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債務規模與風險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運用2007-2016年30個省級面板數據,構建動態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權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影響,結果發現,財政分權程度的加深,可以擴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政府競爭程度的加深,可以加重地方府債務規模與風險,且隨著財政分權度的提升,這種加重效應更加明顯;財政透明度有利于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且這種控制效應隨著財政分權度的擴大而加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分權;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動態面板
一、引言
信用關系是市場經濟活動中最為基本的經濟制度,其中以政府信用表現力最為強烈,它是信用鏈條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側面體現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舉債程度、舉債能力、舉債方式,這也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就我國而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逐漸突出。財政分權作為調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權和事權的主要體制制度,對于調動地方政府的經濟自主權,實現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實行轉移支付的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和間接的影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財政收支層面的行為,也即對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和風險存在一定的作用。為此,本文將以財政分權為研究視角,構建研究框架,探析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影響,具有顯著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1)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方面,國外學者的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影響因素探析、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影響兩方面(AkaiandSato,2011;Baietal,2017),認為二者之間存在正向促進或者負向抑制的關系。國內學者有關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兩方面,線性相關關系(蔡玉,2016))和非線性相關關系(賀俊等,2017)。(2)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方面,國外學者的有關研究主要集中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分類與測度(Javadietal.,2017)、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影響(Seghezza,2015)兩方面。國內學者有關財政分權對地方債務風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兩方面,概念界定分類(劉蓉和黃洪,2012)和相關性關系(張磊,2015)。以往研究對于厘清財政分權、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相關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但仍有改進提升空間。本文構建動態面板計量模型,實證分析財政分權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影響效應,以期為從財政分權體制視角,優化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降低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提供有效政策啟示。
三、財政分權影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理論機制
(一)財政分權影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直接效應政治集權、財權上收、事權下移的模式。這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事權和財權明顯不對等,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顯著低于政府為完成中央政府交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任務所需要的財政支出資金額度,即出現財政缺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獲得的事權范圍顯著擴大了,地方政府對于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動力較強,突破地方政府財政收支預算內集權,尋求地方政府財政收支預算外分權。可以發現隨著財政分權程度的不斷擴大,地方政府舉債動機、舉債能力、舉債渠道及因為舉債引致的債務危機的可能性是不斷增大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研究假說:假說1: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條件下,隨著包含地方政府的財政分權度的擴大,地方政府舉債動機愈加顯著,債務規模和風險不斷增大。
(二)財政分權影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間接效應1、地方政府競爭視角下的間接效應有效提升經濟增長率發展地方經濟仍是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關鍵指標,但同時會參考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方面的影響。發展經濟則需要投資、消費和出口,而基礎設施若不到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較為困難。而財政分權導致地方政府財權收緊,但事權卻進一步擴大,財政壓力進一步增大,地方政府便尋求預算外分權,通過貸款和舉債獲得資金,由此可見財政分權加重地方政府因政府間競爭引致的舉債動機和舉債額度,進一步增加地方政府債務的規模風險。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說2:假說2,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前提條件下,政府競爭與地方政府舉債規模與風險均呈正相關關系,且財政分權會進一步促進政府競爭對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邊際效用。2、財政透明度視角下的間接效應在控制其他條件的前提下,財政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風險。上文提及,在當下的地方政府晉升競爭模式下,不良債務指標在2007年就被納入政府政績考核了,這在未來考核體系中的權重會逐步加大,因為一個既能發展綠色經濟,又能控制債務規模防范管理債務風險的政府團隊更為重要。財政分權模式加大了地方政府事權,地方政府想通過舉債增加財政收入,建設公共產品,只有通過提高財政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深度,利于紀檢、監察和民眾的監督,使得財政分權引致的地方政府謀求自利的機會和機會主義行為減少,政府官員腐敗行為被遏制,避免盲目政府融資投資,有針對性的調配財政資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控制債務規模,防范債務風險。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說3:假說3:在控制其他條件的前提下,財政透明度的提升有利于降低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風險,且財政分權倒逼地方政府提高財政透明度來弱化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和風險水平。
四、財政分權影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的實證分析
(一)計量模型設定以地方政府債務規模(LGDS)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LGDR)為被解釋變量;以財政分權(FIS)為核心解釋變量,納入政府競爭(GOE)、財政透明度(FID)變量,將金融發展(FIN)和土地財政(LIN)作為控制變量。考慮到被解釋變量的惰性,將其一階滯后項納入模型。
(二)計量回歸結果分析表1給出了變量的回歸結果,模型M1、M2的被解釋變量為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魔心M3和M4的被解釋變量為地方政府債務風險。Sargan檢驗數值分別高于0.05,表明工具變量的設定并不存在過度識別,工具變量的設定和使用是合理的。AR(2)檢驗數值表明模型殘差項并不存在二階序列相關。(1)財政分權與政府競爭層面。LnFIS、LnGOE及交叉項系數均為正,但系數數值和顯著性水平存在一定顯著差異,表明財政分權與政府競爭程度的加深,可以擴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且這種擴大效應隨著財政分權程度的加深而逐漸加強。原因如下,其一,財政分權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在財政收支的自主度,如此隨著財政分權程度的加深,地方政府在調配地方財政資金的靈活性就加強。其二,在考慮地方政府官員自身廉潔自律,上級紀檢部門和相關法律產生一定程度的約束,并不存在經濟尋租和政治尋租的行為。其三,特有的財政管理體制下,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之間不僅只有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特征,為縮小貧富差距,中央財政會向貧困地區提供轉移支付專項支出。其四,政府競爭程度的加深,極大的刺激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手段發展經濟,甚至會放松監管,加大政府債務規模,并且財政分權程度越大,地方政府透過財政政策來干預經濟獲取政治資源和政績工程,直接或間接的誘發了隱性地方政府債務的產生。(2)財政分權與財政透明度層面。LnFID及其與財政分權的交叉項,系數均為負,表明財政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把控和優化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與風險。原因如下,財政透明度層面的主要原因如下,財政透明度反映的是地反政府對于財政信息的公開透明程度,較高的透明度可能由于有效的監管機制,也有可能是財政信息的基本運行機制。就前者而言,有效的監管監督機制,有利于地方政府財政收支部分信息的公開透明,這一方面是讓政府財政的工作直接接受群眾的監督,另一方面是給自身施加潛在的輿論壓力,規避可能存在的政治尋租和經濟尋租行為。就后者而言,在這種運行機制下,地方政府同樣擁有相對較為靈活的調動財政資金,但對于財政資金的合規合法性則提高的要求和監管力度,間接保證了運行下的財政收支均是考慮中長期政策影響下的政府決策,間接的控制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張速度。
五、政策建議
其一,注重區域差異,合理設定財政分權度。內容方面,應該是中央政府應明確各級地方政府之間的財權和事權的責任內容與可變動范圍,建立起規范、科學、合理的中央財政到地方財政之間的轉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地方兩級財政關系。制度方面,加強針對地方政府財政收支預算、預案的事前論證,執行財政收支預算的事中監督,核算財政收支預算的事后審計。延長財政預算收支政策效應評估周期,增設可變動的考核指標,倒逼地方政府相關機構合理設定財政分權度。其二,優化政府績效考核指標,弱化地方政府間競爭。將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等財政問題納入其中,又或是將其他社會文化生態建設中的核心指標均納入其中,設定動態權重考核體系,并不明確的傳遞地方政府有關其考核指標的重要程度,防止其“鉆空子”,由此便可以弱化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倒逼政府在進行行政決策時更加全方面的思考問題,謀求合理科學的決策。其三,推動財政信息管理體制改革,增強地方財政透明度。改革進程方面。設立與信息管理體制改革的先行試驗地區,通過審計考核政策評估專家認定權威鑒定之后再行推廣到其他地區,但要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和財政信息管理體制進行設定。內容方面。針對必須公布的財政信息實時更新與信息接收終端,諸如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對于投資者、社會群體急切關心但又不變公布的財政信息,應該設定合理的查詢管理方案,允許其通過規定流程進行查詢,且要簽署一定的法律文書,以保證信息安全和責任合法劃分。
作者:馬原馳 單位: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