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管制出口貿易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理論模型及分析
1.中國環境管制的影響若中國在污染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則貿易自由化將有利于比較優勢的擴大,生產要素由清潔產品向污染產品轉移,促進污染產品生產規模及出口規模的擴大,從而引起CO2排放水平的上升,表現在圖形上為排放需求曲線D0向外移動至D1,見圖1。若此時環境政策保持不變,則CO2排放量由z0上升至z1。但是,出口規模的擴大同時提高了消費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因為環境質量是一種正常消費品,所以消費者對于優良環境的需求上升,促使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加嚴厲的環境管制,在圖形上表現為排放供給曲線S0向里移動至S1,移動的幅度取決于環境管制的力度,隨著排放供給曲線的向內移動,CO2排放量也隨之降低。若中國在清潔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則貿易自由化會引起生產要素從污染產品向清潔產品轉移,引起清潔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及污染產品出口規模的縮小,從圖2中可以看出,排放需求曲線D0向內移動至D1,若環境管制政策不變,CO2排放量由z0下降至z1。貿易自由化同樣提高了消費者的人均收入水平,消費者對于環境質量的需求也同樣促使政策制定者加大環境管制力度,在圖形上表現為排放供給曲線S0向里移動至S1,CO2排放量由z1下降至z2。
2.AnnexB國家環境管制的影響上述分析假設AnnexB國家CO2排放水平不變,當AnnexB國家加大環境管制力度時,將會引起污染產品的生產下降,從而一方面降低了這些國家的CO2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抬高了污染產品的價格,同時也將對中國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刺激中國擴大污染產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增加了中國居民的真實收入。首先,出口規模的擴大引起CO2排放水平的上升,通過圖1可以看出,若中國不采取環境管制政策,CO2排放量將由Z0增加至Z1。其次,消費者收入水平提高后會增加對于環境質量的需求,促使政府采取更加嚴厲的環境管制政策,在圖1中表現為排放供給曲線S0向左移動至S1,CO2排放量由Z1下降至Z2,Z2是否大于Z0取決于中國環境管制力度。
二、實證檢驗
1.模型設定及變量說明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本部分將利用計量模型實證檢驗環境管制對于中國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的影響,計量模型設定如。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采用中國17個工業行業2001年-2010年的面板數據①,其中i代表行業,t代表年份。被解釋變量Cit表示各行業歷年的CO2排放水平,分別以各行業完全CO2排放量以及完全CO2排放強度表示,為了保持數據的平穩性,減少異方差情形的出現,對完全CO2排放量取對數形式。解釋變量中,yit表示人均產出對于CO2排放的影響,同時加入yit的平方項是為了檢驗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我們利用各行業出口貿易依存度tradeit考察出口貿易對于CO2排放水平的影響,即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利用各行業的資本強度Kit與與源消耗強度eit代表影響中國CO2排放水平的其他因素。解釋變量Policyit代表中國環境管制政策,用于檢驗政策實施前后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的變化,同時利用解釋變量exit檢驗AnnexB國家環境管制政策對于中國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的影響。根據上述數據與公式,計算出來各行業的完全CO2排放強度與完全CO2排放量見表1,受篇幅所限,下表只列出2001、2004、2007與2010年的計算結果。(2)解釋變量以歷年各行業產值增加值除以該行業總就業人數得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前文的測算結果。(3)解釋變量tradeit以各行業歷年出口總量與該行業歷年產值增加值的比值表示,相關數據分別來源于OECD數據庫、中國統計年鑒。(4)解釋變量Kit代表歷年各行業的資本強度,以人均資本存量表示,用于檢驗要素稟賦假說。由各行業歷年資本存量與從業人員的數量相除得出,這里以固定資產凈值代表資本存量,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5)解釋變量eit代表歷年各行業的能源消耗強度,用各行業的能源消耗總量(以標準煤計量)與該行業產值增加值的比值表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6)解釋變量Policyit代表中國環境管制政策,用于檢驗政策實施前后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的變化,以歷年各行業的環境治理投資總額占各行業產值增加值的比重表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7)解釋變量exit以歷年中國各行業向AnnexB國家的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比值來表示,若與被解釋變量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意味著AnnexB國家環境管制政策的強化引起中國污染產品貿易優勢的擴大以及CO2排放的增加,碳泄漏現象發生。數據根據OECD數據庫提供的資料整理得出。(8)α為常數,ui與εit分別表示不可觀測的各行業的個體差異及隨機擾動項。
2.回歸結果分析本文利用Stata10.1計量軟件進行回歸,根據各種檢驗,本文最終采用以行業為聚類變量的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模型1與模型4為加入中國環境管制因素之前的回歸結果,模型2與模型5分別在模型1與模型4的基礎上考察了中國環境管制政策因素對于完全CO2排放量及完全CO2排放強度的影響,以及加入中國管制政策因素之后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的變化,模型3與模型6分別在模型2與模型5的基礎上考察了AnnexB國家環境管制政策的影響,回歸結果見表2。(1)在以完全CO2排放量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中,人均收入的一次項系數為正,二次項系數為負,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高度顯著,說明人均收入與完全CO2排放量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倒U型關系,環境庫茲涅茨假說成立。逐步加入中國的環境管制因素與AnnexB國家的環境管制因素對于回歸結果影響不大,這表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成立的結論是可靠的。在以完全CO2排放強度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中,人均收入的一次項顯著為負,二次項卻不顯著,加入控制變量后對于回歸結果的影響不大,表明完全CO2排放強度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呈現出單調遞減的趨勢。(2)無論是以完全CO2排放量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還是以完全CO2排放強度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方程,出口貿易依存度變量都與CO2排放水平顯著地負相關,說明出口貿易對于中國環境影響是正面的。通過加入中國的環境管制變量,擴大了出口貿易的CO2排放效應,加入AnnexB國家的環境管制因素對回歸結果影響不大。(3)中國的環境管制政策因素policy與完全CO2排放強度顯著負相關,而與完全CO2排放量顯著正相關,這可能是因為環境管制政策帶來的完全CO2排放強度下降的幅度小于產值增加的幅度,因此間接地導致環境管制政策與完全CO2排放量正相關。(4)ex變量與中國各行業完全CO2排放量及完全CO2排放強度之間的關系均不顯著,表明AnnexB國家環境管制政策的強化并未引起中國發生碳泄漏現象。(5)此外能耗強度變量顯著地與完全CO2排放強度正相關,與完全CO2排放量的關系卻不顯著。資本強度變量與完全CO2排放量及完全CO2排放強度之間均不顯著。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在理論上分析了環境管制對于中國出口貿易CO2排放效應的影響,并結合實證方法進行檢驗,得出的結論如下:中國在清潔產品方面具有出口貿易優勢,制定環境管制政策有利于中國出口貿易CO2排放水平的進一步下降,AnnexB國家環境管制政策的強化沒有引起中國發生碳泄漏現象。這一結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鑒于環境管制的重要作用,應該在兼顧經濟發展的同時強化管制力度,尤其是制定一系列專門針對CO2排放的管制措施,例如盡早開征碳稅,建立起完善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與碳足跡標簽認證體系等。2.既然AnnexB國家環境管制政策的強化不會引起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碳泄漏現象的發生,因此以應對碳泄漏為名對中國的出口產品進行懲罰并不合理,而且這種以環境政策替代貿易政策的做法是自由貿易的倒退,應當予以堅決反對與制止。3.中國除了與發達國家在環境管制方面展開競爭與合作外,還應與發展中國家保持密切合作,同時積極地利用各種區域性組織探索綠色氣候基金的全新運作模式,尋求國際低碳技術合作研發框架。
作者:張海玲單位: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