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規劃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白龍洞旅游資源綜合評價的模型,從白龍洞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與旅游資源豐度2個評價層面篩選出洞外交通、食宿條件、商業圈服務、投資空間、政策導向等14個評價指標,結合德爾菲法并運用YAAHP軟件計算出各評價指標權重,根據各指標權重指數,分析白龍洞洞內形態以及沉積景觀分布特點,得到洞穴開發規劃方案一,通過分析發現方案一的乘船路線工程施工難度系數大且可行性低,由此設計開發規劃方案二,并對白龍洞洞穴監測、景區功能區、游覽路線、洞口設計、修建公路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進行規劃,為喀斯特洞穴旅游開發提供規劃思路。
關鍵詞:白龍洞;喀斯特洞穴;旅游評價;旅游規劃
0引言
我國境內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分布廣泛,其主要集中在滇、黔、桂地區,隨著我國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南部地區許多地方提出了把旅游產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來帶動經濟提升[1],而巖溶洞穴是喀斯特地區最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資源之一[2,3]。巖溶洞穴作為西南地區旅游產業中最具特色且重要的旅游資源,具有開發成本低、經濟收益高以及能源消耗小的特點。西南地區開發規劃得較好的溶巖洞穴景區,如貴州的織金洞、龍宮,云南的阿廬古洞、九鄉溶洞等在當地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4]。目前各國學者對于洞穴的旅游開發規劃投入大量科研工作,羅時琴認為喀斯特洞穴旅游開發規劃應該協調好資源、環境以及效益三者的關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5]。保繼剛認為喀斯特洞穴的開發類型可以劃分為孤立型、組合型、鑲嵌型以及介入型[6],而洞穴旅游開發價值不僅取決于洞穴的觀賞價值,還受到景區搭配、區域經濟、交通和旅游需求等因素的影響[7]。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喀斯特洞穴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洞穴沉積物、洞穴環境、地下水文特征與洞穴環境方面,而對洞穴旅游開發規劃較為具體的方案與思路還沒有的研究,筆者在進行大量實地測量工作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結合德爾菲法對白龍洞旅游資源評價指標因子評價賦分,計算出各項評價指標因子權重[8],根據白龍洞的洞內形態以及沉積景觀分布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對白龍洞旅游開發進行規劃設計并得出規劃方案,為今后喀斯特洞穴旅游開發規劃提供一定參考。
1研究區概況
白龍洞位于貴州省畢節地區百里杜鵑風景區之中,所處地區屬于烏蒙山脈東麓的黔西高原向黔中丘陵過度地帶,地貌類型以中山和丘陵為主,氣候主要表現為北亞熱帶溫涼濕潤季風氣候,水熱資源適中,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在12℃左右。該洞發育在二疊紀石灰巖的巖溶溝谷之中,位于新普底新街以南約十公里處的兩岔河附近,洞口地理坐標為105°49′52″E27°9′29″N,洞口海拔1332m,洞穴主體沿北偏東8°方向發育,屬于新近脫水的洞穴。洞內受碳酸鹽巖巖性影響導致橫剖面發育不穩定,可以看到早期地下河面。
2白龍洞洞穴特征及其景觀類型
2.1洞穴形態特征總體特征
以斜坡及陡坎形式過渡,洞穴內主路徑受堵塞,主洞長為1.2121km,支洞長0.6224km,洞穴全長1.8329km,洞穴最寬處為64.4669m位于支洞末端。洞內714m位置分出第一個支洞,洞內836m位置分出第二個支洞。從白龍洞整體平面圖(如圖2)看,洞穴總體發育延伸方向穩定,高程變化不大,洞穴后半段稍微抬升。洞口向內延伸185m左右洞段屬于洞口狹窄地段,是該洞穴開發的難點地段。白龍洞橫剖面受洞內巖層產狀控制明顯,巖層走向與洞穴走向近乎一致,第一支洞向東發育延伸,洞內寬度在16m~23m范圍內變化,長度相對較短且陡峭,橫剖面近橢圓形且底部平坦。第二支洞從橫剖面來看相對狹窄但坡度較緩,具有較多石筍和鐘乳石景觀且有地下河流入;白龍洞總體縱剖面特征以陡坎形式過渡,主體坡降為0.0788,洞穴一般高度在8m范圍內左右,最高洞高38m發育在主洞的1359.15高程處,該洞段發育了全洞最大的洞穴大廳,景觀內容豐富、形態完好并且呈帶狀分布,大廳最大寬度達50m。第一支洞從高程1329.32上升到1333.59,洞高變化較為平緩,在高程1343.74位置上洞高最低。第二支洞從1347.64上升到1354.04,路徑主要沿地下河發育。
2.2水文環境特征
洞穴巖相主要是水平巖層發育而成,導致橫坡面差異很大。由于地下水遷移導致主洞無水流,支洞夏季水量較高但枯水季河道的水量較小。由于洞穴發育不規則且狹縫居多,導致洞穴部分洞段發育情況不成熟。洞內陡坎主要分布在42-42’斷面處有地下河,近期地下河的遷移表現為中速滲流排泄型,以較大坡降的支洞接落水洞為特征。有洪水位顯示曾被水淹,可能為洪水季節消水不及所至。
2.3化學沉積物特征
白龍洞洞穴內溫度一般在11℃左右,洞口洞穴風明顯,到暗河位置最高溫度達到14℃,濕度一般在75%左右且相對穩定。洞穴沉積物比較豐富,受溶蝕作用的影響洞內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石筍、雙石筍、鐘乳石以及石幔等極具觀賞價值的旅游景觀。白龍洞洞穴化學沉積物主要類型有[9]:滴水沉積所形成的石柱、石筍、雙石筍以及鐘乳石等。鐘乳石數量多且體積大,石筍品種多且觀賞價值極高,石柱少量存在于部分景區且體積較小。根據滴石類沉積物的監測數據已發現石柱、石筍、鐘乳石68根,是白龍洞洞內景區的主要景觀。流水沉積所形成的景觀主要有石幔、石盾、鈣板以及石瀑布等。石盾數量較少發育于洞穴廳堂區域。洞穴內鈣板數量多且成區域性聚集,主要分布于第一景區、第三景區以及第四景區,發育良好且觀賞價值高。石幔石瀑布面積較大且形態美觀發育較好,分布于洞穴各景區中,是白龍洞的景觀特色。非重力水沉積主要以石花的形式分布于洞穴第一景區和第四景區中,這類沉積在白龍洞中比較少見,數量少且發育形態一般[10]。
3評價方法與結果分析
3.1評價方法
本次評價方法運用層次分析法(AHP)結合德爾菲法進行分析研究,層次分析法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匹茲堡大學運籌學家薩蒂(T.L.Saaty)提出的一種新型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該方法配合專家的主觀經驗將復雜的問題逐層劃分為有序因素層,逐層比較計算關聯因素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并計算出各評價因子的相對權重值[11]。德爾菲法(Delphimethod),又稱專家規定程序調查法,該方法主要對各匿名的專家提交的意見進行收集歸納,審查匯總后得到專家組的基本一致的意見并作為預測結果[12],最后建立層次構建模型。
3.2結果分析
模型分為評價目標層A、評價綜合層B、評價要素層C以及評價指標層D4層,設計出《白龍洞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權重分配專家意見咨詢表》問卷[13],通過派送、電子郵件以及郵寄等方式發送給20位專家,運用YAAHP軟件進行矩陣判斷,計算出各評價因子權重。白龍洞旅游資源體系評價要素層權重歷史文化價值>游憩觀賞價值>洞穴形態特征>安全性>科考價值>政策因素>基礎設施建設>可進入性,根據評價指標D層的各項評價因子權重對其進行具體的量化(滿分100)等級賦分,根據實際評價需要,將等級賦分標準劃分為“差1~2”“較差3~4”、“普通5~6”、“較好7~8”、“好9~10”、5個梯度,將評價指標D層16項因子再分為5個梯度[14]。計算得到57.5分(滿分100),其中評價指標因子適游期、觀賞價值、珍稀奇特程度、空氣指標、景觀完整度、洞穴形態、食宿條件、投資空間、8項指標所得分值都處于“較好7~8”梯度,政策導向、地質結構、交通便捷、水文環境、可通過性、商業服務、6項指標都處于“普通5~6”梯度上,而科學考察與科普教育程度2項指標得分較低,均在“較差2~3”梯度。根據白龍洞旅游資源綜合評價指標因子的賦分情況,對白龍洞的旅游開發進行了詳細的規劃。
4洞穴旅游景區規劃思路
4.1洞穴勘察規劃
旅游洞穴開發的前期監測工作是保障安全的第一保障,白龍洞的旅游開發規劃中急需解決問題之一是盡快做好白龍洞的各項監測工作。對各關鍵敏感洞段實施水文監測包括:水位、流量、水質等,應該在施工設計前完成,同時完成洞穴氣象監測與空氣質量監測并作為設計依據。洞穴水文監測,根據白龍洞的水文特征以及各洞段功能,規劃了5個水文監測點。從入口處到第一景區處是非常重要的水文監測處,該洞段的水位決定了洞道的開挖寬度與高度以及洞穴旅游規劃的可行性。第二支洞和第一景區的3個水文監測點的監測內容主要為水位及流量,其次則為水質,在洪水期的水位監測數據將成為景點百步橋高度的設計依據。洞穴氣象監測,洞穴風的監測點在洞內將會有兩處,一是在原有洞口處,二是在洞穴旅游規劃方案二所開鑿的第二洞口處,第二洞口的開辟能使洞穴空氣得到流通,讓洞內空氣保持清新,但新洞口的開辟也會減少洞穴的濕度不利于洞穴沉積物的生長,該問題應結合洞穴旅游規劃方案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兩方面考慮。洞穴空氣質量監測,洞穴內與洞外的空氣質量是存在著明顯差異的,空氣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游客的舒適度甚至游客的生命安全,這是監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白龍洞旅游規劃項目中,空氣檢測點的監測內容有:空氣的溫度、濕度、硫化氫氣體含量(H2S)、氧氣含量、CO2含量、負離子等重要指標。白龍洞洞內規劃了4個空氣質量監測點,主要設置在為游客較為集中和逗留時間較長的洞段,即第一景區、平地緩沖區以及第四景區。
4.2白龍洞旅游規劃方案
白龍洞旅游開發方案主要根據洞穴的形態特征以及洞內沉積物的分布區域的分析,對游覽路線以及基礎設施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總結出具體規劃方案并進行可行性分析。
4.2.1方案一
全洞規劃為兩個大區,分別為可能船渡區和景觀游覽區。船渡區位于洞口至26-26’斷面,該區的開發需要具備20.38m的水位,而洞口到26-26’斷面洞段多處低矮狹窄,尤其2-2’斷面洞高僅有2.15m,因此需要分段筑壩方可船渡。通過第一方案可行性分析發現,方案一的實行需要從洞口到26-26’斷面共規劃9處筑壩,還需有水源保證洞穴內常年的船渡水位不變,洞口雖然有兩叉河,但如果要保證船渡區的水位需在主河道上筑壩以保證船渡區功能的實施。由于船渡區需修壩過多,加之如果水位要到達規劃的路段其高程1318m,路段離洞口其高程1303m整整高出15m,而這段洞高最高不超過5m,要實施方案一意味著要在洞穴縱向實施10m左右開挖,將完全改變洞穴形態。此外,白龍洞屬于喀斯特地區,逐級筑壩困難系數極大,漏水問題將使水位無法實現。整體抬高地下水位需在下游筑壩,壩高20m左右。綜上所述第一方案僅作為參考,為此通過分析研究并設計了第二規劃方案。
4.2.2方案二
方案二放棄了原來的船渡區只考慮景區分部區,在觀光上顯得較為緊湊而合理。根據洞穴等厚度圖分析,第二景區末端離地表只有約10m左右的距離且洞口與地表之間有較為吻合的地質特征。由于第二洞口的開辟,方案二對第二洞口外的公路、服務區以及橋墩進行了規劃。根據地形圖,對洞口附近的地形進行了開發規劃,通過橋墩與樁的配合,在新洞口的兩叉河上搭建大小為110×150m2的服務區,在服務區上規劃了售票大廳、商場、廁所、停車場、休息椅、垃圾桶、綠化帶、天橋等基礎設施,實施方案二需修建公路約1.2km。
5結論
白龍洞是百里杜鵑風景區內洞穴形態發育較好、景觀資源相對豐富以及地理位置利于開發的洞穴之一,通過對白龍洞洞穴形態與沉積景觀分布特征的分析,進行了洞穴環境監測規劃、洞穴景觀區與功能區規劃、洞穴游覽路線規劃以及旅游基礎設施的詳細規劃。根據白龍洞洞穴形態,規劃方案一把洞穴分為船渡區與景觀游覽區,方案一的重點與難點在于船渡區的實施,通過對船渡區的洞穴形態以及水源條件的監測分析,發現建設船渡區將會完全改變洞穴形態且工程施工難度較大,所以規劃方案一的可行性不強。為實現白龍洞洞穴旅游開發,進行了規劃方案二的設計研究,方案二根據白龍洞洞穴形態特征與洞頂厚度的分析研究,對白龍洞第二洞口與公路的開發進行規劃,并對洞穴需要進行拓寬的洞段以及基礎設施進行規劃設計。
綜上所述,對白龍洞旅游開發規劃的工程造價、生態環保、洞穴保護以及可行性分析等因素的綜合考慮,決定啟用規劃方案二。通過對白龍洞的洞穴旅游開發規劃,希望能對百里杜鵑景區景觀資源起到補充和豐富的作用,促進風景名勝區、社會主義新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鐵英.巖溶洞穴的勘察測繪[J].中國巖溶,1990(04):78-80.
[2]劉紫青.關于生態旅游景區規劃問題的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05(04):188-190.
[3]何小芊.江西省巖溶洞穴旅游資源特征及其開發[J].中國巖溶,2014,33(01):111-117.
[4]張珺,林剛.洞穴探險旅游開發的探討[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4(04):519-523.
[5]羅時琴,賀衛,盧蘭,賈真真.貴州喀斯特洞穴價值分析與旅游開發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S2):226-229.
[6]保繼剛.喀斯特洞穴旅游開發[J].地理學報,1995,50(4):353-359.
[7]鄧亞東,陳偉海,張遠海,韓道山.巖溶洞穴旅游開發影響因素綜合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9):10279-10281,10284.
[8]馮衛英,朱世桂,黎星輝.基于層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資源評價———以江蘇宜興陽羨茶文化博覽園為例[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1):127-134.
[9]朱學穩.我國灰巖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的沉積類型和形態系統[J].中國地質科學學院院報,1991,27(4):137-142.
[10]殷紅梅,熊康寧,梅再美.喀斯特庫區的景觀特征與旅游開發體制研究[J].中國巖溶,2002,21(2):131-136.
[11]陳為民,程國霞,姚明和.巖溶洞穴旅游價值評價標準探討[J].世界標準信息,2006(02):88-89.
[12]吳發明,何小芊,羅夢悅.萬年縣神農宮旅游資源綜合評價與開發對策[J].中國巖溶,2016,35(02):233-242.
[13]羅時琴,周文龍,賀衛,林濤,李坡.貴州省綏陽縣洞穴資源及開發利用[J].貴州科學,2017,35(01):38-43.
[14]高紅艷,熊康寧.貴州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資源及開發[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4):25-29.
[15]陳安澤,盧云亭.旅游地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67-169.
作者:張育林1;程星1;王恒松2;張輝華3 單位:1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2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研究院國家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黎平縣國有石井山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