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經濟研究參考雜志》2014年第十八期
一、旅游企業“融資難”之表現
對于絕大多數的旅游企業來講,“融資難”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這早已成為行業內和學術界的共識。沈靜宇(2002)指出,我國旅游企業欲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壯大,關鍵是融資問題;⑧2011年,國家旅游局在對旅游業發展環境的調研報告中指出,融資困難是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兩大問題之一。在區域旅游經濟中,地方旅游業發展落后的根源在于資金短缺、投資不足,諸如四川省、甘肅天水市、云南麗江市、湖南張家界以及浙江富陽市、杭州湘湖等。“融資難”的主要外在表現有:1.企業投資主體不足、資金來源單調。一般而言,企業資金來源包括財政撥款、銀行貸款、社會集資、地方自籌、企業自投、個體獨資或合資、利用各種外資等,而我國多數地區旅游企業的投資來源主要局限于財政撥改貸、銀行貸款、地方自籌三大方面。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統計司的調查顯示,我國包括大多數旅游企業在內的中小企業融資供應的98.7%來自銀行貸款、企業自籌和民間借貸,而直接融資僅僅占有1.3%的份額(周淡念,1995)。⑨同樣,2005年四川省民營旅游開發企業64.3%的資金來自銀行貸款,33.3%為企業內部融資和民間融資,其他融資渠道只占2.4%。⑩2.旅游企業獲得的信貸投入占比明顯偏低。雖然旅游業發展逐漸成熟,金融支持旅游業的力度也不斷加大,但旅游業已銀行貸款為主要資金來源,貸款額度相對其產值份額明顯偏低,同時相對旅游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來講,金融支持力度還是顯得遠遠不夠。以甘肅天水為例,據統計截至2009年6月末,天水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131億元,其中旅游業貸款余額為5.1億元,僅占全市貸款余額的3.9%,這相對西部旅游經濟要達到發達地區旅游業占生產總值的15%~20%的產值份額而言,投入比例較低(馬常青,2009)。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浙江富陽市,2010年前10個月中,富陽市各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為478.17億元,與旅游業相關的貸款余額為2.85億元,只占商業銀行總貸款余額的0.6%,相對旅游業占GDP的8%~10%的產值份額而言,與旅游相關的信貸投入所占的比例明顯偏低(宮舒影,2011)。3.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的程度低。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夠完善,在資本市場上中小企業籌資的成本較高,而大型旅游上市企業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截至2012年年末,旅游業上市公司數量依舊只有30家,企業數量少,籌資規模小,并且上市公司明顯缺乏再籌資能力,難以滿足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另外,票據融資、債權融資等多元融資渠道均未建立與完善,風險投資基金因擔心無法退出而繼續持觀望態度(中國人民銀行麗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2)。
二、旅游企業“融資難”之原因
旅游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之所以遇到融資困難的瓶頸,主要與企業自身、資金供給部門和政府部門等幾方面有關。
(一)企業自身。對于企業自身條件造成融資難這一現象,葉春明等(2009)、謝開堯等(2011)等學者認為大部分旅游企業“規模小、盈利能力弱、經營分散”,并且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決策方法不科學等問題依舊存在,這使得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緩慢,還款能力自然而然逐漸減弱,企業的經營風險進一步加大,企業信用評級下降,不僅無法吸引各類社會資金,甚至連銀行的信貸要求也難以滿足,最終導致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成本高昂。另外,由于歷史或者其他原因,大部分中小旅游企業并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許多民營旅游企業表面上是采用股份制的有限責任制度,但實際上內部實行家族控制;還有許多旅游企業是政府部門下設的事業單位,不具備承貸主體資格從而無法取得信貸資金。蔣小華和盧永忠(2009)的調查顯示,92.5%的金融機構認為企業組織制度不健全、經營管理行為不規范是旅游企業得不到貸款的重要原因。因此,產權不清、政企不分增加了旅游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難度(葉春明等,2009)。
(二)資金供給部門。資本市場要求資金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和收益率,銀行信貸資金同樣為保證資金安全性和流動性而要求較短的回收期,但是旅游融資項目資金需求量大,周期長,回報有限,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景點項目開發(王德業等,2006;葉春明等,2009)。瑏瑧相悖的供需要求導致旅游企業不易獲得銀行信貸部門的資金支持,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的愿望也難以實現。銀行信貸資金的獲取需要“以相當價值的固定資產作為抵押”,這造成原有的信貸產品無法滿足旅游業獨特的融資需求。大多數旅游企業只有景區經營權、門票收入權等未來收入權益,企業在申請貸款時難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抵押擔保物(林莉,2011),而按照信貸配給理論(Stiglitz&Weiss,1981),銀行尤其是大銀行放貸傾向于能夠提供充足抵押的企業或者項目。正因為未來收益權等無形權益的抵押難以落實,銀行信貸部門對有效抵押物、擔保手續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他金融機構普遍采取謹慎態度,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對旅游經濟的金融支持(王德業,2006)。瑐瑠另外,銀行信貸資金的審批手續復雜,程序繁瑣(馬常青,2009)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需要行政審批取得配額或者市場資格(鐘海生,2001)等都增加了旅游企業獲取金融支持的難度,制約了旅游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政府部門。有的學者(如蔣莉莉等)認為,多數地區將旅游業列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但是從國家層面來講,旅游業尚未被列為國家未來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國家政策也沒有向旅游企業傾斜以引導資金流入。另外還有學者如劉玉珠(2011)所言,政策執行長效機制的不健全,不利于培養金融機構持續支持(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信心制約了投融資工作的穩步推進;同時,在政策落地的過程中缺少明確的牽頭部門和聯動協同的工作部署,部門全局意識和溝通協調不足,行政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導致政策推進緩慢。
三、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之措施
(一)企業自身發展角度。旅游企業的內部制度缺陷是導致自身“融資難”的原因之一。針對這一原因,許多研究者基于對問題成因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表1對部分學者的建議進行了匯總。綜上所述,旅游企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企業改革進程,徹底轉換經營機制(秦華新等,2003)。瑐瑣正如蔣小華、盧永忠(2009)所言,“解決旅游企業融資難的根本所在還是要提高企業的無形價值與有形價值,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力。而企業總體價值的提高需要企業在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共同作用下不斷完善自我,最終構建出一套獨特的企業系統。”瑐瑤
(二)資金供給市場角度。1.增加信貸支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從銀行資金供給角度探析,大型國有銀行在放貸對象、放貸額度上要向旅游企業傾斜;建立合適的信貸機制,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提高放貸效率(葉春明等,2009)。加大資本市場開放力度。積極鼓勵風險投資,大力發展產業投資基金和融資租賃模式等新興金融支持方式;建議銀行間交易市場應大力支持獲得批準的旅游企業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等。通過各類產權交易市場,為社會資本注入旅游行業打開方便之門。鼓勵外資機構進駐和旅游企業產權交易市場正確發展;根據旅游景區整體租賃的經營模式,還可以建立旅游景區經營權交易市場。2.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在針對旅游企業的金融產品方面,謝開堯等(2011)提議大力發展新興旅游保險和特種旅游保險;還有學者提出中國旅游保險應從推行彈性保費、創新旅游險種等方面著手創新金融保險對旅游業的支持力度,如鄭向敏。另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嘗試開辦旅游景區經營權和門票收入等質押貸款業務(葉春明等,2009;孫晨光,2008)、銀團貸款(林莉,2011)、中小旅游企業聯保聯貸(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1;徐丹丹等,2011)等創新產品。在針對旅游者的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王一林(2012)提出加大個人金融業務創新,積極創新養老金融產品;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1)提出要大力創新符合旅游經濟特點的個性化金融服務業務,如電話銀行、“旅游一卡通”和旅游服務專柜等。就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而言,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1)提出金融機構要構建全方位的旅游金融服務體系。林莉(2011)提議加強旅游景區金融服務網點的建設和自助銀行設施的配置。蔣小華等(2009)提出建立以政府為主體,商業性擔保機構和企業自身為輔的多層次、多樣化中小旅游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麗江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12)、劉玉珠(2011)等建議探索文化類、旅游類無形資產確權、評估、抵押等一系列操作規則,明確評估標準和指標,為旅游產業無形資產交易雙方提供科學合理的評估服務。
(三)政府部門角度。1.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李平(2003)認為國家應盡快出臺旅游業投資管理法規,以立法手段避免旅游業投資中的非理性行為和違法行為,引導資金理智地流入旅游企業。瑑瑦鑒于大部分旅游企業屬于民營企業,蔣小華等(2009)建議專門制定一系列針對民營企業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以規范企業自身的組織和經營行為,界定金融交易各方的權責關系,明確保障措施,為企業平等進入金融市場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2.健全財政政策,轉變政府職能。從政府部門角度來講,健全旅游業的各項財政政策,形成完整有效的財政收入、財政支出和財政監督三位一體的財政政策體系,加強旅游業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其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套,才能破解旅游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王建勛,2011)。另外,地方政府要盡快從具體繁雜的經濟事務中解脫出來,實現由“管理型”到“服務型”的根本轉變,發揮應有的協調作用。
四、總結與未來展望
(一)總結。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只有完成旅游業與金融資本的結合,才能使得旅游業效益和整個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最優化,這一點得到了學者們的普遍認可。在金融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機制研究方面,學者們利用產業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進行了深入探索;在旅游行業融資現狀的研究方面,學者們均認為存在融資難問題,但由于缺乏對旅游企業的調研,無法準確確定旅游企業實際融資意向,立論略顯單薄;在融資難的原因探析方面,學者們更多的是從外部環境角度(金融部門和政府部門)展開,對旅游企業自身原因挖掘的不夠深入,而事實上,旅游企業作為微觀主體,其自身發展是緩解旅游業發展“瓶頸”的重中之重。雖然大多數學者把研究精力集中在“措施”這一部分,但創新性措施并無太多可圈可點之處,能否落實也值得商榷。已有的研究為未來深入相關理論的系統研究和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仍存在不足之處。首先,現有研究大多以中西部地區城市作為研究對象,個別學者(如胡永政等,2007;宮舒影,2011)對東部及沿海地區的城市旅游業進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區域分布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的說服力。其次,現有研究大多采用規范分析和理論推演等定性方法,調查問卷和實證分析的研究數量過少。在數量較少的實證研究中,采用的數據不夠全面(如僅以銀行信貸規模代表全部金融支持),尤其是缺乏一線旅游企業的資金供需數據。
(二)未來研究展望。針對以上不足,本文認為未來的研究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完善。第一,擴大研究區域的范圍。金融支持旅游業這一新課題應涉及全國范圍內所有的金融部門與旅游企業。因此,后續的研究應該擴大研究范圍,不僅包括中西部地區,還應包括東部地區;比較分析不同地區間對旅游企業的金融支持情況,探討金融支持模式的跨地區復制性、可行性的研究方案。第二,提倡研究方法多元化。未來研究應該在以往定性研究的基礎上,更多地采用量化方法,如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等;就數據來源而言,學者收集的數據來源應該拓展到其他金融機構以及旅游企業。第三,理論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建立系統性研究體系,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指導方案。在未來研究中,要重視理論創新,對融資供求失衡狀況、金融支持旅游經濟的作用機理、企業融資難的成因進行多層次、有深度的探究。另外還要緊隨金融業及其他行業的發展,正確評估新型金融產品對旅游業發展的支持作用與可比性,比較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中金融創新產品的有效程度,以免盲目地跨區域、跨行業復制、移用。
作者:張運來孫夢超顧森 單位:北京工商大學商學院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