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心鎮發展現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統計科學與實踐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人口集聚率全面提升1.行政基本情況。據中心鎮經濟社會發展統計監測調查年報,截至2013年底,全縣4個中心鎮行政區域面積694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占行政區域總面積2.9%。中心鎮建成區涉及村(社區)19個。2.人口集聚率上升。2013年末,全縣中心鎮鎮域常住人口20.49萬人,比上年增加1.41萬人,增長7.4%。建成區常住人口10.72萬人,比上年增加1.53萬人,增長16.6%。人口集聚率52.3%,比上年的48.2%增加4.1個百分點。全縣中心鎮鎮域人口密度為295.2人/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密度為5359.9人/平方公里。3.從業人員產業比重優化。中心鎮吸納人口就業功能不斷增強,2013年中心鎮擁有從業人員13.18萬人,比上年增長1.9%。其中第一產業2.75萬人,第二產業6.93萬人,第三產業26.6萬人,一、二、三產從業人員的比重由上年的21.4∶51.8∶26.8優化調整為2013年的20.9∶52.6∶26.6。
(二)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桐廬中心鎮發展質量逐漸提高,經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收入不斷增加,拉動經濟能力明顯增強,分水鎮進入全省小城市試點鎮行列。1.農村經濟平穩發展。2013年桐廬中心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33.58億元,比上年增長14.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77億元,比上年增長5.9%;截至2013年底,中心鎮擁有現代農業園區面積14810畝,比上年增加9.2%;農業龍頭企業26家,比上年增加3家;規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10個,比上年增加3個;流轉農村承包土地面積3.59萬畝,流轉率38.6%,比上年增加4.6個百分點。2.工業經濟不斷增長。2013年末,桐廬中心鎮共有工業企業3850家,比上年增加8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1家,比上年增加5家,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183.91億元,比上年增加7.2%,實現增加值40.37億元,比上年增加10.8%。2013年末全縣中心鎮工業園區面積合計11平方公里,入駐企業982家,園區工業增加值46.97億元,比上年增加1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7家,比上年增加3家,實現增加值23.99億元,比上年增加6.1%。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家數和增加值分別占中心鎮規上工業的66.5%和67.9%。3.投資規模有所擴大。2013年,全縣中心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68.45億元,比上年增加25.9%,其中限額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59.99億元,比上年增加26.2%;按投資來源看,中心鎮限額以上投資中,企業投資34.97億元,占58.3%,是限上投資主體,政府性投資17.04億元,其他投資7.98億元,分別占28.4%和13.3%。4.服務產業快速發展。2013年末,桐廬中心鎮共有服務業個體戶8658戶,比上年增加4.1%,服務業企業1129家,比上年增加4.5%。其中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40家,比上年增加17.6%,營業收入33.96億元,比上年增加83.1%;大型商場(商貿綜合體)13個,比上年增加4個,營業面積7.9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5.9%;三星級以上賓館6家,比上年增加1家。5.財政收入逐年增加。2013年,全縣中心鎮財政總收入13.49億元,比上年增加19.6%,其中:稅收收入11.24億元,比上年增加19.8%。6.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2013年,桐廬中心鎮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50元,比上年增加14.3%。
(三)社會事業蒸蒸日上隨著桐廬科教文衛事業投入的加大,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設施進一步完善,實現了鄉鎮敬老院、衛生院、中小學校、文化站等全覆蓋。2013年全縣中心鎮擁有小學13所,在校學生總數9834人,教師總數620人,每個老師負擔學生人數15.9人,比上年減少1.9人;學前教育普及率達98%,比上年增加1個百分點;建成區義務教育集聚率(在建成區就讀的中小學生占全鎮比重)達98.8%,比上年增加2.8個百分點;同時,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長,休閑文化廣場建設悄然興起,2013年全縣中心鎮擁有體育場館7個,與上年持平;圖書館、文化站38個,比上年增加2個。近幾年桐廬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開始推行城鄉統一的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統籌層次全面上升。2013年,全縣中心鎮敬老院福利院個數4個,共收養老人364人,平均每個敬老院收養91人;城鄉居民醫療人均籌資水平達到510元,醫保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補償率提高到70%,住院補償最高支付限額為10萬元,超過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6倍。中心鎮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98.3%,與上年持平;城鄉居民養老、醫療參保率97%,比上年增加1.7個百分點。
(四)社區環境明顯改善桐廬縣提出了“一個目標、五大桐廬”的奮斗方向,即圍繞建設中國最美山水型現代化中等城市,全力打造“風景桐廬、低碳桐廬、人文桐廬、開放桐廬、幸福桐廬”。圍繞建設“風景桐廬”,形成了“桐廬最大的優勢是生態,最大的特色是山水”的共識。堅持以景區的理念規劃整個桐廬,以景點的要求建設每個鎮村,提出了“美麗鄉村全覆蓋”的要求并付諸實施,中心鎮社區環境不斷優化。2013年全縣中心鎮建成區內城市道路172公里,比上年增加25公里,增長17.0%,其中數字化管理的城市道路54公里。擁有公共停車場泊位2618個,比上年增長38.5%。中心鎮建成區綠化地面積454.8公頃,比上年增長29.6%,平均綠化覆蓋率24.5%,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飲用水達標率達100%,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4.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在居住方面,中心鎮面貌日新月異。截至2013年底,桐廬中心鎮建成區現有商品房總面積17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8%,其中當年竣工商品房面積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6%,當年在建面積3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9%;建成區現有保障房總面積1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4倍,其中當年竣工保障房面積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6%,當年在建面積3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3%;建成區當年農房改造面積20萬平方米,農村宅基地換城鎮住房戶數937戶,比上年增長11.5%。
二、桐廬縣中心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困難
(一)中心鎮規模偏小鎮區人口達到一定規模,才能發揮經濟中心對鎮域經濟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從平均規模上看,桐廬縣中心鎮的行政區域面積為694平方公里,平均常住人口為51214人。與全省小城鎮建設要求相比,桐廬縣中心鎮規模偏小,社會需求不旺,難以形成有影響力的市場,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十分有限,聚集人口能力不強。
(二)產業支撐薄弱產業集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心鎮經濟繁榮的基礎。目前桐廬縣的中心鎮工業經濟以“散、弱、小”的資源粗加工型企業為主,工業化水平較低,不能有效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缺乏有力的產業支撐和帶動。城鎮載體功能和帶動作用不強,是目前中心鎮發展的最大瓶頸。
(三)用地調整難一是用地規劃和用地計劃的制約。因不能逾越基本農田保護區這根紅線,同時,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用地納入地方年度用地計劃,因此每年用于鎮區建設的土地微乎其微。二是土地流轉的制約。因土地調整不可能用行政措施強行推行,土地流轉和用地跨村調整工作很難開展。三是土地性質的制約。由于受農村宅基地使用政策和房屋產權證發展政策的限制,部分集中居住點房屋和農民安置房無法向農民發放宅基地使用證或房屋產權證,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參與中心鎮建設的積極性。
(四)資金籌措難中心鎮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拆遷、復耕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目前主要還是以政府直接投資為主導建設,由于中心鎮自籌建設資金有限,而上級財政對中心鎮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極大地影響了中心鎮建設的進度。(五)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發展滯后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存在著明顯的二元化現象。在縣城基礎設施建設依靠政府投資,近幾年建設步伐越來越快。而農村道路、交通、公共設施相對落后于城區。其次是教育、衛生事業的差距,突出表現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農村執業醫生相對較少,技術力量薄弱,醫療衛生條件較差。農民就醫難的現象依然存在。
三、推動桐廬縣中心鎮發展的建議
加快中心鎮建設,是桐廬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的重大舉措,對于桐廬實施經濟結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縮小城鄉差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轉變觀念,樹立新型城鎮化意識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四化同步”的新型城鎮化目標。因此,在推進中心鎮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要轉變觀念,體現以人為本、堅持城鄉統籌、調整優化城鎮布局、完善城鎮功能等指導原則,消除城鎮化的“形象工程”誤區,樹立城鎮化是“經濟工程”的現念;堅持經濟發展與城鎮化相互促進,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發揮城鎮規模集聚效應。
(二)加強規劃,明確桐廬中心鎮城鎮化方向把中心鎮建設作為今后一段時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強化規劃的引領,明確桐廬的城鎮化方向。一是規劃要有超前性,起點一定要高。二是要保持連續性,貫徹“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思想。三是規劃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四是規劃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切忌千篇一律。應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對規劃的實施管理一定要嚴格,規劃需要調整的,要按照程序進行審批。要加強對中心鎮建設的規劃指導,嚴格按規劃進行建設。要因地制宜,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步實施,要建一片成一片,提高投資效益。
(三)創造條件,提高中心鎮集聚吸納能力實現人口城鎮化是中心鎮進一步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以居住地確定落戶地點,以現行職業確定身份的戶籍管理制度。二是探索中心鎮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進入中心鎮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三是要加快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市交通、電力電信、供水、供氣、垃圾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全面對接。四是要突出產業支撐。按照產業化、城鎮化互動并進的思路,逐步壯大分水制筆、橫村針織、富春江機械制造和江南鎮金屬壓延循環產業塊狀特色經濟。五是積極培育和完善勞動力市場。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增加進城農民就業機會、擴大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務工人員就業能力等,吸引和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有序地向中心鎮流動。
(四)調整產業,增強經濟對城鎮化的帶動能力首先,對中心鎮的產業結構進行更新,增強商貿、金融、知識創新中心功能,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創意經濟等新型產業經濟,進一步增強中心鎮集聚力和輻射力。其次,根據桐廬中心鎮特點,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如江南鎮積極發展旅游產業,打造古風民俗風情帶;富春江鎮積極推進富春江(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建設;橫村鎮推進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五)強化經營,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一是加大項目爭取力度。要按照國家的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結合中心鎮特色和優勢,充分運用有關優惠政策,想方設法得到國家的扶持,積極向上級爭取用于中心鎮公益性項目建設的專款。二是出臺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各類資本到中心鎮投資創業。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把激活民間資本、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等措施與中心鎮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招商引資,進一步把規模做大,把企業做強,把基礎設施做優吸納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園區發展,壯大桐廬中心鎮建設的經濟實力。三是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在城鎮化過程中,積極開展土地整理,盤活土地存量,節約用地。為了使土地流轉健康有序地進行,政府要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引導農民宅基地有序流轉。四是加強中心鎮的管理工作,不斷提高城鎮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與中心鎮規模及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綜合管理機構,實施綜合管理統一執法。加強中心鎮的凈化、美化、亮化、綠化工程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不斷提高桐廬中心鎮的城市化水平。
作者:王樟云吳國飛單位:國家統計局桐廬調查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