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貿專業素質培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經貿詞匯的演變
當代社會上班族按月領取的工作酬金,主要目的也是用來支付日常生活開銷,于是人們就沿用“薪水”這個詞了。中古以后,由于漢語詞匯雙音化的影響,很多單音詞逐漸轉變為語素,原有的詞義被新產生的雙音詞承擔,“薪”也不例外,除了“薪水”,“薪”還與“俸”“金”“資”“餉”“給”等表示錢財酬勞的單音詞結合成聯合式雙音合成詞,現代漢語中“薪”不再獨立運用,“工作酬金”的意義只存留在“薪水”“薪俸”“薪給”“薪金”“薪餉”“薪資”這些雙音詞中了。不管是單音詞“薪”,還是由“薪”與“水”合成的“薪水”,都反映出漢語在為“工作酬金”這個經濟概念選擇表達方式時,著眼點在日常生活必需品,“薪”“薪水”的詞義發展體現以它們為代表的生活物資由自給自足到配給到使用貨幣購買的經濟變遷史。無獨有偶,在英語中,相當于漢語“薪水”的salary的詞源也和生活必需品有關。salary一詞源自拉丁文salarium,在古羅馬時代,食鹽產量不高,是一種相對比較貴重的生活物資,當時甚至會將打翻鹽視為兇兆,羅馬軍隊實行按日定量配給用鹽,配給的這部分軍餉叫做salarium(由拉丁詞根sal派生而成),即鹽錢。后來,這部分軍餉被金錢代替,士兵可以用錢自行買鹽,但是salarium一詞卻保留了下來。法語借用該詞,作salarie,14世紀進入英語,以salary的形式出現,而且詞義擴展了,泛指一切工作酬金。漢語與拉丁語,雖為不同語言,造詞材料不同,但造詞思路相似,反映了人類不同族群歷史文化的異同給語言帶來的異同。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經貿詞匯的教學中,梳理介紹一些重要詞匯的詞源及其語義演變,既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詞義,也能讓他們了解背后的經貿文化,這些文化有的具有國別民族差異,有的則具有普遍性,這種根植于語言中的文化理解將會提高學習者的專業素質,降低專業學習的難度。對于母語背景的專業學習者來說,專業課程的課堂學習沒有語言障礙,課后的擴展閱讀也相對容易,但如果想要真正對本專業有深刻認識,仍然需要對重要的專業詞語有準確深入的理解。而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來說,聽懂專業課這一基本任務已是很大的挑戰,深入領會的困難更大,僅靠專業史等課程的課堂學習來培養他們的專業素質,并非易事。因此,如果專業詞匯學習作為專業課程學習的先行者或者并行者,在解決語言交流問題同時也能為專業素質培養助一臂之力,對專業學習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二、思考與啟示
那么,為了達到輔助培養專業素質的目標,在經貿漢語詞匯的研究和教學中應當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將以經貿漢語詞匯的一個核心語素“商”為例,談談我們的一些思考。
(一)應當打通古今,重視專業核心詞匯的源流鉤沉,通過探求專業基本概念的名源幫助學習者了解經貿文化和經貿觀念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是現代漢語,目標是交際,教學和研究長期以來都集中在現代共時層面?,F代漢語是歷史積淀的結果,只關照結果,勢必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語言背后的文化正是蘊藏于被忽略的所以然里面。因此,我們需要剝離語言這個文化“活化石”上的層層歷史遺跡,重現它在文化影響下不斷演進的脈絡。在這個過程中,鉤沉詞匯的歷史源流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在專業詞匯的研究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現代漢語,更要重視古今溝通。經貿漢語也常被叫作商務漢語,因為一提到經貿人們首先就會想到商業,在經貿漢語詞匯中,以“商”為語素的詞語也確實不少,比如“商人”“商業”“經商”“通商”“商船”“商法”“商販”“商德”“商場”“商號”“商戶”“商會”“商家”“商檢”“商界”“商貿”“商品”“商品房”“商品經濟”“商品糧”“商品流通”“商品生產”“商廈”“商社”“商務”“商業街”“商譽”“商戰”等等。“商”屬于經貿漢語的核心詞(語素),了解它的源流有助于了解中國傳統的商業觀念。根據資料,“商”在甲骨文時期多用作地名、人名、部族名、方國名?!对娊?#8226;商頌》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上古時代,曾有以玄鳥為圖騰的部族將“商”作為自己的稱號,歷史上的商代就是由這個部族建立。傳說商族人擅長經商,《山海經》《天問》《竹書紀年》等古籍都有記載,如《山海經•大荒東經》:“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丑亥,取服牛。”(袁珂1992:404)王亥是商族首領,他在商丘服牛馴馬,商族的農業和畜牧業得以快速發展,以致生產過剩,于是王亥帶領商族人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交易,開創了華夏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族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作“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作“商業”。對此,郭沫若(1996:18)在《十批判書》中也說:“殷人的商行為無疑是已經開始了?!吨軙?#8226;酒誥》稱妹土人‘肇牽牛車遠服賈’,肇者始也,可見在周初人的眼目中認為商行為是始于殷,大約就因為這樣,所以后世稱經營這種行為的人便為‘商人’吧?!鄙套迦说馁Q易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與外族交易,進行不同地域的商品流通,他們常常需要遷徙遠行,因此,“流通”“流動”“遠行”這樣的特點隨之蘊藏在了“商”的語義內涵里。在先秦,已經出現“商”和“通”“旅”的組合搭配:《左傳•閔公二年》:“衛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薄吨芏Y•考工記序》:“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鄭玄注:“商旅,販賣之客也?!薄吨芤?#8226;復卦》:“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薄抖Y記•月令》:“是月也,易關市,來商旅,納貨賄,以便民事?!薄奥谩北玖x為軍隊,軍隊常遠行作戰,引申有出行在外之義,“商”“旅”都具有在外遠行的特點,所以人們便將兩詞組合,指稱往來各地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上面《周易》中的“行”與《禮記》中的“來”正說明“商旅”往來各地的特征?,F代漢語中“商”最重要的義項是“商業”,經過上面的溯源,我們知道這個意義源于“商族”,表示貿易活動時具有“流通”“流動”的特征,這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對于商貿活動最基本的理解———溝通不同地域的物資有無,了解這些可以增強專業學習者對華夏早期商業活動的認識。此外,“商”在現代還有一個常用義項“兩人以上一起計劃、討論”,這個動詞義項顯然引申自“商業”,因為商業交易必須討價還價,商量出合適的價格。
(二)應當注意歷史上有競爭關系的近義詞語之間的比較,通過對比幫助學習者深入體會經貿基本概念的內涵,擴展經貿漢語詞匯和經貿知識古漢語詞匯史上與“商”意義相近的另一個經貿核心詞是“賈”,從《周禮》到《明史》,“商”和“賈”始終作為一對近義詞存在并不斷競爭。《說文解字•貝部》中認為“賈”的本義是做買賣:“賈,市也。從貝襾聲。一曰坐賣售也。”“坐”有“常駐、不動”之義,“坐賣售”意味著這種買賣行為是在一個固定的場所進行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有固定的店鋪做生意。因此,“賈”在表示和商貿活動有關的語義時,具有“居留某處”的特征。這與“商”具有的“流通”“流動”的特征迥然不同,古人將兩者的差異用“行商坐賈”來形容:《周禮》:“以商賈阜貨而行市。”鄭玄注:“行曰商,處曰賈?!保ā疤帯庇小熬幼?、停留”之義,與“坐”意義相近。)宋•范成大《石湖詩集•題南塘客舍》:“閑里方知得此生,癡人身外更經營。君看坐賈行商輩,誰復從容唱渭城。”“商”和“賈”因為語義特點不同,它們的搭配組合對象也往往不同,比如,《宋史•食貨志》中有“坐賈”“蓄賈”“鋪賈”:“商旅已算請東北鹽,元指定東京,未至者,止今所至州軍批引;其已入京未貨者,都鹽院全袋拘買鬻之,許坐賈請買碎賣?!薄叭辆煟礊樾钯Z所抑,鹽百八斤舊售錢十萬,至是六萬,商人以賤估售券取鹽,不復入錢京師,帑藏益乏?!薄叭粜猩蹋瑒t鋪賈為保任,詣京師榷務給錢,南州給茶;若非行商,則鋪賈自售之,轉鬻與茶賈。”第一例中“坐賈”有前面的“商旅”對比,指在東京固定做生意的商人,第二例中“蓄賈”指在京師囤積居奇的富商,第三例中“鋪賈”指在京師有固定店鋪的商人,鋪賈如果想要外出行商,可以用店鋪做擔保?!白薄靶睢薄颁仭边@類與居留有關的詞一般不和“商”搭配,而那些與流動有關的詞,如“行”“旅”“客”則一般不與“賈”搭配。有些表示地域的詞,如果是表明來處,則與“商”搭配,如下例中的“番商”指來自西域的商人:《宋史•食貨志》:“初制,長河西等番商以馬入雅州易茶,由四川嚴州衛入黎州始達?!比绻硎镜赜虻脑~是說明做生意的范圍,則與“賈”搭配,如下例中的“海賈”指在海上進行貿易的商人:《明史•食貨志》:“市舶既罷,日本海賈往來自如,海上奸豪與之交通,法禁無所施,轉為寇賊。”文獻中“商”和“賈”也有與同一詞語搭配的現象,但所指往往會有區別,比如《宋史•食貨志》中同時出現了“茶賈”和“茶商”:若行商,則鋪賈為保任,詣京師榷務給錢,南州給茶;若非行商,則鋪賈自售之,轉鬻與茶賈。茶商所過,當輸算,令記錄,候至京師并輸之。第一例中“茶賈”是在京師當地買賣茶葉的商人,第二例中“茶商所過”“至京師”,說明“茶商”是往來不定的,與“茶賈”固定在一處買賣顯然不同。通過與“賈”的對比,“商”的詞義特點更加明確,而且,因為“賈”的存在,我們能了解在經貿發展史中,從事貿易活動的人群因謀利方式不同而分工,溝通不同地區商品有無與囤積商品在一處銷售作為商業的兩種基本活動,在古代是有清楚劃分的。
(三)應當將經貿核心詞置于詞匯語義系統中,觀察其系統位置及歷史變化,幫助學習者把握經貿變遷發展的歷史今天,“商”在經貿漢語詞匯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歷史上,它一開始并不處于優勢地位。它最強有力的對手就是“賈”。不管是具有流動特點的“商”,還是具有居留特點的“賈”,它們的核心意義都是從事貿易活動,屬于近義詞。語言講求經濟原則,近義詞之間必然會出現競爭,要想在詞匯競爭中勝出,有兩點很重要:一是自身語義特點能否適應指稱對象的變化;一是語義包容度是否足夠強大。上古時期,“賈”比較活躍,在經貿詞匯系統中的地位要高于“商”,它在先秦文獻中有“管理市場,調節市價的官職”“商人”“購買”“價錢”等使用義項。中古開始,“賈”逐漸衰落,到近代,“賈”只保留了“商人”義,而且使用頻率很低,現代漢語“賈”只作為古語詞保留在書面語中?!百Z”的地位變遷與它的語義特點有直接關系,我們前面分析過,“賈”具有居留性,表示“商人”時,主要指在集市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商人,它的搭配組合對象也需要滿足居留一處的特征。在先秦兩漢,商業活動最主要的范圍是固定集市,地區間的商品流通遠不如集市貿易重要,所以“賈”的特點更適合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隨著時展,人們生活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交通的不斷改善使人們的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商業活動受空間限制越來越小,溝通地域有無的貿易活動越來越頻繁,即便是固定的市肆買賣,也依賴于各地商品的流通,經貿活動隨之由早期的居留性演變為流通性,這種變化在宋代以后更加明顯?!百Z”的語義優勢逐漸喪失,不再擁有核心詞地位,它原有的一些義項或隨指稱對象的消失而消失,如“管理市場,調節市價的官職”義,或陸續被其他詞語取代,如“價格”義被“價”分化,“購買”義被“買”“購”取代,“商人”義被“商”取代。到了日益國際化的現代社會,經貿活動全球化,“賈”徹底退出日常語言交際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以流通為主要特征的“商”的系統地位變化與“賈”正相反,它隨歷史發展越來越活躍,由弱勢變強勢,逐漸占據了主導。究其原因,它的語義特點更適合變化了的經貿形式固然是關鍵,但它具有極強的構詞能力這一點也保證了它在詞匯系統中難以被取代。古漢語中單音詞“商”的義項并不多,主要有“商業”和“商人”,當漢語詞匯走向雙音化之后,以“商”為中心的構詞系統卻發展得十分豐富,在與經貿相關的諸多領域,衍生出大量以“商”為語素的詞語,使隨著經濟生活不斷細化的經濟概念得到充分表達,比如:表示商貿活動者的“商人”“商販”“商戶”“商家”,表示商貿活動的“商業”“商貿”“經商”“通商”,表示商貿活動場所的“商場”“商廈”,表示商貿規則的“商法”“商德”,等等。雖然“商”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獨立運用,它的詞匯地位由詞轉變為不自由語素,但只要它還具有強大的包容度和能產性,它在經貿詞匯系統的核心位置就會保持不變。“商”“賈”在經貿詞匯系統中地位的變化,不僅僅是詞匯的變化,也是中國經貿歷史變遷的一個濃縮,我們研究它們的同時也就是在了解歷史。
三、結語
上述三點是我們對于經貿詞匯研究和教學的一些粗淺思考,至于具體的教學,仍有許多問題有待研究,比如:哪些漢語詞匯可以歸入經貿詞匯?經貿詞匯中哪些詞匯屬于核心詞語?哪些經貿詞語需要與經貿專業知識結合起來做源流介紹?教學中如何兼顧語言學習和專業知識輸入,避免語言課變成專業課?這篇小文希望能拋磚引玉,有更多的學者和教師來關注經貿詞匯與經貿專業素質的關系,推動經貿漢語的研究和教學。
作者:符渝于雅妮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