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治經濟學教學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關于改進教學內容的思考
(一)對教材內容編排模式的思考。近年來,國內高校對《政治經濟學》教學內容的改進做了很多的嘗試。從教材內容體系的編排看,目前主要有兩種教學內容體系的編排模式:一是以張維達、逄錦聚等為代表的,突破了過去傳統的“一導兩塊”式體系,即導論加資本主義部分和社會主義部分兩大塊,把馬列主義基本理論與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論糅合到一起。例如,張維達教授主編的《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其教材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導論;第一篇商品經濟;第二篇經濟制度;第三篇經濟運行;第四篇經濟發展。我校過去一直使用的逄錦聚等主編的《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四版),也基本屬于這種模式,這種教材內容編排有新意,在傳統理論中加入了一些現代經濟理論的內容,比較切合現實。但是,筆者認為也存在問題: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搞不清哪些是馬克思列寧的分析和基本原理,哪些是新加進去的有關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論,不利于學生了解掌握真正“原版”的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在內容上也顯得龐雜無序。二是仍采取過去“一導兩塊”式體系,基本沿用了過去傳統的內容編排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以比較完整地表述馬克思列寧的基本理論,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剩余價生產和分配理論、資本再生產理論、資本積累理論以及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
我校針對2012級新生采用了由程恩富、徐惠平主編的國家精品課程教材《政治經濟學》(2007年第三版),就是采取了這種內容編排模式。但是,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缺乏運用基本原理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分析,尤其是對當代西方社會經濟關系的新變化分析得比較少,缺乏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范疇對當今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分析和運用。例如,在今天新形勢下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人們爭議的焦點是什么;如何看待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資本和剩余價值問題,如何看待剝削問題;對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問題怎樣看待,壟斷形成后引起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與當今金融危機的關系等等,這些問題既切合時代,學生也有興趣,但是在教材中很少涉及,使得教材內容缺乏時代感,給人以“老一套”的印象,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認為,教材體系的編排模式各有優缺點,具體采用哪種模式的教材并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關鍵是要服務和服從于我們的教學目的。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原理,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與新問題,為以后各門專業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由于我校不能自編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論采用哪種模式的教材,都應該從教學的根本目的出發,既要保持教材的基本體系,這樣便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同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也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框框,在首先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應該盡可能多地運用于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分析上,增強課程和教學的時代感。
(二)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思考。從近些年來的教學過程和教學實踐來看,要高質量地開好這門課,筆者認為在教學內容上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第一,在商品和貨幣理論中加強對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探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理論的基礎,深入探討勞動價值論在新形勢下的表現和發展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現在人們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存在著很多錯誤的認識。例如,一說到勞動價值論馬上就具體到每一件商品上,把價值和價格完全等同;把價值增值理解為價值形成;把勞動價值論作為按勞分配的依據,等等。
因此,明確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內容和意義就非常必要。但是在現有的教材中這一塊內容都較少說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陷。同時,從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對此也是有興趣的,也有很多問題想搞清楚。第二,在資本和剩余價值理論中增加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關“剩余價值”、“剝削”問題的探討。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石。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公有制經濟中,存不存在剩余價值這個范疇?勞動力是不是商品?是否存在剝削現象?如果存在的話,如何看待?還存不存在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快速發展的動力,那么如何在今天建立一個合理的資本積累機制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第三,在壟斷資本主義部分應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以及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分析。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這期間資本主義社會有了很大的變化,主導社會的資本形態從過去的產業資本轉變為金融資本,自由競爭已經讓位于壟斷乃至國家壟斷,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了很大的變化,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也使得勞資關系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整個社會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在現有的教材中,反映和總結這種變化的內容不多,特別是經濟關系的變化篇幅也比較少,多是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的原因。例如,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到壟斷階段,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么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扒糞運動”?筆者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變化是有其內在邏輯的,從原始積累時期的剝奪小生產者,資本主義私有制取代小私有制,再到大資本私有制取代小資本私有制,進而壟斷資本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隨著生產社會化的不斷提高,資本本身的存在形式也日益社會化,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也相應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四,在社會主義部分中,應加強對社會主義經濟關系及其績效的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
因此,在社會主義部分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體現研究對象的特征。除了安排所有制等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之外,也應進行各種所有制在經濟建設中的績效分析。除此之外,既然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那么社會經濟中各所有制之間的關系,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企業與居民、農村與城市的關系等等的變化都應該成為政治經濟學涉及的內容。現有的教材在這發面的研究很少,多是對政策的解讀,教條化的描述,體現不出政治經濟學本身的特色。
二、對改進課程教學方法的思考
過去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以及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安排上都是強調學校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則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數量和質量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學生具有了越來越多的自主選擇的機會和權力。同時,現在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多,不管什么問題上網一搜,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就會洶涌而來。教師已不像過去那樣是知識的壟斷者和占有者。作為教師,如果還僅僅停留在一個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了。因此,筆者認為,作為教師必須重新定位,不僅要傳授知識,更多的要變成一個教練,從“跟我學”轉變為“跟我練”,教師更多的是一個輔助者的角色,通過教師高效率的組織,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練習,真正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從政治經濟學這門課來說,就是要通過學習和訓練,掌握概括綜合總結的能力、分析判斷的能力、辯證思維的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系統地表達、表述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圍繞這個要求設計講課內容,盡量壓縮講述、灌輸的內容,通過提出問題、案例討論等鼓勵學生參與,方法可以多樣。比如,在學習每章或節的內容之前,先設計一些分析題目讓學生記下來,并且告訴他們課程講完之后是要討論發言的,在討論時根據每個學生的發言情況現場打分。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總之,在教學方法上沒有統一之規,每個老師都可摸索出適合的擅長的方法。但是,核心是一樣的,就是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從課堂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學生自主參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質為主。
作者:史金哲單位: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