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扶貧的路徑及模式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農業科技對促進江蘇省農民脫貧致富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結合實地調查研究,分析了以農業技術應用內生驅動實現科技扶貧、以農業科技培育優勢產業助力農戶脫貧、以農業科技提升技能潛力促進才智增收等江蘇省農業科技扶貧的路徑,總結了江蘇農業科技扶貧的科技應用推廣、科技產業培育、科技技能培訓等模式,并進一步提出了江蘇省農業科技扶貧的經驗借鑒,如完善的組織體系、適用的利益聯結機制、系統的科技創新應用體系等。
關鍵詞:江蘇省;農業科技;扶貧;路徑模式;經驗借鑒
從1992年開始,江蘇省連續組織實施了多輪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扶貧開發行動,先后實施了“淮北地區科技促小康”、“科技幫扶整村推進”、“農民增收科技行動計劃”和“掛縣強農富民高效農業示范”等一批批重點科技扶貧工程,有效加快了全面小康建設進程。2011年年底,以脫貧攻堅工程任務完成為標志,江蘇省基本消除了2500元以下絕對貧困現象(江蘇省省定貧困線標準:2011年、2015年、2016年分別為2500元、4000元和6000元)。到2015年年底,全省農村411萬名低收入人口整體實現4000元脫貧目標,重點貧困片區面貌顯著改善,如期完成了脫貧奔小康工程目標任務。“十三五”,江蘇省進入精準扶貧階段,實行工作到村、幫扶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實現直接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人均年收入6000元為標準,主要幫扶對象是全省鄉村6%左右的低收入人口、6%左右的經濟薄弱村、蘇北6個重點片區和黃橋茅山革命老區,涉及農村低收入人口300萬人左右。從江蘇省農業農村發展和扶貧開發實踐來看,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推廣和應用,農業科技必將成為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法寶[1],為江蘇省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突出貢獻。
1江蘇省農業科技扶貧的路徑
1.1以農業技術應用內生驅動實現科技扶貧
在農業生產函數中,以技術為內生要素驅動土地、人力和資本三要素呈幾何級數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傳統的農業技術信息傳播依賴于專家、經銷商、電視、報紙、網絡等渠道,農戶獲取信息基本上依賴于村內部熟人之間的次級傳播[2],分散的小農戶科技需求對接農技推廣體系的交易成本過高,這就要依靠組織化程度較高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獲取農業技術信息。依托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政府可以更好地實施科技扶貧工程,以提高科技對農戶脫貧致富的貢獻度。隨著農業生產實踐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已成為對接和傳播農業科技的重要載體和低成本平臺。譬如,通過統一提供種子、化肥農藥、技術指導等,改變農戶異質化的農業技術使用狀況,提高農戶利用農業技術的效率,改善農戶的生活福利。
1.2以農業科技培育優勢產業助力農戶脫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找準有特色、有優勢、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是產業扶貧的關鍵[3]。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發力點,通過培養市場意識、推廣科技手段帶動傳統產業快速轉型升級,實現科技培育產業助力農戶脫貧。在科技促進農業優勢產業發展中,注重鼓勵吸納貧困農戶參與,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探索以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產業園區帶動等多元化利益聯結模式,拓展地租收入、務工收入、股份收入等增收途徑,讓貧困農戶分享產業發展紅利。在農業科技產業項目中,注重遴選吸納貧困農戶數量較大、幫助貧困農戶持久脫貧效果顯著的項目,將其作為重點支持對象,鼓勵新型經營主體降低門檻吸納貧困農戶加入,并承擔起幫扶貧困農戶的社會責任,以組織化載體實現貧困的市場化機制治理[4]。
1.3以農業科技提升技能潛力促進才智增收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通過農業科技培訓能夠顯著提升農戶職業技能潛力,增加農戶就業途徑,拓展農戶增收空間。利用農業高等院所、院校等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特別是對貧困農戶優先培訓,并制定貧困農戶積極參與的激勵措施,通過技術培訓提高貧困農戶人力資源水平,形成職業農民生力軍。實踐中,可以通過科技技能培訓讓農民積極參與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以獲得工作機會;可以通過職業農民的培訓認證使農民獲得更多的技術能力提升和發展機會,有更好的職業發展途徑;可以通過對貧困大學生給予生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再就業和創業方面提供援助,鼓勵受資助大學生回鄉創新創業,帶領農戶致富。
2江蘇省農業科技扶貧的模式
2.1科技應用推廣模式
1)農業科技項目幫扶。以農業科技項目為抓手,通過農業科技項目在貧困片區或經濟薄弱村的實施,解決農業發展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培育農業特色產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在農業科技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農業科技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開展現場咨詢、舉辦系列培訓班等形式,廣泛傳播科技信息,普及實用高新技術。通過不定期的面對面咨詢、指導、授課,開闊農民視野,使農戶了解農業新發展、新成果,掌握生產新技術、新產品,為進一步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做支撐。
2)農業科技特派員駐點。以科技特派員和科技鎮長團等形式,將科技人員派往基層一線,長期蹲點指導農業生產,以幫扶技術和培育產業,解放發展新思想,引領發展新思路,改變農戶種植方式,起到增收脫貧作用。在科技特派員駐點期間,要積極組建農業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平臺,以實現農業科技供給與需求的無縫對接,第一時間滿足農業科技需求,快速推進農業科技示范推廣應用。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為例,派駐科技鎮長團成員40余人次,技術支持覆蓋全省80%以上現代農業園區,示范推廣院自主創新的新品種100多個,新技術、新模式100多項,為全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5]。
3)“互聯網+”農技服務。以大數據搭建一站式信息服務平臺,結合移動互聯網服務模式,使農業技術服務變得更智能、專業、及時、高效、互動。“互聯網+”農技服務實現了政府、農戶、農技推廣人員、農業保險機構之間的有效對接,開啟了信息交流的窗口,有助于農戶增收致富,有助于政府解決農業信息化面臨的信息不對稱難題。江蘇搭建的“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平臺有“問農答”和“農技耘”等平臺,以江蘇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農技耘”為例,通過建設專家庫重點開發“提問”欄目,組織專家在線答復提問,指導解決實際問題。平臺集聚了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科研院所為主的農技推廣員和農業技術專家,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和新農人等提供農業病蟲害智能自診、農業技術專家在線遠程問診、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警、農產品價格監測預測及農產品供求智能匹配、農業金融保險、植保服務等一站式信息服務。
2.2科技產業培育模式
1)“新型經營主體+科技產業+農戶”。以科技培育農業特色產業,以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優勢產業,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戶脫貧致富。依靠產業帶動農戶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資材等,幫助農戶發展訂單生產等業務,引領農產品的市場銷售,將市場信息較為準確地傳遞給農戶,引導農戶向規模化、專業化生產過渡,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提升農民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6]。在科技人員指導下,新型經營主體負責創新管理體制、組織技術培訓、實施農業標準、采購生產資料、確保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等事宜[7],重點吸收和幫扶貧困戶組織生產和經營。例如,江蘇太倉東林村集體農場依靠科技支撐,采用“農戶入股”方式,主動適應農業市場化進程,推進農產品流通,實現農業規模效益,通過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8],帶動村民走上循環農業致富道路。
2)“農業科技企業+科技產業+農戶”。以農業科技型企業為主體籌建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帶動農戶參與基地生產經營,通過入股經營或雇傭勞動等方式,吸收貧困農戶參與基地收益分配,增加貧困農戶的經營性收入、勞動性收入和股份紅利,拓寬貧困農戶增收致富渠道。該模式通過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改變了農戶的傳統種植模式和種植習慣,通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賺”[9],使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大面積、大范圍推廣應用。
3)“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產業+農戶”。以農業園區為基礎,科技幫扶主體負責技術、人才、項目引進和指導,園區負責生產經營管理,并提供生產資料、市場、品牌、標準、技術服務與培訓,農戶按照標準進行種植、養殖,產品由園區負責經營銷售[10],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江蘇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優勢,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擴散的重要平臺。在農業科技園區突出培育形成特色產業,圍繞每個產業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吸收帶動農民從事生產、加工、物流、服務等行業,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增加收入來源。例如,江蘇靖江香芋專業示范園、鎮江萬山紅遍丘陵鮮果示范園、鹽都仰徐葡萄示范園、常熟碧溪蔬菜示范園等,通過轉化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形成有特色、有優勢、競爭力強的農業產業園區,帶動農戶增收致富。
2.3科技技能培訓模式
1)科技培訓“土專家”。人力資源、技術能力、文化素質是制約農戶脫貧的關鍵因素。針對貧困集中片區和經濟薄弱村普遍存在的人力資源不足、技術能力差、勞動力文化素質低下等問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技能培訓,如田間地頭技術講解、入戶指導、集中培訓等,有效地解決“智能型貧困”。針對有勞動能力的技術性貧困[11],在技術幫扶模式上,以科技示范戶為抓手,加強對農民技術培訓,培育土專家、鄉土技術帶頭人等新型農民,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科技致富的能力。
2)科技培訓“巾幗英雄”。目前,農業勞動中婦女發揮的作用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輔助型勞動力轉變為全能型勞動力,特別是婦女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認知能力直接決定了家庭擺脫貧困的能力。開展以婦女為主體的科技培訓,能夠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村婦女參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建設的積極性[12],最大限度地實現家庭擺脫貧困和消除貧困的代際傳遞。江蘇省實施的“雙學雙比”活動,通過科技創建基地等形式,建立以婦女經營為主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巾幗科技致富典型[13]。
3)科技培訓“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通過專業技術培訓提高大學生村官從事農業生產的科技能力,掌握高效農業生產技術,再以自身創業帶動和指導、服務農民發展高效農業,致富當地農民。同時,也提高了大學生村官服務“三農”的水平,有力地推動了大學生鍛煉成長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14]。在江蘇省實施的科技幫扶行動中,充分與大學生村官創新創業相結合,安排專項經費資助致力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自主創業項目,給予創業過程中的設施、農資、種苗等各項補貼,為大學生村官創新創業帶動農戶脫貧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江蘇省農業科技扶貧的經驗借鑒
3.1完善的組織體系
1)成立科技扶貧項目工作推進小組。工作推進小組負責總體實施方案和具體實施方案審定、經費分配、實施地點選擇及各部門各項工作的協調、溝通、分配等,組織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制訂年度計劃及加強運行管理等。
2)成立科技扶貧項目技術指導小組。技術指導小組由相關領域專家組成,負責制定總體實施方案,指導實施方案制定、技術和成果選擇、執行過程檢查與考核,商議解決技術難題,對工作進行績效評估。
3)實行技術團隊首席專家負責制。首席專家簽訂任務合同,全面負責實施方案制定,以及各項任務落實、目標完成、經費使用、技術團隊管理以及與部門和幫扶主體聯結等工作,做到“一個人下去、一個單位跟上、一把手親自抓”,有力地保證農業科技扶貧工作的開展。
3.2適用的利益聯結機制
農業科技引領農戶脫貧,關鍵需探索出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農戶之間形成“互利共贏、風險共擔、全鏈協作、持久運營”的利益聯結機制。
1)發展訂單合同。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農民為企業提供原料,企業按照約定的數量、質量和價格收購農民原料,形成訂單農業關系,為穩定農產品價格和農民預期收入提供保障。企業根據事先簽訂的保護價,或高于市場價格一定幅度,將現金一次性支付給農民,或進行利潤返還、二次結算,促進農民增收。
2)發展股份合作。農民以土地、勞務、資金等入股,形成比訂單農業更為緊密的股份合作型利益聯結機制。農民憑借股份獲得更加可靠的利潤收入,參與企業收益的二次分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穩定農戶的預期收入,帶動農民增收。
3)發展技術資本服務。農業龍頭企業同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戶形成穩定的技術資本服務協作關系,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協作。農民按企業要求進行生產,企業根據生產需要向農民提供資金扶持、生產資料、技術指導、產品回購等服務,農民向企業提供優質的農產品原料,企業收購農產品原料后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既解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資金短缺、生產技術落后、農產品賣難等問題,又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戶更多分享科技引領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果。
3.3系統的科技創新應用體系
處理好科技創新轉化與體制機制改革的關系,激發土地、人才、資本等多種要素活力。
1)創新體制機制,盤活要素資源。重視基層創造,強化頂層設計,通過體制機制不斷創新,打破制度性障礙,將科技資源要素盤活、調動起來,促進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
2)促進技術創新推廣與農業發展有機結合、協調同步。以圍繞主導產業進行技術創新為基礎,通過示范、培訓、信息傳播等途徑開展新技術示范,促進成果擁有人、成果推廣人與成果使用人緊密互動,實現技術研發到田間應用的無障礙傳遞。
3)探索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的新機制、新方式和新路徑。提高專家團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層推廣體系對接緊密度,強化新型經營主體與科技產業緊密結合程度;推動農業科研單位與技術推廣機構、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貧困農戶的系統性整合,實現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4參考文獻
[1]李金祥.創新農業科技驅動精準扶貧[J].農業經濟問題,2016(6):4-8
[2]張紅.農業技術在鄉村社會中的運作機制[J].農村經濟,2013(7):91-96
[3]牛震.為脫貧攻堅夯實產業之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產業扶貧綜述[J].農村工作通訊,2017(16):15-18
[4]趙曉峰,邢成舉.農民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6(4):23-29
[5]王曉易.大地當作實驗室增收就是好論文[N].新華日報,2016-06-28(12)
[6]湖北經濟學院農技類民間組織管理與發展科研小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5(6):40-41
[7]張露,周建濤.“科技幫扶整村推進”扶貧模式的成功實踐[J].現代經濟,2009,8(2):110-111
[8]劉炳欣.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加快農民增收步伐[J].農業科技管理,2006,25(2):67-68
[9]陳兵.為田野持續注入豐收動力[N].農民日報,2016-09-12(8)
[10]劉玉環,王小明.適應新形勢發展農業產業化[J].農業科技管理,2005,24(2):52-53
[11]付光璽,曹杰旺.新形勢下扶貧工作的模式與機制探討[J].安徽科技,2003(9):13-15
[12]甄若宏,邵明燦,周建濤,等.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扶貧模式研究[J].農學學報,2013,3(11):65-69
[13]何加駿,甄若宏,周建濤,等.推動巾幗科技致富途徑的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09,28(1):51-53
[14]甄若宏,周建濤,鄭建初,等.推動農業科研單位開展科技服務的模式探討[J].農業科技管理,2010,29(4):75-77
作者:秦建軍1,2,3 單位: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2.江蘇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3.江蘇農業科技創新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