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的經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統計科學與實踐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國外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日本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帶來一系列影響,并引發了很多的問題,使日本從二戰后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逐漸進入20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時期,并在1991年至1995年引發銀行危機(圖1)。韓國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也有利有弊。1980-1985年間的銀行私有化大大提高了銀行的利率自主權,但同時也出現了現實與計劃背離的副作用,如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使銀行的競爭能力下降;又如1998年,高利率使得貸款企業倒閉幾率和銀行壞賬累計額上升;金融機構倒閉現象多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需要通過兼并、重組來救助(圖2)。美國商業銀行數量在1986年利率市場化改革完成后急劇減少。英國在1973年業因銀行壞賬增加、客戶擠兌而引發了“二級銀行危機”。為應對利率市場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美國和英國的商業銀行在經營模式、業務結構、收入結構等各個方面進行了經營策略轉變(表1)。
二、國外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的策略
1.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在美國利率市場化中,花旗銀行將零售業務和批發業務分設,大力發展零售業務。提出“花旗永不休息”24小時全天候服務的理念,啟用ATM并成立信用卡中心,改善商業銀行的零售業務形象、加快發展。目前,花旗銀行為全球1億客戶提供廣泛的金融產品服務,零售業務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的60%左右。富國銀行重視發展高質量、高利潤的零售業務,2013年富國銀行凈利潤比上年增長16%,是凈利潤最高的美資銀行;利息收入為非利息收入的1.2倍;凈息差3.39%,遠高于凈利潤排名第二的摩根大通(約2.2%)。這些表明高質量的零售業務具有高利潤的發展前景。
2.加快中間業務發展在美國利率市場化中,商業銀行將經營業務重心從傳統的存貸利差轉向產品和服務創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長成為主要收入來源。非利息收入占比從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1%,而利息收入占比則從1979年的81.75%下降到2000年的56.89%。表明美國銀行業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調整業務結構,提高了盈利能力,更培養了核心競爭力。在英國利率市場化中,商業銀行通過發展中間業務,使得銀行收入結構向多元化發展。1988年到1996年間,非利息收入占比從32.3%穩步提高到46.0%;證券資產占比從7.6%迅速上升到20.0%;而貸款占比則從64.6%明顯下降到51.7%。
3.積極發展小微貸款在英國利率市場化中,匯豐銀行重視發展小微企業貸款,目前匯豐銀行在英國小微企業信貸占有率為20%。在美國利率市場化中,富國銀行大力發展小微企業貸款,于1989年創立小企業貸款部,專門服務于收入低于1000萬美元的小企業客戶;于1994年創建“企業通”,集中向年銷售額低于200萬美元的微企業客戶提供貸款服務。富國銀行通過小微企業貸款,不僅獲得了高額的利息收入,還進行交叉銷售,帶動了投資理財、養老保險、交易匯兌等中間業務的發展。
4.著力拓展社區銀行在美國利率市場化中,富國銀行為了拓寬服務渠道,大力發展社區銀行。由于社區銀行具有獨特的市場定位,專門服務于議價能力較低的居民個人和小企業客戶,銀行可通過低于大企業客戶的利息價格吸收存款,減少資金成本,并發展成為主要利潤增長點。2013年富國銀行三大業務(社區銀行、批發銀行、財富經紀與退休金管理)的凈利潤中,社區銀行業務的絕對規模最大,為批發銀行業務的1.57倍;增長率(21.35%)為批發銀行業務增長率(4.62%)的4.62倍。表明大型商業銀行可積極利用其自身優勢,成功發展社區銀行業務。
5.穩步推進綜合經營各國利率市場化中的綜合經營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各國金融業實現了從分業到混業的轉變。如英國在利率放開的同時從分業轉變為混業經營;日本從1997開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業聯合兼并,開展證券、信托、保險業務;韓國在利率市場化中,金融業實行聯合兼并,并積極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提升經營管理能力;美國從1999年開始確立全面綜合經營。二是各國的商業銀行先后展開了綜合經營的模式轉變。如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通過綜合經營提高市場占有率;花旗集團、匯豐控股等通過綜合經營利用商業銀行已有的經營網絡進行交叉銷售、延伸服務,以滿足客戶綜合性服務需求、提高客戶粘性;摩根大通以企業客戶為服務對象,商投聯動發展,形成包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資產管理等業務的“一站式”對公金融服務,提高了業務回報并分散了經營風險。
6.創新資產證券化美國的資產證券化在利率市場化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到1985年5月私人部門已可以參與發行以汽車貸款為基礎資產的資產支持證券。2013年2季度美國債券市場各類資產支持證券占總存量比重達到66.7%。資產證券化能夠解決金融業發展中的許多難題,如期限錯配、金融脫媒、資本不足等,并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加資產的流動性、降低融資成本、增加收入來源、剝離風險資產、提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改善財務比率、提高資本使用效率等。綜上所述,在應對利率市場化下存貸利差縮窄、利潤減少、競爭壓力大、市場份額分流等金融環境變化時,各國商業銀行都根據自身特點,從業務結構、產品創新、經營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了各具特色的經營對策,如大力發展零售業務、加快中間業務發展、積極發展小微貸款、著力拓展社區銀行、穩步推進綜合經營、創新資產證券化產品等。雖然其中的一些經營策略在短期內產生了消極的副作用,如投資風險加大、不良貸款率上升、商業銀行倒閉等。但從長遠發展來看,能夠利用好利率市場化的契機、提高商業銀行的整體水平,就能獲得長足發展,同時優化金融環境。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當下,我國銀行業經營環境恰恰遇到了現實整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一方面要應對經濟結構調整中給銀行業帶來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要積極適應市場化改革,內外部環境對商業銀行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為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認真研究、學習、借鑒國外優秀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經驗,主動作為。
1.更新理念,明確定位按照以變應變的原則,主動對標國際“好銀行”,樹立存款立行、以利潤為中心、主動適應市場等理念,結合自身的人員、機構、資金、系統、產品、客戶、經營等七大要素和資源,突破目前銀行機構間戰略、產品、機構、服務、收入結構、治理結構、創新、機制、文化等九大“同質化”壁壘,真正實行差異化、特色化的經營策略。以客戶為中心,細分市場的不同需求,不斷推出新的服務,滿足客戶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妥善處理創新、效率、風險的關系,明確分工授權,可能下放業務審批權,縮短決策流程,提高內部運行效率,增強競爭發展能力。
2.優化策略,轉型發展整合內外部資源,以培育和挖掘核心客戶群體為主線,以集約化、精細化管理為手段,加快轉型發展,促進在規模、質量、效益、服務上的新突破。大力發展零售業務、中間業務,優化業務結構和收入,實現板塊均衡發展。優化客戶結構,提高客戶結構中優質客戶的比重。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的服務和支持。優化渠道結構,合理布局網點,積極拓展社區銀行,大力發展電子銀行。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以及當地的市場發展空間,實行一地一策,增強與當地經濟的緊密度。讓能發展、可發展、會發展的地區,優先發展。優化營銷模式,建立和完善綜合客戶經理激勵約束機制,實現銀行各項業務的協調發展,實現銀行和客戶的共贏。
3.加快創新,強化管理提升創新發展能力,認真研究社會對銀行的服務需求,主動探索,積極嘗試,加大管理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機制創新力度,增強產品適應性,增強客戶體驗。提升產品定價能力,提前適應利率市場化大趨勢的要求,加大對中小企業、微小企業和個人銀行產品開發能力和專業服務能力,在服務社會經濟的同時,努力提高銀行服務的經濟增加值。提升把握機遇能力,增強對政府、監管部門政策的解讀能力,更好地把握經濟金融走向和趨勢,抓住發展的機遇。提升科技支持能力,加強數據分析,加大信息技術對產品的開發、業務流程的改造和完善的支撐。提升和諧發展能力,商業銀行及各級分支機構要主動化解各類矛盾,努力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發展環境。提升風險管控能力,切實加強資產負債管理,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努力發展成為有一流的經營業績,為投資者和監管當局所滿意,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有良好的內控機制和管理水平,有超越其他對手的經營理念和發展策略,以及有令各類客戶滿意的服務質量等的“好銀行”。
作者:楊攀單位:上海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