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宏觀經濟政策時滯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精品》2017年第12期
摘要:宏觀經濟政策存在時滯性,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及執政當局普遍的共識。經濟政策時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政策的時滯,有利于政策制定當局對政策的準確考量,同時規避非適時的經濟政策實施的風險,最大限度地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根據凱恩斯的相關理論,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實踐,探討宏觀經濟政策的時滯,并提出把握宏觀經濟政策時滯性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內部時滯;外部時滯;政府執政能力;政策有效性
1研究背景
關于經濟波動,長期以來針對政府要不要采取穩定經濟的政策進行干預的討論就沒停止過。凱恩斯干預(即政府干預)認為堅持穩定經濟的政策是非常必要,也是有效的。他們認為市場失靈(經濟大波動)時,市場經濟內在本身已無法做到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時只能由政府通過政策來進行調節,才可能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凱恩斯主義(即凱恩斯干預)自出現以來一直飽受爭議,只要遇到特殊時期,它總是被推到風口浪尖,特別是2008年底以來的世界經濟。那些非凱恩斯主義普遍認為這次的經濟危機與凱恩斯干預不無關系,他們認為經濟波動無需人為干預,市場經濟本身會對經濟波動做出自動調節。我認為在經濟大的波動時凱恩斯干預是必要的,至于它的有效性是否能達到預期,不是凱恩斯主義本身的問題,而是宏觀經濟政策時滯性是否能準確把握的問題。宏觀經濟政策(以下簡稱經濟政策)的時滯性是指經濟政策從政策制定到執行完畢的時間長度。它分為內部時滯和外部時滯。內部時滯是指市場經濟出現問題時,決策者制定出相關政策并付諸實施的時間間隔,它包括認識階段、決策階段,這個時期特別考驗決策者的快速反應能力、識別能力和應變能力;外部時滯是指政策開始執行到政策執行完畢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復雜。由于政策實施后首先要影響中間變量,再由中間變量影響目標變量,這都需要一個過程。例如,利率政策實施后首先影響個人可支配收入、投資和消費(中間變量),然后才能影響國民收入(目標變量),這個時間長度依經濟情況不同各有差異。一般來講,財政政策的內部時滯較長,貨幣政策內部時滯較短,但其外部時滯較長。不管怎樣,所有的經濟政策都有時滯性,在此期間,經濟可能發生了與預期目標完全不同的變化,這就會影響經濟政策的效果,所以對政策時滯性是否準確把握將直接影響政策的有效性。
2經濟政策時滯性的影響因素
2.1內外部環境
內部環境一般是指國內的環境,它又分為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就是國內的整體大環境的狀態,如經濟的整體表現,包括經濟增長、就業、通貨膨脹、民生、投資等;微觀環境主要指實體經濟的狀態,它包含了市場、利潤,價格,成本和就業等。這兩大環境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或相互抑制。政府對內部環境的客觀把握,直接制約著經濟政策方向及政策執行的有效性。外部環境是指國外的整體環境狀態總稱,主要是指經濟環境,也要關注政治環境。如美國寬松量化政策、英國的退歐、人民幣入籃SDR、西方大選及政閣組合等等,這些也將影響我國經濟政策的走向及未來經濟的發展。
2.2政府的執政能力
凱恩斯干預考量的是政府的執政能力。政府的執政能力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政府能力。政府能力是政府在行駛其功能、實現其意志過程中體現出的政府績效,具體可表述為政治績效、經濟績效、文化績效、社會績效四個基本向度。政府執政能力主要體現在知識能力、識別能力、決策能力和執行能力上,政府執政能力的體現靠的是大智慧。
2.3政策出臺時機與執行路徑
一項政策出臺的時機最終影響政策效果。2007年我國整體物價水平持續上漲,這一年在貨幣政策上的調整是前所未有的,但最終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我認為時機把握上放在2003-2005年間是比較合適的,這期間房地產價格開始初現上漲的勢頭,如果這時開始執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或許不會出現今天房價高企的局面。政策的時機把握好了,執行的路徑還需仔細斟酌。2008年底我國政府出臺的4萬億的投資政策(其中2萬億給了鐵路部門),曾經有很多爭議,爭議的焦點是政府干預的力度過大,擔憂會擾亂市場經濟內在本身的調節機制,不能讓市場發揮正常的作用。現在回過頭看,這項政策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每年直接拉動GDP增長不少于3個百分點;高鐵的陸續建成,大大提高和改善了百姓的出行環境和效率,高鐵技術也成為我國對外技術輸出的一塊王牌。但物價的持續上漲問題確成了百姓及政府頭疼的頑疾。這次政府的主動出擊是及時的,它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政策調節影響國民收入及就業,最終改善民生。設定的執行路徑是通過政府購買支出(即政府投資)和利率的中介目標來影響國民收入,從而帶動就業。這種設計突出的矛盾是政府投資過大會帶來市場利率上升,降低了民間資本參與社會投資的熱情,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說的“擠出效應”,其次還會帶來社會成本的上升,使百姓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加大。如果將08年底的政策路徑調整,最終目標不變,中介目標由原來的政府投資和利率調整為稅收,通過降低稅收來提高國民收入和就業,一樣可以改善民生。西方國家在運用這個政策工具上積累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如肯尼迪政府在1964--1965兩年減稅使邊際稅率平均下降20%,帶來了美國經濟的高漲;1977年里根政府實行的三年內全面削減邊際稅率30%的“肯普—羅思法案”,大大促進了美國經濟的復興。當然我們必須提及的,就是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總需求管理。總需求是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及凈出口四項構成,很容易讓人忽略稅收間接對GDP的拉動作用。在稅收的問題上,很多人理解是:政府若實行減稅的政策,政府的財政收入會降低,直接影響到各級政府財政支出水平的下降,從而使國民收入減少,民生無法保障。這里我們不妨從理論上來了解下稅收的作用。理論上經濟低迷時政府采取積極的或膨脹性的財政政策是有效的,財政政策有兩個工具即政府支出和稅收,方向是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都可以拉動經濟上行。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對國民收入拉動很快,但物價普漲,我國本世紀十幾年的宏觀經濟實踐也給我們留下很多教訓;而通過減稅不僅能增加國民收入,還可以改善民生。稅收的傳導路徑是這樣的:稅收↓———個人和企業收入↑———消費或投資↑———國民收入↑。減稅直接帶來的是個人和企業收入的增加,百姓生活相應提高,企業負擔下降,改善了民生;另外在原有的稅率水平不變的情況下,收入增加,稅收也會相應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彌補了因為減稅使政府損失的一部分財政收入;個人和企業收入增加,直接帶動公眾消費和投資增加,拉動就業,導致GDP上升。可以說減稅讓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都能受益,它起到了一石三鳥的作用。近兩年我國稅收營改增的重大舉措,這是中央政府對稅收作用的重新認識,也是形勢的需要。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認為其核心就是減稅,政府在未來將通過稅收這個政策工具來服務于社會。
2.4政策預期與政府心理維度
每項政策的制定都會對其最終的效果有個預期,含短期和長期兩方面,這是對政府決策層智慧的大考驗。當然,我們縱觀國內外宏觀經濟政策實踐,對預期的絕對準確是難以做到的。政策預期畢竟是在決策時期,處內部時滯階段,帶有更多預估的色彩,而政策效果是要通過實踐才可知的,是滯后的。由于經濟的復雜性,有些形勢是我們主觀或客觀沒有估計到的,這會導致政策的外部時滯影響政策效果。政策預期在一定程度上還需要政府具備良好的心態,即政府的心里維度。2007年針對物價上漲的勢頭,我們在貨幣政策上9次的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5次的提高存貸款利率。一年之內政策干預之頻繁,這在世界宏觀經濟政策實踐的歷史上也是空前的,一方面反映出我們經驗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們心態的弱點—心太急。我們忽略了市場內在本身的自動調節機制,對市場的過激干預使市場難以正常發揮作用。
2.5政府與公眾的博弈
博弈無處不在,政府與公眾的博弈始終是難以回避的。我們常說一項政策出臺最終有沒有實質性的效果,這跟公眾是否買賬有關,這就是博弈。博弈有些是共贏的,有些確是對抗的,博弈可以折射出政策的不足。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對我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這一政策落地一年實施情況如何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出生人口1750萬,相比2015年的出生人口1655,僅僅增加95萬,相比2014年的出生人口1687萬,也只是增加63萬。人們生育意愿似乎不強,“全面二孩”政策暫時遇冷,究其原因除了長期以來強生育控制(計劃生育)、低生育意愿和高生育成本外,就是二孩政策本身還需在配套政策上做進一步完善,如二孩家庭收入個稅的減免,住房的補貼,在教育、醫療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支持。西方發達國家人口政策的示范效應我們可以加以借鑒。
2.6隨機或偶然因素
世界經濟風云變幻,隨機或偶然因素影響經濟時有發生。有些看似偶然的因素卻有其必然性,有些對經濟的影響甚至是深遠的,我們決不可忽視,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底的世界經濟危機。這兩大危機,打亂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步伐,或多或少影響到各國的經濟政策,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我國經濟除了受國際的影響外,國內的一些偶然或隨機因素也是不容小視的,如惡劣天氣的影響、資本市場的人為操縱、抑或網絡謠言,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經濟的節奏,最終影響政策時滯及政策效果。
3準確把握經濟政策時滯性的有效途徑
3.1政府準確對經濟的把脈
政府對經濟的把脈有如中醫問診,中醫講究“望、聞、問、切”,針對不同的患者,中醫會開出不同的方子,并且會依患者使用情況適時做出調整。政府對經濟準確把脈,不妨汲取中醫的精髓,這里有幾點是需要重點考慮的:(1)對經濟本身客觀狀況的準確把握“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給人看病要對癥下藥,治理經濟也要找準病灶。通過對經濟全面診斷,就是要清楚市場經濟內在本身到底出了什么問題?對問題還需做綜合研判,對不同的問題要區別對待,不能混為一談。這也是對政府勤政的嚴峻考驗。(2)政策調整靠“度”的準確考量政府準確把脈經濟,還要能開出標本兼治,綜合實施的良方。中醫的方子很講究,用哪幾味藥,每味藥用多少,不能有半點馬虎。政策也是一樣,需要根據經濟所呈現的狀況不同嚴格把控。譬如2008年前三季度“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200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以及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均是依據經濟整體情況做出的適度調整,其中微妙字眼的變化傳遞的是政府對于政策“度”的把握,是對政府執政能力的檢驗。(3)解決問題的辦法要細分這里的細分是指政府對于經濟中不同問題的處理不能一刀切,切記在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用一個藥方解決所有問題的惰性行為。(4)制定的政策要接地氣,要使政策真正能落地生根,最終能解決實際問題。(5)克服“政治經濟周期”的影響盡管政策正確而適時,但官員們可能由于利己的政治考慮而不予執行。這種風氣還存在于有些政府官員中,怕擔責任,不作為時有發生,這是一種變相的腐敗,我們要堅決遏制,絕不姑息。(6)政策實施后的跟蹤調研必不可少,做到第一時間掌握政策對經濟的細微變化,以利于政策的不斷調整。
3.2政策目標實現的“丁伯根法則”
各國政府在不同發展時期會制定出不同的政策目標,有些政策目標是一致的,而有些確是沖突的,沖突的根源是目標與政策工具不匹配。“丁伯根法則”在解決政策目標沖突上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發,即要實現n種政策目標,至少要有n種政策工具(具體政策措施)相配合,才能充分實現經濟政策的有效性。如“全面二孩”政策為什么遇冷,究其原因就是配套政策不夠。要實現我國未來人口可持續發展,我們還須配套實施人口宣傳政策、生育權限政策、生育服務政策和生育福利政策等政策工具。綜上所述,一旦明確了政策存在時滯的基本特征,就必須對政策預期效果進行綜合判斷,不同周期的政策選擇及時滯性是不同的,政府應按經濟風向審時度勢。
參考文獻
[1]夏斌.危機下的中國思考[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2]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效果和前景[J].中國經濟報告,2017,(1).
[4]胡舒立等著.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5]林毅夫.繁榮的求索:發展中經濟如何崛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2016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作者:武淑琴1,2 單位:1.湖北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2.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醫藥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