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黨政年終工作執行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濟運作總體較好,綜合實力不斷加強
全年經濟保持平穩上升。初步估計,全縣生產總值首破百億元,完成105.5億元,按可比價增長10%。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實現財政總收入12.4億元,增長15.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億元,增長18.4%;年末金融機構存款102.6億元,居民存款61.2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8.4%和14.5%;各項貸款87.8億元,增長13.6%。
(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07年的5.8:62.9:31.3調整為2008年的5.9:61.7:32.4,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1個百分點,形成了二、三產業互推經濟增長良好格局,經濟增長協調性不斷增強。
農業發展良好。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5億元,現價增長5.8%。圍繞以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為主線,注重政策扶持和農技推廣,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特色農業較快增長。蔬菜、水果、油菜籽產量分別增長3.8%、11.8%、6%。畜牧業繼續向規模化、集約化、科學化發展,豬肉價格穩步下降,生豬存、出欄保持穩定發展,家禽飼養量也呈上升趨勢。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效益繼續改善。在國內外經濟形勢不利影響下,工業經受了外貿出口萎縮的考驗,全縣工業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全縣完成工業產值300億元,增長13.2%;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產值212.3億元,增長14.4%;絎縫、制鎖、水晶三大傳統產業對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4%。經濟開發區規模效應增強,管理水平提升,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0家,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51.6%;完成工業產值131.6億元,增長23%,增幅高于全縣8.6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繼續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實現利潤總額9億元,增長6.9%,增幅在市列居第二位。十一項經濟效益考核綜合得分1月至11月197分,其中3項指標得分處于第一位。
服務業發展得到提升。第三產業發展總量不斷擴大,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增強,完成增加值34.2億元,增長13.5%,高于工業增幅3個百分點。旅游休閑業發展較快。以仙華山為代表的景區深度開發,旅游景區品位不斷提升,旅游業繼續得到發展;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42.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8.7億元。商貿流通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城區商貿集聚區建設不斷推進,財富廣場投入運行,商貿集聚區基本形成,城鄉消費市場穩中見旺,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2億元,增長19%。房地產業蓬勃發展。財富廣場、富麗豪苑、東方和園、嘉毅等高檔次住宅區建成,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傳媒業得到重視:成功舉辦了中國水晶玻璃制品博覽會、首屆“三農”博覽會、首屆葡萄節,有力推動了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現代物流、信息、中介服務、社區服務等行業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我縣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質量逐步提升
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地方財政當年安排科技支出3139萬元,增長29.2%。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技術創新步伐加快。破解了企業技術難題,促進產品科技含量、科研水平、創新能力的提升。實施的名牌培育和品牌建設取得顯明成效。
土地集約利用得到強化。繼續實施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制度,嚴把產業準入門檻,強化項目建設周期約束管理。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積極倡導不增地技改,引導企業“騰籠換鳥”。
節能減排成效明顯。圍繞生態縣建設目標,節能減排強勢推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專項資金,深入實施新一輪“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完成了省市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四)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項目推進繼續深入
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9億元,增長0.3%,其中工業性投資22.5億元,增長25.6%,房地產投資額7.5億元,下降5.4%。
投資結構更趨合理。工業性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開發區完成22項重點技改項目,完成總投資15.2億元,增長24.6%,占全縣工業投資的68%;其中設備更新投資5.9億元。
項目推進成效顯著。列入省市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豐安大道開工建設,完成沿線清表50%;通濟橋水庫除險加固及灌區配套工程,完成管理房改造和泄洪渠工程85%;縣職技校遷建工程基本完工,黃宅初中已開展征地,實驗中學擴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處理(二期)日處理能力8萬噸土建工程,完成選址、立項、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
建材市場主體及配套工程完成建設;檔案館進行了開工奠基儀式;殯儀館遷建工程啟動前期工作。
城區面貌加快變化。城市建設有序進行,路網結構日趨完善。實施的9項城市建設工程均已立項或建設,完成石馬西路改建等道路工程;東山公園、古塘源垃圾填埋場、智后路、環城西路二期、污水截流五期工程項目進入報批程序。城區拆遷項目有序推進,成效明顯。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豐安大道啟動建設;侯中路胡公祠至中余段完成部分路基土方;20省道浦后路連接工程(金宅—巖頭段)完成路基98%、路面70%。
(五)對外開放取得新成績,利用外資取得成效
利用外資保持穩定。引資質量繼續提升,引進外商獨資、中外合資項目4個,完成合同利用外資336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06萬美元,引進內資8.7億元。
對外貿易平穩增長。預計全年外貿自營進出口5.5億美元,增長10.7%,其中自營出口5.1億美元,增長13%。
(六)公共服務繼續強化,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縣財政“三農”資金預算安排6978萬元,增長6.5%。新農村建設力度加大,著力推進“甘泉工程、村莊整治、新村示范”三項工程。農村住房保險有序開展。
教育得到優先發展。全縣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2.9億元,增長34.5%。全縣3985名高考生上線3203人,上線率達80.4%;教育科研上新臺階,在省中小學教師課題評比中獲獎8項。
文衛體等事業穩步發展。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繼續做好“上山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開展“萬年”為主題的宣傳活動。迎會、麥稈剪貼、鄭義門營造技藝、剪紙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群眾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城區覆蓋率達到100%;扎實開展第二輪農民健康體檢,共體檢12.8萬人次。加強公共衛生監督和疾病防控工作。安全生產形勢平穩,衛生、食品安全監管進一步強化。全縣計劃生育率87.8%,高于省市下達的85%的計劃目標。
(七)居民生活質量繼續提高,民生政策不斷完善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655元,分別增長8.9%和11%。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15896元,增長14.4%。
就業和社會保險擴面穩步開展。城鎮登記失業率3.5%,控制在預期目標之內,城鄉一體就業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勞動關系調整取得新的突破。社會保險擴面工作積極推進,參保人數大幅增加。
社會救助力度繼續加大。積極推進“千名干部下基層、關注民生辦實事活動”,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發放低保資金593萬元,受益人口3674人;落實困難群眾醫療補助政策,下撥醫療補助678.8萬元;扶貧幫困送溫暖積極開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