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互聯網下的生鮮電商發展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外經貿雜志》2016年第9期
摘要:
“互聯網+”對生鮮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研究如何高效利用互聯網及其他先進技術為生鮮電商的發展提供支撐成為當務之急。在介紹我國生鮮電商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對策建議:加大對生鮮電商的政策支持力度,發展多段式冷鏈物流配送模式,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推廣相關技術與應用。
關鍵詞:
互聯網+;物流;生鮮電商
一、“互聯網+”與物流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商務日漸成為生活中的主導力量。從“互聯網+”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各行各業的關注和重視。“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將互聯網與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出一種新領域的新形態。但“互聯網+”并不是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簡單相加,更不是對傳統行業的顛覆,而是一種有效的升級轉型,將傳統行業在線化和數據化。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對傳統行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要適應新常態,必須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對于物流行業來說,如何高效利用互聯網降低成本,隨時向顧客推送實時動態,滿足顧客的個性化消費需求,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互聯網+物流”又稱“智慧物流”,“互聯網+”所包含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的技術理念成為物流行業智慧化的技術支撐。
二、我國物流行業發展現狀
2015年是互聯網經濟全面發展的一年,在電子商務、移動數據、4G信息通路的推動下,物流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需求方式的變化,從B2B到B2C,以及阿里、蘇寧、京東的O2O(OnlineToOffline,線上到線下),再到中興、海爾、小米的C2B(CustomtoBusiness,消費者到企業),這些電商均在敏銳地捕捉物流需求服務的新價值點。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給消費者越來越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形成了個性化的定制消費趨勢,從傳統的手機購買模式到小米C2B模式,從傳統家電購買模式到海爾互聯網DIY模式,從傳統的汽車購買模式到硅谷特斯拉生產模式,均對其進行了佐證。互聯網下的物流是以C端(客戶端)驅動為核心,以個性化定制的O2O模式為體驗,注重小批量、高頻次的物流服務需求,是以信息代替庫存,以服務質量代替物流成本的物流服務模式的變革。換句話說,O2O和C2B這些個性定制消費模式也是一種客戶體驗的轉型———主動服務,物流則是其實現渠道下沉和用戶體驗的關鍵,也是一種對線上線下的協同與融合。互聯網所帶來的轉變使得物流行業不能只重視線下物流服務,還需同時注重媒體社交、移動端等線上體驗服務,為用戶提供人性化、高效便捷的服務體驗,保持線上線下的一致性。這也是在高速貨車流量同比下降2%—5%的同時,順豐、圓通、申通等快遞流量增幅卻高達50%—100%的原因。
生鮮產品是指未烹飪或深加工,只需要進行必要的簡單處理和保鮮就可出售的初級產品。生鮮產品電子商務(簡稱生鮮電商),即直接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的電子商務。電商與物流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生鮮電商又因為“生鮮”的特點而與物流的關系更為緊密和特殊,要求冷鏈物流為其服務。簡單來說,冷鏈物流就是以制冷技術為手段的低溫物流過程,為保證生鮮食品能夠保持原有的新鮮度和品質,要求物流的各個環節都要有較高的組織協調性。2005年,易果生鮮上線標志著我國生鮮電商的開端,在隨后的6年時間里,雖然有蒲川網、天天果園、沱沱工社等眾多電商上線,但一直發展得不溫不火。直到2012年底,新晉電商“本來生活”的“褚橙進京”,以及隨后的“帝都荔枝戰”才把生鮮電商再次拉回人們的視線。從2013年至今,伴隨著京東、天貓的加入,生鮮電商發展迅猛,面臨資源重整和格局并購的局面。在“互聯網+”的驅動下,消費者對生鮮的消費理念得到培養,B2C、C2C、O2O等模式也陸續登上平臺。目前,我國的生鮮電商基本上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為小生鮮電商提供平臺的綜合性電商,如天貓、淘寶、亞馬遜、京東、1號店等大型綜合電商,其發展模式主要是吸引生鮮電商入駐平臺,并由綜合電商負責冷鏈運送和相應的監督管理,采取戰略性虧損策略。第二類是專門從事食品供應的垂直型電商,如優菜網、易果網、中糧我買網、沱沱工社網等。由于冷鏈物流成本較高,他們一般都有區域性,以自己現有的冷鏈物流網為基礎進行高品質的保鮮物流配送。第三類是為拓展業務而涉足生鮮領域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如順豐旗下的順豐優選和我買網等,在現有強大的物流體系下,充分利用冷鏈物流的配送優勢開展生鮮電商業務,既能在生鮮電商領域分得一杯羹,又能發展建設自己的冷鏈物流體系。第四類是已經擁有實體門店的大型連鎖超市,如永輝半邊天、TESCO等,發展網上平臺為線下的實體店服務。利用網絡宣傳與實體門店的配送相結合,80%的業務都在線下完成,既能減少配送成本又能縮短配送周期。
四、我國生鮮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據國家發改委的資料顯示,我國冷鏈物流的運輸率、流通率和冷庫容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一個較低的發展水平。以歐美日加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其肉禽類冷鏈利用率高達100%,果蔬類產品也保持在95%,而我國的肉類、果蔬、水產類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為15%、5%和23%,運輸率為30%、15%和40%,全國冷庫總容量僅為880萬噸。另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統計資料,我國保溫車輛約4萬輛,僅占總貨運車輛的0.13%,而美國占比為0.18%—1%,英國占比為2.15%—2.18%,德國更是占比高達3%。就鐵道冷藏車輛而言,我國為不足7000輛,占鐵道總運行車輛的2%及鐵道總貨運量的1%。據我國冷鏈物流網數據,我國每年生鮮果蔬在采摘、裝運和儲存環節的損耗率高達25—30%,而美國僅為1.7%—5%。目前,我國生鮮電商發展存在以下問題。
(一)供應鏈不穩定,果蔬質量監控難以標準化
在生鮮電商發展初期,由于企業規模小、銷量小,不可能完成與多個產地的直接對接,而單一產地又無法滿足消費者的眾多個性化需求。例如2013年,在淘寶“遂昌農村散養野豬”預售,由于單一產地無法滿足顧客需求,導致大量訂單積壓,使得店鋪在發貨上出現問題,導致店鋪的好評率從4.9降至4.4。因此,沒有穩定的貨源和極低的產品轉換成本都是無法忽視的問題。由于每位顧客對果蔬好壞等這類主觀評定的標準不一致,使得果蔬質量難以標準化和規范化,這帶來的后果就是極差的用戶購物體驗。例如,客戶認為顏色翠綠且外觀帶刺筆直的黃瓜是上等優質黃瓜,而這恰恰與電商從農科院獲悉的信息相悖,在此情況下想要改變客戶思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隨之而來的是高退貨率。
(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國物流成本一般占總成本的三至四成,但生鮮產品則高達六成甚至更多。分散的消費者和供應商、稀缺的生鮮倉庫、不完善的冷鏈系統、落后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是部分原因,而生鮮物品難以儲存、損耗大的特性所帶來的嚴重貨損、品質低下,以及退換貨導致生鮮產品無法二次銷售等直接或間接加大了物流成本。
(三)冷鏈物流資源嚴重不足,基礎設施缺乏
冷鏈物流被稱為物流行業的“珠穆朗瑪峰”,在我國尚處于缺乏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萌芽時期,冷鏈物流的流通率、冷藏運輸率等數據都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而冷藏庫容量、冷藏貨車和列車數量、年集裝箱生產能力等基礎設施方面也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冷鏈物流的各個環節銜接不順,較低的市場化程度和組織化程度易造成生鮮產品的過期變質。據統計,每年生鮮冷鏈的運輸損失高達1000多億元,其中水果損失1200萬噸,蔬菜損失高達1.3億噸。以“小鮮V站”為例,由于生鮮產品的高成本、高損耗和低收益,不得不退出在該領域的競爭。
(四)冷鏈物流公司之間資源共享協作程度低
第三方冷鏈物流競爭激烈,彼此之間開放合作程度較低,生鮮電商日常訂單不穩定且訂單量小,進行冷鏈物流成本太高。生鮮電商間無法進行資源整合,但傳統第三方冷鏈物流公司的業務量大多數無法滿足自身需要,更無法迎合生鮮電商的需求。眾多小型生鮮電商無法借助云聯網、大數據進行訂單預測、策略優化,以及準確預測訂單規模、地點路徑等,這些短板都阻礙著生鮮電商的發展。
五、加快發展我國生鮮電商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生鮮電商的政策支持力度
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應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及有效措施,積極推動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如《關于加強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文件都著重強調了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同時也需要法規支持,如商務部于2007年的《關于促進電子商務規劃發展建議》為維持電商市場秩序提供了強有力的法規支持。國家也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如2014年9大農業補貼項目中,8項與農產品物流有關,6項直接與冷鏈物流、儲藏保鮮有關,相關的補助資金高達2000多萬元。
(二)發展多段式冷鏈物流配送模式
由于生鮮產品對物流具有嚴苛的要求,同時全程冷鏈物流又成本高昂,這使得我國尚無覆蓋全國或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但以“黑貓宅急送”為例,其冷鏈體系實現了區域性覆蓋,即覆蓋上海地區并輻射到周圍地區,雖然無法滿足跨省長途冷鏈運輸甚至全國運輸的條件,但如果上海附近省市也擁有可以覆蓋本省的冷鏈物流公司,則可以實現多區域組合配送模式,以“城市”+“城市”的模式逐步實現覆蓋全國的冷鏈物流。
(三)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推廣相關技術與應用
由我國農業產品冷鏈物流規劃可知,國家加大了對全程冷鏈物流的宣傳,并鼓勵使用冷鏈物流理念和技術,同時也將冷鏈物流操作技術化與規范化。如建立水果冷鏈物流體系,對質量進行全程控制與監控,并加快對各種新型環保節能冷鏈物流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僅可以降低貨物的腐損壞率,也可以提高電商的利潤。條形碼、傳感器、移動物流信息等技術都可以運用在生鮮果蔬領域,為生鮮電商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劉敬嚴,趙莉琴,李占平.新常態下“互聯網+”物流業發展轉型分析[J].物流技術,2015(11).
[2]鄭晶瑩,李志剛.“互聯網+物流”應對策略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27).
[3]張夏恒.生鮮電商物流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J].貴州農業科學,2014(11).
[4]張俊山,黃喬枝.生鮮電商市場下的冷鏈物流探析[J].物流技術,2015(6).
[5]歐偉強,沈慶瓊.我國生鮮電商O2O模式發展探析[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2014(3).
作者:王瑋 李勇 單位: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