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合作面臨的挑戰及政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農墾雜志》2015年第四期
(一)雙邊貿易不平衡長期以來,中國老撾雙邊貿易結構差異較大。我國進口老撾的產品主要有銅、木材、農產品等,多為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而主要出口的則是汽車、摩托車、紡織品、鋼材、電線電纜、通信設備、電器電子產品等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雖然2014年中老貿易進出口額基本持平,然而2014年以前,中國老撾貿易一直處于較不穩定的情況。老撾對中國貿易一直保持著較大的逆差。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老撾進出口貿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其貿易部門與稅務、金融、銀行等部門沒有統籌管理。與中國健全的貿易法規和較強的執行力相比較,老撾與中國的貿易很難得到有效的掌控,不利于中國老撾未來貿易的發展。
(二)老撾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生產水平低老撾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缺少相關的農業科技人員。目前老撾仍然以傳統農業為主,水利設施也比較滯后,農民生產方式單一、居住分散,短時間內依靠企業投資與國內扶持實現較大規模機械化和規模化生產可能性不大。老撾農業科學院是老撾核心的農業科研機構,但規模很小,實力不強,無法滿足老撾農業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老撾雖然水電十分豐富,但是電網建設滯后,全國有超過16%的農村不通電。老撾有著豐富的耕地資源,但公路不足、農村路況較差,導致了物流成本較高、運輸時間長,不利于保存期較短的農產品倉儲與物流。老撾國內農業投資能力低下,既提供了開展農業合作的基礎,也給投資回報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和潛在的風險。由于市場體系不完善,不能提供準確的農業市場信息,不利于有效對接國際市場、不利于及時指導雙邊農業合作規劃。
(三)老撾農業科技人才缺乏,勞動力素質低老撾教育起步較晚,上世紀50年代以前老撾教育都是在寺廟中進行的。直到1954法國殖民統治將結束,老撾才有了基本的啟蒙教育。如今老撾學校基礎設施大都很落后,教學環境陳舊、狹小。落后的教育造成老撾本國勞動力素質不高,從而影響了老撾產業的提升和企業的競爭力,勞動力的低素質狀況也抑制了雙邊農業合作的效果。(四)老撾法律環境復雜,法律執行力度弱雖然當前老撾法律法規逐步完善,但我國農業“走出去”企業仍然遇到老撾地方不履行優惠政策的情況。即使是老撾法律法規有明文規定,也常會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法律制度變化快的現象。“走出去”企業,特別是以租地、合作開發等形式投資的農業企業面臨較大法律風險,影響投資者的信心,缺乏雙邊農業合作穩定的制度保障。
二、對中國-老撾農業合作的建議
(一)加強和改進農業對老援助,促進農業科技合作國際援助是老撾促進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是老撾重要的援助國。老撾既需要中國的經濟援助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需要中國的政治援助來應付西方國家對老撾改革提出的苛刻要求。兩國國家的共同利益,資源、產業的互補性使得雙邊關系日益緊密。為促進中國-老撾農業合作的有效性,中國應拓展農業技術援助空間,利用中國農業機械、農業技術、人力資源等優勢,適應老撾農業環境需求,促進老撾農業生產。中國應加強與老撾科技人員交流,積極參與老撾農業規劃工作,提供老撾學者與技術人員來華交流學習的機會,開展農業管理與技術培訓,帶動老撾農民生產積極性。
(二)加強“走出去”的指導和管理,提升中國形象 農業是老撾政府鼓勵外國企業投資的重點領域之一。目前中國“走出去”企業在老撾農業投資領域主要包括種植業、林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加工等。但中資企業主要集中在老撾北部經營等農業種植項目,且在投資過程中有較為短視的行為,存在“搞定政府就搞定一切”、“一錘子買賣”的觀念。我國應建立健全的農業“走出去”管理服務性機構,幫助企業樹立規范經營觀念和規則意識,幫助企業樹立長遠發展的觀點,引導中資企業應更加注重提高投資質量。切實促進老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中老農業合作可持續發展。
(三)推進農產品貿易多元化,均衡雙邊貿易我國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與老撾初級產品的進口使得兩國貿易關系的持久性受到挑戰,我國應均衡、合理、統籌的加強緊缺農產品進口,避免低價農產品對國內市場造成沖擊,打擊國內農產品生產積極性。建議國家層面和老方建立農業合作和貿易協調機制,根據中國老撾的自然資源的差異,統籌規劃作物布局,形成雙方互為市場的資源利用和生產格局。同時,考慮到農業投資周期較長,涉及因素較多的特點,應積極研究補償貿易,期貨貿易等多種形式,促進兩國農產品貿易品種多元化、形式多元化,實現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作者:白俊杰單位:云南大學生命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