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脆弱區產業結構演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疆農墾經濟雜志》2014年第五期
一、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區域產業類型劃分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系數的確定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相互聯系或組合方式的體現形式。本文根據不同產業的性質及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方式和作用強度的不同,在三次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區域產業結構劃分為以下9種類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及其他產業,各產業內涵、主要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影響系數見表1。
(二)計算區域產業結構的總體生態環境影響指數根據表1的分類,把各時期不同產業類型相應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與其產值比例進行加權求和,可以得到各期區域產業結構的總體生態環境影響指數,它表示區域中一定的產業結構比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總體影響和干擾狀態。具體計算公式如下:式中IIISNE(t)表示t時期區域產業結構的總體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Sit為第i類產業t時期的產值占當期總產值的比例,Ei為第i類產業的生態環境影響系數,i為本文在三次產業基礎上細分的9類產業,從1-9分別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和其他產業,n為所分類產業的個數,本文中n的值為9。
(三)計算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隨著不同時期產業結構的調整,由某一時段中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效應的變化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式中SE表示區域中某一時段產業轉型的生態環境效應變化幅度,IIISNE(t1),IIISNE(t2)分別表示t1,t2時期區域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當SE值大于0時,表明該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惡化,當SE值小于0時,表明該時期產業結構的變化引起了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比較IIISNE在不同時期數值的差異,就可以動態定量評價區域產業結構變化所引起的生態環境效應。(四)資料基礎及數據來源本文原始數據均來自1981年~2013年的《新疆統計年鑒》,其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產值比例由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部門產值數據計算得出。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新疆產業結構變化1.三次產業發展軌跡。1980年以來,新疆經濟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三次產業產值占新疆GDP總產值的比重如圖1所示,三次產業結構變化特點為:第一產業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由1980年的40.4%下降至2012年的17.6%,1990年~1993年這4年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幅度在2.5%左右,樣本期33年間第一產業比重雖在個別年份有回升現象,但總體趨勢為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中有升,在2003年之前基本穩定在35%左右,2003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2012年第二產業比重已增加至46.4%,是三次產業中占GDP總產值比重最大的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從1980年~2002年呈逐年上升趨勢,從1980年的19.3%上升至2002年的最大值42.2%,在某些年份甚至超過第二產業的比重,但在2002年之后開始下降,由2002年的42.2%下降至2012年的36%??傮w來看,新疆產業結構經歷三次重大轉折,1980年~1991年呈現“一二三”結構,1995年~2003年呈現“三二一”結構,2004年之后呈現“二三一”結構,可以看出,新疆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符合佩蒂-克拉克定律。2.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發展變化軌跡。本文在三次產業結構劃分的基礎之上,對各產業內部結構又作了進一步細分,細分后的各產業產值占新疆GDP總產值的比重及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具體來看,第一產業內部包含的四類產業中,種植業和畜牧業產值所占比重呈明顯優勢,1980年~2012年這兩類產業合計產值占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在90%以上,林業和漁業產值比較穩定。在第一產業總產值呈下降趨勢的大背景下,內部結構的變化也比較顯著,總體都為下降趨勢,其中種植業產值占GDP總產值的比重變化最為顯著,從1980年的30.54%下降至2012年的13.39%,其次為畜牧業,從1980年的8.69%下降至2012年的3.76%,林業的下降幅度較小,從1980年的1.13%下降至2012年的0.33%,漁業產值比重有小幅的上升,從1980年的0.04%升至2012年的0.12%??傮w來看,第一產業內部各產業產值所占比重第位次沒有太大變化,樣本期間均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第二產業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到2012年已成為新疆三次產業中產值比重最大的產業,其內部包含的三類產業中,重工業變化幅度最大,占GDP比重從1980年的19.25%上升至2012年的33.5%,雖然在1980年到1991年有小幅的下降,但1991年以后上升幅度明顯加劇,到2012年成為本文所細分產業中占比最大的產業,輕工業占比在樣本期內總體呈下降趨勢,由1980年13.65%下降至2012年的4.5%,建筑業比重在1980年~1990年穩定在7%左右,而在1990-1992年上升明顯,之后逐漸穩定與8.5%左右,1998年為一個轉折點,之前輕工業比重大于建筑業,之后建筑業比重超過輕工業。第三產業比重整體穩步上升,占GDP比重僅次于第二產業,本文把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運輸業從第三產業中單獨劃分出來考察,從圖2中可以看出運輸業占GDP比重在樣本期內呈倒“U”型,最大值出現在2000年,其他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第三產業占比呈上升趨勢,至2012年已成為除了重工業之外占比最大的產業。
(二)產業結構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根據前文研究方法中的計算公式得出1980年~2012年各年新疆區域產業結構變化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IIISNE)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1980年以來新疆產業結構的生態環境影響指數的平均值為2.99,按照表2給出的分級標準應該處于中等水平。從圖形的總體趨勢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80年~1991年,該階段IIISNE呈下降趨勢,均值為2.97,年均SE水平為-1.01%,說明此階段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主要是因為生態環境影響系數較大的第一產業內的種植業和第二產業內的輕重工業及建筑業產值比重都呈下降趨勢,尤其的種植業的下降幅度尤為明顯,這直接減少了生態環境的壓力,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階段為1992年~2002年,該階段IIISNE呈波動狀態,其均值為2.92,年均SE水平為0.29%,說明此階段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利于生態環境改善,但程度較輕。這是由于1995年后,第二產業的比重開始超過第一產業,而第二產業在三次產業中是對生態環境影響是最大的,重工業和運輸業產值比重在此階段都呈上升趨勢,尤其重工業上升趨勢明顯。第三階段為2003年~2012年,該階段IIISNE呈上升趨勢,其均值為3.11,年均SE水平為0.73%,說明此階段產業結構的調整惡化了生態環境且程度比較嚴重。2004年之后,新疆三次產業演進為“二三一”結構,對生態環境影響最為嚴重的第二產業占比最大,而其中重工業的比例迅速增加,成為本文劃分所有產業中比重最大的,其生態環境影響指數也是所有產業中最大的,兩者加權計算后使得此階段IIISNE指數為三階段中最高的,年均SE水平也最為顯著,產業結構的演進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增大了生態環境的壓力。四、結論及政策建議本文以西部生態脆弱區新疆為例,參考以往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從產業結構演進的角度出發,運用區域產業結構的總體生態環境指數IIISNE,定量評價了新疆33年(1980年~2012年)以來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結果表明:(1)新疆三次產業結構正在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演進,樣本期間經歷了三次明顯的轉型,至2012年新疆三次產業結構已形成“二三一”的格局,但與全國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未能實現代表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的“三二一”結構。(2)受新疆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影響,三次產業內部結構特色明顯,第一產業內部種植業和畜牧業占絕對優勢,第二產業內部重工業發展迅速,產值不斷增加。(3)1980年~2012年新疆產業結構演變的生態環境效應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基本以10年為界限,產業結構的變動在樣本期的最初10年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優化,中間10年隨著第二產業的發展特別是重工業的迅速崛起,這種趨勢逐步減弱直至消失,最后10年新疆工業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產業結構的演變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增大。根據以上分析和所得出的結論,為減小因發展經濟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實現新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樹立產業結構調整與生態系統相和諧的理念。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加大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力度,摒棄一味追求產業數量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增強產業轉型與生態系統的協調性。(2)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構建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再生資源和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產品—廢棄物—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轉型。
作者:劉懷旭江麗單位: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