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城市帶的戰略構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疆農墾經濟雜志》2014年第五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科技創新是社會文化形態演進發展的催化劑,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發展必將推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伴隨著以網絡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傳統文化產業發生巨大變革,不斷推陳出新———聲光電技術革新給舞臺演藝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說,數字化技術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撐手段。新疆在歷史上是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和“三大語系”的唯一匯合之地,文化悠久,資源豐富。構建新疆“天山文化城市帶”的目的在于貫徹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圍繞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新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立足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特色和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結合天山北坡經濟帶和天山南坡產業帶的“兩帶”布局,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圍繞環天山特色文化資源,發揮優勢,分類指導,以率先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方式轉變為動能,拉動東起哈密西至伊寧的天山北坡經濟帶和東起庫爾勒西至阿克蘇的天山南坡產業帶的全新發展,大力推進區域優勢互補、相互拉動、共同跨越發展,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天山特色文化創意中心城市,增強對全疆乃至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初步形成全區產業分工合理、聯動發展的一體化戰略格局,以此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發展實力。
就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如果把經濟、政治形容成血肉與骨骼的話,那么文化就是靈魂。現代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方向,以愛國主義和時代精神為特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傳承和提升區域特色文化,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適應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文化;現代文化的核心就是引領人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實現人的現代化和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張春賢同志在新疆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現代文化引領,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進新疆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大區轉變,為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強大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動力。因此,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是新疆在新時期、新階段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命題;它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問題。以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為標志,新疆進入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時期。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大力加強現代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的教育、凝聚、鼓舞和引領作用,在全社會形成最基本的價值認同和最廣泛的社會共識,構建起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核心價值體系,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族人民的精神和力量,激發創造活力,推動科學跨越。歷史上的新疆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東西方文化在此交融薈萃,有著厚積千年的發展歷史與異彩紛呈的多民族傳統文化。在新疆現代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相統一,挖掘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創造性吸收和融合新疆多民族文化資源,實現區域優勢傳統文化和時展要求的有機結合,實現民族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從而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文化優勢、戰略優勢,大力發展并形成一體多元、融合開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文化。
現代文化建設是當代新疆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打造而成的“天山文化城市帶”,著眼于新時期、新階段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的重大戰略抉擇,深度挖掘天山特色文化的豐富內涵,以打造天山文化主題館這一文化金牌,力促“天山文化城市帶”成為推動新疆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就業創業、提升新疆文化實力與競爭力的經典范例。利用數據化技術優勢,在天山天池景區建設實景展演示范基地,在天山文化主題館內外實現交互空間體驗和音效、影像與載人裝置同步控制、空間設計與文化創意相融合的聲光電多維空間綜合展演,并形成可復制的文化主題實景互動展演;以天山文化主題館為中心建造天山天池文化產業園,實現產學研有效互動和綜合聲光電技術展演落地示范,初步形成新疆文化互動展演的運營模式和可復制的旅游演藝新業態,從而形成以“天山文化城市帶”聯動東起哈密西至伊寧的“天山北坡經濟帶”與東起庫爾勒西至阿克蘇的“天山南坡產業帶”全新發展,共同推進區域文化和經濟優勢互補、相互拉動與新疆跨越式發展。
二、建設新疆“天山文化城市帶”的必要性
(一)新絲綢之路建設文化科技中心的戰略需求按照“將絲綢之路精神發揚光大”的要求,繼承古絲綢之路不同文化相互尊重的精神,中央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洲際經濟合作一體化新型戰略構想,為新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八個國家接壤,與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遙遙相望,是連接中國與中亞、南亞乃至東西歐的重要地位。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總體空間格局上,新疆是連接北、中、南三條大通道的交匯之地,又處于東西兩大經濟圈(亞太經濟圈、歐洲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樞紐,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的多重優勢。自古以來,新疆就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新疆遠離中國經濟發展重心,在中央的經濟版圖中處于劣勢地位,致使新疆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及中部地區。近年來,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逐步實施,新疆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新疆一躍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和重要門戶。目前,新疆利用向西開放的地緣區位優勢,同周邊國家的科技與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立了良好基礎,承擔了大部分國家層面的與中、西亞國家開展國際經濟、科技及文化合作的任務,建立了雙邊、多邊的科技展覽、成果推介、人員培訓等合作交流機制,新疆與中、西亞鄰國的多項合作已進入了最佳時期,需要引導科技合作模式的戰略升級,推動科技合作向更寬的領域和更深的層次發展。根據新疆自治區“十二五”發展規劃,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新疆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科技與現代文化產業、旅游業等產業,并以全國科技援疆為契機,加快自身技術創新、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與此同時,為增進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相互了解、信任與文化交流合作,急需創建有利的人文發展軟環境。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新是軟環境、軟實力的最優展示,而文化科技創新的一種策略是通過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文化和科技企業聚集在一起,構建一個相互協同的產業聯盟,選出一個主體,共同探討產業發展的模式,在合作過程中不斷創新,形成持續的創新發展格局。新疆天山以世界級的自然景觀和多民族融合的人文資源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這對新疆天山旅游文化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全疆鐵路旅客到發量4000萬人次,烏魯木齊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由2009年的657萬人次快速增長到2011年的1080萬人次,成為全國第17個跨入“千萬級”的大型機場;全疆旅客吞吐量1422萬人次。借助持續升溫的新疆旅游,緊緊天山文化旅游資源和天山山脈沿線的自然景觀,打造富有天山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群,以游客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文化需要為突破口,以特色文化產品和旅游品牌形象大力開展新疆區域旅游文化展示活動,不斷挖掘天山特色文化內涵,打造“天山文化城市帶”文化品牌,提升區域文化產業布局升級。通過對天山文化內涵的挖掘與不斷提升區域旅游的文化品位,使新疆環天山自然景區的特色文化旅游得到了全方位的立體展現,不斷強化區域文化科技的領導力,不斷完善新疆一體多元的文化科技發展功能,力爭把新疆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的文化科技中心。
(二)城市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需要文化具有繼承性、歷史性,也具有創新性和時代性。城市既是人群密集的生產、生活和勞動的中心,也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的區域標志。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打造的“天山文化城市帶”,突顯區域中心城市的支撐、帶動與輻射作用,強調新疆文化的新坐標———天山文化在新疆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引領作用,按照布局合理、突出特色,以“一帶一心十城”為路徑,逐步提升城市特色文化產業競爭力。目前,我國旅游市場正在向休閑度假的深度體驗方式轉變,旅游演藝業對整個旅游區市場的開發、產業結構的調整及地域文化的傳承與開發等作用愈來愈明顯。隨著中央進一步加大對新疆的支持力度,國家提出將新疆建設成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1年新疆旅游業快速發展,前三季度,全區累計接待入境旅游者103.57萬人次,創匯3.6億美元;接待國內旅游者2975萬人次,國內旅游總收入327億元;旅游接待總人數3078.5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51億元人民幣。按照新疆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到2015年要達到接待國內外游客8000萬以上、旅游總收入突破850億元。隨著新疆旅游產業的逐步完善,“天山文化城市帶”擁有的豐富文化資源亟待以一種適宜旅游產業模式得以保護與傳承。近年來,旅游演藝業因其業態的持續創新與對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已在全國各大、小旅游景區內迅速發展,對地方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就業人數的增加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自2004年《印象?劉三姐》公演以來,國內旅游市場上已出現了兩百多臺旅游演藝產品,并且這個數字仍在不斷變化中。以實景演出為代表的結合聲光電等高新技術進行提質升級的旅游演藝產品,已成為旅游區發展的新興增長點。在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框架內,旅游開發與民族區域特色文化保護難以兼得,而基于產品開發、營銷策略、技術創新、資源優化、產業集聚、產業融合等方面實現創新交錯融合而發展起來的旅游新業態,可以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新疆特色文化生產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培育新的文化業態,增強新疆文化的發展活力。結合新疆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現狀,天山天池景區能夠實現天山特色文化實景互動展演集成技術的應用示范,進而在“天山文化城市帶”中進行推廣,打開新疆旅游演藝業態發展的新局面。
三“、天山文化城市帶”產業新業態的構建
(一)天山天池文化產業園的示范與推廣天山天池文化產業園的功能定位:天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天山特色文化旅游互動體驗、旅游品牌的研發與運營。通過對天山文化資源的挖掘與綜合展演關鍵技術應用,打造天山休閑、度假、會展、購物、娛樂、創意文化展示等為主要業態,充分發揮天池文化主題館的鏈式示范效應,衍生新型業態:天山主題文化網絡游戲的開發、新疆民俗技藝的保護與市場開發等帶動天山區域其他相關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依托天山天池文化產業園的特色自然與資源優勢和東部具有大型實景展演藝術創意和技術研發優勢的企業,開展校企產研優勢聯合,建立天山天池文化產學研實踐基地。為新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市場管理、藝術、文化、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培養具備自主創意和研發能力人才培養,實現科研成果市場優勢轉化。
(二)天山文化旅游演藝新業態構建以天山天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依托,在景區內已完成的重點項目:王母懸圃、絲綢之路奧特萊斯項目、五江天山溫泉國際大酒店,為天山文化旅游演藝新業態的試點研究,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和旅游公共服務。通過示范點的建設,打造天山天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成為西域文化、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區、全疆文化產業發展的先行示范區,疆內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推動天山文化產業集聚區形成,深入開發利用新疆特色文化資源的“點線面三層級結合型”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新疆旅游文化產業升級。
(三)“天山文化城市帶”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實踐途徑以現代文化為引領,通過天山天池風景區對實景互動展演技術集成解決方案的示范研究,實現烏昌都市核心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示范作用,帶動天山文化城市帶中的其他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以烏魯木齊為中心的都市圈,實現對昌吉市、阜康市、五家渠市的文化產業示范輻射,以“天山文化城市帶”區域核心城市為支撐點,形成產業分工合理、聯動發展的格局,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發展實力,進一步增強對全疆乃至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如圖2)。
1.“天山文化城市帶”的城市文化產業基地構建。充分發揮“天山文化城市帶”上各區市已有文化基地的輻射示范作用,深入挖掘全區各地天山文化資源,立足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實際,切實解決好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機制、人才、市場、政策、對外開放等問題,堅持改革創新與文化資源的集群聯動,逐步構建起“天山城市文化帶”上“十城”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協調同步,結構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促使天山特色文化產業切實成為“天山城市文化帶”經濟發展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2.集群天山優勢文化資源,創新“天山文化城市帶”文化產業的特色推動模式。文化產業以其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區別于其他產業,如何在文化產業市場競爭發展中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有效開發。集群聯動整合“天山文化城市帶”的文化資源,創新“一帶一心十城”文化產業的特色推動模式。首先,需要大力做好“天山城市文化帶”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文章,積極發展和培養特色文化支柱產業群。“天山城市文化帶”文化產業發展特色文化重在體現自然性、地方性與民族性,在創新文化產業特色推動模式過程中,應在“天山文化城市帶”重點發展以下特色文化:以哈密為代表屯墾文化、絲路文化、多彩的草原文化;以吐魯番為代表的“高昌文化”,重點展演高昌故城的生土建筑文化、水利灌溉文化、葡萄文化等;以為阜康主體的“瑤池文化”;以庫爾勒為中心的屯墾文化、草原文化。其次,“天山文化城市帶”區域內集群聯動整合文化資源時打造文化精品,促進產業文化產業結構的升級,夯實創新“天山文化城市帶”文化產業的特色推動模式的基礎。最后,以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多渠道的資金注入,新型管理團體的培植等三方面力量,推動具有新疆天山特色文化的文化產業模式的示范基地建設。
3.多元新技術驅動的天山文化資源開發,創新“天山文化城市帶”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化模式。采取多元技術驅動支撐開發,創新“天山文化城市帶”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化模式。通過強化文化產業統籌規劃,努力搭建科研發展推廣平臺,整合“天山文化城市帶”中現代工業、科技部門與文化、旅游等部門力量,設立“天山文化城市帶”的文化產業研發推廣展示中心并賦予其一定行政職能,按照“企業運作、政府支持、多元技術、協同開發”的基本原則,積極將“天山文化城市帶”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高科技相結合。科學規劃“天山文化城市帶”的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目標,以“天山文化城市帶”的現代工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為依托,以產業孵化器的管理服務為手段,通過多元技術驅動支撐開發打造完善“天山文化城市帶”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鏈,通過高科技的應用,推進“天山文化城市帶”的文化產業發展的科技化模式不斷創新發展,凸顯城市精神的可實施策略。綜合上述,新疆“天山文化城市帶”這一戰略構想是立足于新疆當前實際與未來發展,打造的橫跨東天山、天山北坡、天山南坡的“天山文化城市帶”,以“一帶一心十城”為發展路徑,構筑主體功能定位清晰、文化資源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并以實現全疆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為發展目標。從很大程度上說,“天山文化城市帶”是新時期、新階段完成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的戰略選擇,也是實現具有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精神內涵的新疆文化復興之夢的時代抉擇。
作者:鄭亮張凡孟福利吳新鋒李欽曾李江杰肖志強單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