造品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知名度。
(三)龍頭帶動原則。鼓勵集體、個體、私營、股份制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積極創辦農業產業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引導現有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建立原料基地,與農民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形成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涉農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參與農業產業開發,合辦龍頭企業。
(四)外向發展原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水平,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積極引進外資和優良品種、先進技術,提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保鮮、包裝技術水平,加強與市、縣農業科研院校、大專院校、大中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濟組織的合作,開展信息、技術交流。
(五)可持續發展原則。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和可再生資源,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三、發展重點及規劃布局
由于我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近幾年新興工業建設的大好時機,為發展城郊型農業、發展高效農業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市場,也帶來了發展的大好機遇。立足自身優勢,采取有效措施,加速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安全化、優質化、產業化、現代化進程,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依靠科技進步增加效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種植業
進一步鞏固糧食生產。強化科技示范引導,努力提高科技貢獻率,逐年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在加強種子市場管理的基礎上,繼續引導推廣“兩雜良種”,完成農作物綜合配套措施種植,實施各級示范樣板;實施馬鈴薯豐產栽培;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實施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農業產出率;清理整頓農資市場,確保農業生產用種用藥安全。
(二)養殖業
一是嚴格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門保質量”的要求,全面落實動物防疫目標責任制,實現全鄉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達到100%,常規免疫密度達到90%以上。
(三)林果產業
充分發揮我鄉資源優勢,努力做大做強區域優勢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抓好核桃產業發展。新發展核桃1000畝,分布在張莊、東莊、封莊等村。
四、主要措施
1、鞏固農業基礎建設,加強組織領導
我們應從全局的角度、戰略的高度,強化農業基礎建設,抓住機遇,加強組織領導,實現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全面落實國家對農業農民的優惠政策,保證農業經濟工作的全面順利開展。
2、提高全民科技意識,加快農業科技步伐
推進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農業教育培訓體系。農業科技工作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效益、改善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通過外出學習、引進等多種形式,發揮廣播、電視臺等多種宣傳媒體的作用,積極舉辦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的農業技術培訓班或講座,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技人員和農民的技術水平,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種技術難題。
3、面對市場,因地制宜,大力調整農業產業
產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工作的首要任務,要著重抓好五個環節:第一,要通過政策引導、信息服務、項目開發、技術服務等手段,加強對結構調整的指導;第二,全面優化農作物畜禽品種,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壓縮不適銷品種,擴大優質農產品、畜禽生產;第三,調整農業生產布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調整糧食和經濟作物、優質水果、蔬菜等的種植比例,增加果蔬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和發展高效養殖;第四,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支持農業發展。擴大規模生產,區域化種植面積,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