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江西南康縣域經濟金融發展現狀
江西省南康市位于江西南部,距離到贛州中心城區不過30km,約30分鐘車程。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儲量較大的礦產資源有鎢、金、瓷土、稀土等。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達2.99萬kW。改革開放以來,南康發展較為迅速,已成為贛州市經濟強縣。
1.1經濟金融快速發展南康主要產業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家具和服裝制造加工業,是江西省最大的生產加工批發基地、大京九鐵路線上的新興工貿城市。“2012年南康市全市生產總值(GDP)達122.26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21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6.51億元,增長16.5%;其中工業增加值61.22億元,增長16.6%;第三產業增加值38.53億元,增長10.0%。”南康市注重縣域金融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調動金融機構加大涉農放貸積極性,發揮金融資金的杠桿作用。“通過增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拓展貸款領域,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出信貸創新產品,方便農民貸款。“近年來,南康市經濟金融得到快速發展,帶動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斷增加,已達83.6億元。2012年南康涉農貸款發放額達36億元。”
1.2兩大產業成就“南康現象”(1)南康市家具產業。20世紀90年代,木材資源并不豐富的南康,創造出了“無中生有”的家具產業發展奇跡。據統計,南康市有620個家具生產加工廠,年產值達5億元。全市從事家具生產的有2.8萬人,從事家具產品銷售的有2000多人,其中98%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南康市家具交易市場的規模也隨著家具產業發展不斷擴大,南康現已建成面積16.3萬m2的家具市場,年交易額達10.8億元,是江西省最大的家具專業市場。(2)南康市服裝產業。服裝產業也是南康市的一個支柱產業,現有服裝鞋帽加工、批發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達3萬多人,產品遠銷中東、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南康市就先后建起了成衣市場、國際服裝城兩個大型專業服裝市場,年市場交易額達8億元,規模和交易量在省內同類市場中首屈一指。
1.3縣域金融為南康經濟發展托起大的大平臺南康市通過建立多樣化、多層次、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進將近20家銀行,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緩解鄉鎮融資瓶頸。一是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能給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指導性意見;二是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等四大國有銀行以及交通銀行等諸多股份制銀行在南康市落戶,地方性銀行如南昌銀行等也在南康市安家;三是新型縣域金融機構數量上在縣域中心地帶增長較快。如村鎮銀行的設立和發展為當地小企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信貸服務。
2縣域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主要問題
(1)縣域金融機構覆蓋率趕不上實體經濟發展速度。目前縣域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普遍不足,大多數集中在縣中心地帶,沒能深入到鄉鎮層面,一定程度上給縣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地域上的限制,沒能全面形成強勁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自2003年,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深化以來,不少縣域銀行出于自身的經濟效益考慮,大幅撤并和收縮基層分支機構,同時又沒有相應匹配的金融機構和服務方式及時跟進,致使縣域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降低,縣域金融服務愈發不足,造成縣域經濟發展所需最基本的存、貸款服務都不能得到滿足,更無法實現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多層次、多元化的全方位服務。(2)沒有建立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縣域金融機構及其運行機制。縣域人口多,素質相對較低,居民人均耕地少,貧富差距大;縣域產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水平低,工業和農業發展不協調,基礎相對較差,發展緩慢是縣域經濟的現實狀況。縣域金融機構大多都是從大城市移植過來的大型銀行,很多銀行還沒有因地制宜轉變發展模式,而是直接移植到縣域經濟這塊土壤,由此產生水土不服現象,期間的運行機制不健全,自主創新不夠,經營理念,信貸產品,服務手段還不能完全適應縣域經濟發展。(3)縣域存款資金持續外流,縣域經濟發展缺乏資本動力。特別是一些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重點和經營策略突出了向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客戶的傾斜,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總量相應減少。社會信用文化不健全,縣域金融生態環境面臨壓力。另外,縣級商業銀行的信貸批準權限在很大程度已經被上收,貸款難度加大,一些縣城商業銀行基本上只存不貸,貸存比率有的達到40%的低點,縣域金融機構吸收大量的存款、信貸資金被轉移到城市中心地帶,大量鄉鎮資金外流,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較為嚴重,縣商業銀行服務基層的支持力度逐步減弱。(4)縣域經濟主體實力弱小,縣域金融機構缺乏放貸積極性。縣域經濟主體實力還很較弱,技術含量較低,產品結構不合理,缺乏市場競爭力;絕大多數為個體民營小微企業,加工產品簡單,附加值低,其產品的市場飽和度較高。缺乏抵押品,生產經營的市場風險和信貸違約風險較大。為此,金融機構在貸款審批時更加關注有關擔保等安全性問題,企業的資金需求和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形成矛盾,難以實現有效對接,成為困擾縣域實體經濟融資的瓶頸。
(1)推進金融機構深入縣域經濟基層。當前金融機構在鄉鎮中布點還相對較少,給鄉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所以,要加大鄉鎮區域對于金融機構的引進力度,同時切實轉變金融機構過多依靠貸款賺取利差的盈利模式和經營理念,創新業務和信貸服務模式,滿足縣域經濟發展中不同的融資需求。(2)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和信用擔保方式,創新適應縣域經濟發展的信貸品種。研究制定滿足縣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信貸品種,開展縣域實體經濟企業信用評級標準,規范貸款方式和具體操作流程;在民營、私營經濟中開展中小企業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工作;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中小企業票據融資業務,全方位為縣域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3)加強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經濟對縣域金融的依附性加大,民營經濟發展也離不開縣域金融的支持。因此需要加大對農村經濟包括鄉鎮基礎建設發展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農民生活保障醫療等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農村教育及文化事業的發展等方面更應重點關注。(4)營造良好縣域經濟融資環境。一方面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擔保公司,為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擔保;二是由小企業聯合組建會員制擔保機構,自擔風險,共同出資,發揮聯保、互保的作用;三是支持社會團體、行業協會、企業群體共同出資設立以信用擔保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擔保。
作者:付志勇陳明單位:南昌高速有限公司江西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